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责怪那个跳楼自杀的14岁少年了

轻读 轻读实验室 2020-10-20

大家好,我是大表哥。


昨晚一夜没睡,因为一条新闻,让我心情格外沉重。


可能你们也在热搜上看到了,初三男生被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身亡。



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初三男生张某锐,因为课间和同学在教室里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他的母亲到了学校,看到自己儿子在教室门口被罚站,冲上去就是一耳光。


边打边骂,据同班同学说,是骂一句扇一耳光。


骂声和耳光声都超级大,隔着一面墙都能听见。


图源B站@木桑又瘦啦


扇了两耳光后,母亲仍不解气,用手掐住儿子的脖子,抵在护栏上。


动静之大,引得走廊另一边的人都连连侧目。


直到老师过来叫走她,她还狠狠地在儿子头上推了一把。


图源沸点视频


从网上流传的监控视频里可以看出,母亲下手是真的狠,比她高出半个头的儿子,被她扇得站都站不稳。


而且始终双手插兜,低着头,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只是,等母亲走后,他回头看了一眼楼下。那里是五楼,跳下去,非死即伤。


3分钟后,他跳上护栏,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张某锐的死,网上有很多指责的声音。


“两个耳光就跳楼,玻璃心。”

“幸亏是学校,要去部队分分钟当逃兵。”



也有人认为,14岁正是最敏感、自尊心最强的年纪,母亲当众扇耳光的做法欠妥。


但批评张某锐的人认为,“在学校玩扑克牌时有没有想过父母?自尊不是别人给的,自己都不要了怪谁?”



直到他死了,还有网友教他做人。


“就算当众打你,父母也是你的恩人。”

“等你到了社会上,你会庆幸,父母提前给了你那样的教育。”



这样的留言有很多,我强忍着不适看完,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这些人:


“那样的教育”不是恩情,不是施舍,是施虐。

对“那样的父母”,孩子自杀,是哪吒割肉剜骨。


这条命,你给我的,我还给你。




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就在去年,还出过类似的新闻。



去年4月17日,上海17岁男孩汤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


也是叫了家长,也是母亲来了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一顿骂。


在乘车回家的路上,经过卢浦大桥,母亲停车与他争吵。


冲动之下,汤某打开车门就向大桥护栏冲去,纵身跳进了夜色中的黄浦江。



留下母亲瘫坐在桥边,捶地痛哭。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高赞回答(@朱炫)说,小孩自杀,是报复父母。
用自己的命,来换父母痛哭流涕。
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圆润了,知道忍一时,得过且过,小孩不是。
小孩的世界,恨起来,就是活一口气。
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


这条回答,底下有5万多点赞。


有人说,不知有多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灵魂无数次跳下那座桥,只留肉身在世上坚持,浑浑噩噩地长成大人。


我一个朋友说,小时候,母亲对她的控制欲很强。一直到她上高中,头发剪多短,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由不得她自己决定。


高一的夏天,有天早晨下暴雨,母亲想让她穿雨鞋去学校,是那种八九十年代的雨鞋,非常老土的款式。


她不愿意,顶了几句嘴。母亲很生气,扬言不穿雨鞋就不让她去学校上课。


但那天她特别倔,就是不肯穿雨鞋。暴怒之下,母亲抄起手边的一副羽毛球拍就往她身上打过去。


并且很大声地骂她,骂得特别难听,直到邻居都听见了,敲门来劝,她才得以出门。


当然,穿的还是那双雨鞋。


整个高中三年,她心理都非常阴暗,不止一次想过自杀。


她想趁着夜深人静,在卧室里割腕。等到第二天母亲推门叫她起床,却看到血流一地的惨景。


想到母亲悲痛欲绝的画面,她居然会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快感。


这种极端的想法,不止她一个人有。


一个世纪以前,卡夫卡在小说《判决》里,写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争吵。


父亲随口骂道"你去死吧",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就像说"好,我去倒垃圾"或"好,我去关门"一样轻快。


然后儿子跑出家门,穿过马路,跑上一座大桥,跳下去死了。


卡夫卡后来回忆说,写到那里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


我们知道,卡夫卡的父亲也很强势,一辈子都看不起自己的儿子。


当个体的尊严,被最亲近的人践踏,他们却无法还手,也无处可逃,这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就像知乎那条高赞回答里说的,将心比心,你去公司,老板天天骂你,让你做这个做那个,说你业绩不好,说你是猪脑,你也会受不了。


你受不了,还能跳槽;小孩受不了,他没得选,只能跳楼了。



但有的人还是会不理解,父母生你养你,供你吃,供你穿,还供你读书,这是多大的恩情,怎么会恨父母呢?


可你有没有想过,大多数父母,打眼看上去是挺宠孩子,把孩子当作心头肉、掌中宝,当作龙,当作凤。


然而就是不把孩子当人。


稍有不顺从的地方,就棍棒伺候,就骂“养你还不如养条狗”。


说白了,他们把孩子当作附属品、私有财产,不允许孩子忤逆他们的意志。


“你是我生的,我打你两下怎么了?”

“你的命都是我给的,还要什么面子?”


孩子要是不够坚强,一死了之,就会被一群陌生人网暴,“玻璃心”“白眼狼”。


坚强点的,活下来了,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父母带来的创伤。



芥川龙之介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河童》,河童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医生都会敲敲妈妈的肚子,问“你愿意出来吗?”


我敢说,如果孩子真有这种选择权,他知道生下来要给父母当作私有财产,被骂来唤去,十有八九是不愿意来到这世上的。


而不幸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唯有选择抱团自救。


2008年1月,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腾空出世。



小组的名字取自一部英国小说,《自杀俱乐部》,主人公是一名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与父母,与外界,遭遇种种摩擦,冲动之下企图自杀。


“父母皆祸害”,是她的口头禅。


最初加入小组的只有寥寥数百人,以70后和80后为主;后来经过媒体曝光,涌入了很多90后和00后,巅峰时有12万人之多,。


小组的宗旨是:“在尊重社会伦理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来自父母的“束缚和戕害”,小组里专门有帖子,根据组员的遭遇进行分类,大体分为五类伤害:


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遭受血亲猥亵、性别歧视等其它精神和身体伤害。


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以原生家庭创伤为题材的影视剧,从《欢乐颂》、《狗十三》到《都挺好》,都能在里面找到原型。


有控制欲超强的母亲,不论女儿是选专业、找工作,还是交男朋友,她都要插手。


女儿高中早恋,她指着女儿的鼻子骂,“婊子”。


找工作,她不满意女儿选择的城市和公司,连夜飞过去,杀进他们办公室,“要和领导谈谈”。


有家暴的父亲,把打儿子当作家常便饭。稍有不顺心,就一脚踹到儿子跪下,从腰间抽出皮带一顿甩。


每甩一下,都要求儿子大喊一声,“爸爸揍得对。”


电影《狗十三》里,父亲打完女儿,就会把她拉坐在膝头,“爸爸爱你”


也有重男轻女的父母,女儿7岁时,弟弟出生,从此只要弟弟一哭,爸爸就一个耳光扇过来,问她干什么去了。


还有一个90后女孩,她确诊抑郁症的那天,母亲语气淡漠地对她说:“我早就知道你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看到这些,我真是无比赞同伊坂幸太郎说的: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张某锐跳楼的新闻出来后,我有一个同事悲伤地跟我说,她特别能理解张某锐的心情。


在她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回老师逮住她在课间看言情小说,就把她母亲叫来学校,“你女儿看小黄书”。


她非常委屈。可母亲既不听她解释,也不跟老师要求看一眼书的内容,就全盘接受了老师的说法。


一个女孩被诬陷看黄色小说,她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如果我妈也扇了我一耳光,我绝对会从楼上跳下去。”


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马伊琍的故事。


马伊琍上高一时,爸爸去学校开家长会,领到女儿的成绩单,看到各科成绩都不错,唯独思想品德一栏,写着“差”。


从老师那里,爸爸知道了原因:“你女儿跟多个男生有早恋。”



这要换作别的父亲,早就炸了,但马爸爸特别平静:“哦,好的,那您能不能在纸上写下来男生的名字?”


老师磨蹭半天,只写出一个。


马爸爸一看,老师,还有呢,不是多个吗?


老师恼了,马爸爸仍旧不卑不亢:“老师,我不跟您多说了,我女儿我最了解,我还是去找校长说吧。”



父亲无条件的信任,让旁边倍感冤枉的马伊琍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她在心里感激父亲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以后要做得更自觉,不让父母操心。



在张某锐跳楼的新闻下,知乎用户@劲姊 分享了自己和儿子的故事。


她儿子也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初高中时多次被老师请过家长。


有一次,晚上七点,她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儿子伪造证明溜出校外(原本是寄宿制),已被抓获,要停课三天,记过处分。


她听了,赶忙开着车从外市往回赶,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才到儿子学校。


见到老师,她第一句话是:他现在怎么样了?


知道人没事后,她跟老师道歉,把儿子领回家。


上了车,她只问了一句话:吃饭了没?


得到否定回答后,她把打包好的饭菜拿给儿子,从此再没多说一句话。


三天过去,她也没有提过这事。


直到第四天,把儿子送回学校,她估摸着儿子的情绪稳定了,走到校门口时,才开口说:“你跟妈妈说说,是怎么跟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


儿子没忍住笑了,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她又问,混出学校做什么。


儿子说,没做什么,就想随便走走,有时买杯饮料就回了。


她说,你何苦呢,那天晚上天都黑了,妈妈眼睛又不好,开了三个小时的高速,心里又着急,万一出了意外,你以后怎么过。


从那以后,儿子在学校彻底消停了,再没有给她添过乱。


同样的事情,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平等交流,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多么令人唏嘘。


作为父母,如果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之人,甚至拿出和同龄人交往的三成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早在1919年的10月,鲁迅先生就在《新青年》上发表过文章,喊话父母,对子女,要“完全的解放”。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
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
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子女也是人,并且是独立的人,这个道理,过了一百年,现在的父母却还是不懂。


那么只能希望,等到你我有一天成了父母,能够明白。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有几句话想跟现在的孩子们说:


为独立之人格,努力活下去呀。


那些糟糕的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


等待你们的,是一个崭新而又自由的世界。


— END —

愿张某锐安息,
愿同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


撰文 | 黄扯扯

点击蓝字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全世界最帅的女人,公开承认不婚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撒贝宁的地方我都不去长按识别关注轻读实验室
回复“书单”看人生必读200本好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