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三起杀妻案,全网“恐男”:远离男性,女人就安全了吗?

轻读 轻读实验室 2020-10-20

大家好,我是大表哥。


最近有点“恐蓝”,一看到蓝色的警情通报,心里就发怵。


这不前几天,云南勐海县公安局发了一张蓝色公告:失联26天的南京女大学生——的遗体找到了,人是她男朋友伙同别人杀的。


上下滑动查看,图源勐海县公安局


手法过分缜密,让人脊背发凉:先把女孩从南京骗到千里之外的云南中缅边境,在荒郊野岭杀人埋尸。


而杀人动机,又是感情纠纷。


就在不久前,轰动全国的“杭州女子失联案”告破,警方也是一纸蓝色公告:失踪女子来某某,已被丈夫许某某杀害。


上下滑动查看,图源杭州市公安局


杭州警方连轴转了18个昼夜,对失踪小区的化粪池进行抽取,在抽取的38车粪水里找到了人体组织;紧接着审讯了许某某10个小时,才突破口供:


因家庭生活矛盾对妻子不满,趁她熟睡将其杀死,分尸后抛弃。



接下来一周,“杀妻案”频上热搜。


7月24日,海口市某廉租房内,丈夫张某伍酒后因家庭琐事与妻子王某英发生争吵,竟操菜刀将妻子砍死。



7月27日,四川安岳警方也破获了一起杀妻案:丈夫屈某某,深夜趁妻子熟睡,将其杀害。


又是蓝色的警情通报,又一名妻子惨遭杀害

上下滑动查看,图源安岳县公安局


此起彼伏的杀妻、杀女友案件,让女性网友的情绪从“恐蓝”逐渐滑向“恐男”。


“中华男子魅力时间”

“中国女子死亡图鉴”


图源豆瓣


不光是姑娘们恐,捎带着部分男性也开始恐。


图源微博


“恐男症”,怎么就成了一种社会病呢?当我们说“恐男”时,恐的到底是什么?



先说说这几起“杀妻(女友)案”中最恐怖的地方。


在最没有防备的时候,被最亲密的人杀害。


杭州凭空消失的来某某,53岁,在睡梦中被丈夫狠下杀手。


还有四川安岳的方某某,27岁,也是熟睡以后遭丈夫杀害。


南京的女大学生李某月,21岁,和男朋友洪某相处大半年,今年6月毕业后,两人同居;端午节,她还把洪某带回家见了父母。


她开心地跟大学时的好朋友提起洪某,“就要结婚了”。


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15天,她认定托付终身的人就和另外俩人合谋,把她骗到荒郊野岭,杀人抛尸。


更恐怖的是,凶手不仅镇定自若,还贼喊捉贼。


杭州的许某某,杀人后亲自跟着来女士的大女儿去派出所报案。


编的谎话,有模有样。


“我和老婆是4号晚10点多看完电视睡的,5号凌晨0时30分左右,我上厕所时老婆还睡床上,但5号早上5点多我起床时,老婆就不见了。”


两次接受媒体采访,淡定暗示来女士是跟人私奔。


“她出去肯定不是一个人,我这么多年跟她住一起,按她的智商是出不去的。”



极为讽刺的是,许某某平日里在邻居、家人眼中的印象是,“忠厚老实”


他的弟弟和弟媳,在电视上看到嫂子失踪多日的新闻,难以置信,从老家绍兴跑到杭州来问详情。


许某某拍着胸脯说:“我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要相信网上的猜测。”


5天后,他落网了。


南京的洪某呢,7月9日晚密谋杀死女友。7月13日还能跟没事人一样陪着女友的父亲去报案。


他还反咬一口,称李某月拿走了自己几万块钱。


而善良的父亲,直到女儿的遗体被找到前,都劝媒体不要打扰洪某,“不希望给小李的男朋友增加压力和负担”



恍惚间,我以为看见了一个个现实版的张东升,人前对妻子一往情深,人后辣手摧花,还妄图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一边预谋毒死妻子,一边深情款款地问“我还有机会吗?”图源《隐秘的角落》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查一查近几年的犯罪数据,发现“张东升”们不是偶然的小概率。


来看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UNODC)2017年的凶杀案统计。


这一年,全世界共有8.7万名女性死于非命,其中,58%(5万名)的女性是被伴侣或家庭成员所杀。


平均每天有137名女性,被最亲密的人杀死。


全球针对女性的凶杀案中,34%是被伴侣杀死,24%是被家庭成员杀死,合起来有58%;范围缩小到亚洲,惨死在伴侣和家庭成员手中的女性有2万名,总数居世界第一。图源UNODC


而在2012年,这一比例还是47%。


这意味着,“张东升”们越来越多。


从男女比例来看,更加极端。


尽管整体上,凶杀案的女性受害者不如男性多(19%比81%),但死在伴侣手上的女性数量,却是男性的四倍还多(82%比18%)


叫人如何不恐男。



恐男症,从心理学上来说,指的是女性因为某些心理刺激或生活经历,而对男性或男性气质产生恐惧。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


但网络上的“恐男”情绪,显然没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更多的是对男性暴力行为的应激反应。


比如南京女大学生被害的新闻下面,有个女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被男友掐脖子,被堵门,爸妈被打深夜骚扰电话,家门锁眼被灌502胶,甚至遭到死亡威胁,报警无用,最后不得不全家搬走。


源知乎


还有个女生,被男友投毒,这已经构成刑事犯罪。但姑娘命大,回家正好撞破投毒现场,躲过一劫。因为没闹出人命,警察也不管。


图源知乎


亲密关系间的暴力,在法律上的管束一直很尴尬。比如家暴,经常被当作家务事,除非把人打伤、打残甚至打死,不然报警也是不了了之。


这就对亲密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很不幸,绝大多数是女性——极为不利。


窦文涛曾经在《圆桌派》上说,任何一位女性,都是勇者。当她和一个男生谈恋爱,决定和他一起去旅行,甚至同居,就是把命交到对方手中。


因为男女之间力量的悬殊对比,只要旅行或同居过程中,男方显露出残暴的一面,女方就随时可能送命。


窦文涛甚至代入自己,去换位想象了一下,要是他交往了一个体力远超自己的女朋友,即便他们非常相爱,他也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因为对方可能“吭哧一下就弄死我了”。


如此看来,“恐男”的本质,恐的并不是“男”这种性别,而是暴力。


只不过,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暴力。从犯罪率来看,2018年,我国男性的涉黑犯罪占比97%,未成年犯罪95.05%,危险驾驶98.8%,家暴施害91.43%,全方位碾压女性。


那么,男性的暴力倾向从何而来呢?


长久以来,无论是公众还是学界,都普遍认为男性的暴力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从生理构造到千百年来的进化,决定了男性天生尚武。


著名的“战士假说”,从进化和生物学上解释男性为什么更暴力,图源RoyalSociety


但在2012年,纽约城市大学的一名哲学和心理学教授公开反对了这一论调。


他指出,男性的暴力倾向是权力赋予的。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男性长期处于支配地位。


男人养家,女人依附于男人。这种权力结构让男人为所欲为,比如施暴,比如出轨。


这真是应了“毒舌”王尔德的那句名言:


世界上的所有事都关于性,只有性除外,性关乎权力。


不过,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力量的觉醒,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反思这种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以及权力背后的暴力。


他们主动与施暴者割席。


图源微博


可见,是暴力让人恐惧,而不是所有男性。



公众的“恐男”情绪为什么会短时间内集体爆发?


不得不说,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杭州杀妻案被长时间、大篇幅地报道,频上热搜,激起公众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杀妻案,这种极端恶劣的亲密关系暴力犯罪,激发的社会痛感和公众焦虑是巨大的,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具有强烈的弥散效应。


更不要说,接下来的一周内,媒体扎堆报道杀妻案,让人们陷入恐惧—焦虑—怀疑的情绪闭环。


严重的,不必亲历暴力案件,也会留下心理创伤。


神奇的是,去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上的一篇论文,里面有一个发现:


从暴力社会新闻中获得的创伤反应,会让人不自觉地更想关注同类报道,从而加剧创伤。


《媒体对暴力事件的大规模报道会加剧创伤循环》,图源ScienceAdvances


换句话说,越痛苦,越关注;越关注,越痛苦,陷入一种负面循环。


甚至导致长期的应激反应,比如“恐男”、“恐婚”、“恐恋爱”。


图源微博


但对于媒体来说,关注意味着流量,意味着更高的点击和更多的转发。


有的媒体还专门用一些耸人听闻的字眼做标题,吸引眼球。


引发公众,尤其是女性网友,更大的恐慌和不适。



利用公众的恐惧心理,标题刻意突出受害者的惨状,让网友代入自己,点击、共情、转发。


每天被动完成“恐男”指标,想不恐都不行。



最后,对那些因为“恐男”而选择“不谈恋爱不婚不孕保平安”的女孩们,我想说:


可以,但,没必要。


不恋爱,不结婚,是个人自由,无可厚非。


但,促使你做选择的,应该是享受单身和独立的乐趣,而不是对异性的恐惧啊。


况且真正让你恐惧的,是暴力,是新闻报道里呈现出来的,最极端的一部分。


而不是这个群体的全部。


关注杀妻新闻的出发点,是保持警醒,而非无端恐惧。


诚如很多好心的男性网友提醒的,找对象前要擦亮眼。


有人建议,谈恋爱前互查学信、征信,算是人品初筛,至少能把有前科的排除。


图源知乎@maomaobear


人品可以伪装,暴力可以掩藏,但从细节中也能窥小见大。


法学教授罗翔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找对象:


“不光要看他对你的态度,对你父母的态度,还要看他对地位不如他的人的态度。


如果他对身居高位者奴颜婢膝,对身居低位者趾高气扬,那他就很难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


当他得到了你,当你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他的本性就会暴露。


图源知乎@MissYoung


万一,婚后才发现遇人不淑,也有办法自救。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马皑,研究了大量亲密关系犯罪案件,发现在最坏的结果发生前,有两个常见警兆


① 冲突不断升级。


双方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从简单生气到口角相争,从语言暴力到身体暴力。


可能有吵有和,但趋势上矛盾明显升级,关系不断恶化。


这时,你应考虑是否离婚止损,避免未来出现激烈冲突,对方情绪失控,激情杀人。


② 对方行为反常且持续。


双方在情感、利益、决策或分工等方面发生冲突,你发现对方有持续性的反常行为


比如,之前对你温柔体贴,突然变得冷漠,对你恶语相向,甚至动手。这意味着他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需要你重新审视这个人。


或者,之前对你爱答不理,咄咄逼人,突然间大献殷勤、顺从、关爱。这可能是预谋犯罪的信号,在犯罪心理学上被称为“亲密恐怖主义”。


这时,还想什么呢,赶紧逃吧。


要相信,坏人再歹毒狡诈也有就地伏法的一天。


洪某、许某某们伪装得再深,也逃不过刑侦警察的法眼。


严惩坏人是法律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是不被恐惧压倒,勇敢而谨慎地活到,幸福来临的那一天。


部分参考资料:

检察日报,《枕边行凶者图鉴》

UNODC, Global Study On Homicide:Gender-related Killing of Women and Girls

Jesse Prinz Ph.D., Why Are Men So Violent?

Rebecca R. Thompson, Nickolas M. Jones, 

E. Alison Holman and Roxane Cohen Silver. Media Exposure to Mass Violence Events Can Fuel a Cycle of Distress



— END —

男性不可怕,可怕的是暴力
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

撰文 | 黄扯扯

点击蓝字看更多精彩的文章:
我交年轻男朋友,关你们什么事
北大考古和港大金融,这届网友都瞧不上
长按识别关注轻读实验室
回复“书单”看人生必读200本好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