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一本500页的书里发掘线索,他又花了13年“破案”:书籍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阿V 轻读实验室 2020-10-20


大家好,我是大表哥。


前段时间恰逢教师节,我抱着客套的心态,给研究生时的老师发了条祝福微信。


结果被老师反手安利了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想起老师过分催眠的讲课功力,惧屋及乌,对他推荐的纪录片,我内心本是拒绝三连。


转眼到了国庆假期,留守北京,吃饭看书打豆豆。闲来无事,我就上豆瓣搜了一下。


近5万人打出9.2的评分,宝藏级别的水准。



打开B站一看,近千万的播放量,7万弹幕,我的危机感立马上来了——这么火的片子我怎么还没看?



再点开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满屏的弹幕把我生拉硬扯回了学生时代的点到现场。


“黑龙江大学报到”

“广东实验中学报到”


敢情大家都是被老师安利来的吗?



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面。当解说的男中音响起,三分低沉,三分磁性,四分声临其境,令我觉得分外耳熟。


一查配音,居然是——胡歌。


其实,去年这部片子在B站上架时,胡歌就在微博上卖力吆喝过。



1.5万转发,6万点赞,凭一己之力给这部片子狠拉了一波流量。


这样巨大的流量,是利刃,也是毒药。幸好,《但是还有书籍》接住了。


好评和播放量说明了一切,弹幕里有很多都是“二刷”“三刷”。


豆瓣有人评价: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里,我们每天拥有无数选择可以填满时间,书籍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一个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说:就算一天下来一事无成,只要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但是还有书籍》一共五集,每集30分钟,拍摄了和书籍相关的各个群体。


他们是作家,编辑,译者,设计师,绘本人,二手书店老板,B站读书博主,地铁上的阅读者……


可以说,这是一部专门拍给爱书之人的纪录片,不仅记录了书的故事,也记录了他们和书籍作伴的故事。



朱岳,既是作家,也是后浪出版社的文学编辑。


提到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你大概会想到“校对女孩河野悦子”。



精致,光鲜,穿搭足以媲美时装模特,在书香四溢的公司里上班,和帅哥谈恋爱。


但现实生活中,出版社的编辑是这样的,总是看起来很丧,精神恍惚。


并且,头秃。



在外表的荒芜之下,朱岳的精神世界非常丰饶。


他写小说。笔下的人物,总是充满奇思妙想。


有手指被切除后安上面条的女朋友,也有胸腔里能放电影的默片人。



他还是豆瓣秃顶会的会长,自称“给我光我就反光”,“文艺到最后一根头发”。


相当能自娱自乐。



出版社的工作,一开始对朱岳来说,就是混口饭吃。因为写小说才是当上帝,做编辑就是当杂役。



有多杂呢?


每天上班,打卡,开电脑,看看豆瓣,看会儿稿,看会儿邮箱有什么事,一天就过去了。


朱岳说完还有点不好意思,问纪录片导演,“这些都不会用上吧?”



除了杂,还累。


朱岳编过一套书,俄语文学丰碑,《往事与随想》,1896页。


校编的时候他看了两遍,直接把眼镜给看报废了。



就这么茫然颓丧地过了十年,突然有一天,朱岳找到了做编辑的价值。


那是当他读到台湾作家袁哲生的遗著,《寂寞的游戏》的时候。



袁哲生是被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作家”,但他英年早逝,在39岁就自杀了。


正好那年朱岳也39岁,命运的偶然让他认真读了这本书,大喜,认为“不亚于任何西方哪位大师的作品”。


为了在大陆出版、推广《寂寞的游戏》,朱岳和同事拉下脸皮,奔走求人。


出版社负责营销的同事,找了不下一百个读书人来推荐这本书,但没人想读,有的甚至直接拒收。


朱岳找了自己一个铁哥们儿帮忙推,对方立马拒绝:“我不看,我不用这个。”


气得朱岳当场拉黑了他。



所幸,经过朱岳不懈的努力,终于有媒体注意到这本书,做了推广。


只要有人看,书籍本身的生命力就可以散发开来。


年底,《寂寞的游戏》横扫当年的各类纸质书奖项,“腾讯-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等等。


这本书的成功,也让朱岳找到了工作的价值,他开始真正将编辑当作一个事业来追求,就和他对待写作一样。


他还发了一个宏愿,要找到两万个纯文学的真实读者,按人口基数来算,就是十万分之一。


这样,纯文学就能真正活下去。



其实我很能理解朱岳之前的迷茫。事实上,在被大多数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还能坐的住编辑冷板凳的,就已经是勇士了。


而有的人,在这张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一辈子。


俞国林,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编辑,这是他从业的第十八个年头。



在旁人看来,整天和史料、古籍打交道,简直就是半截身子入土,乏味又枯燥。


俞国林却能从中享受到“侦探“的乐趣。



“哪怕是别人的一个注脚,别人的一句话提到,我就去寻,寻找背后的故事,寻找这书稿在哪里。”


靠着顺藤摸瓜式的“侦查”,俞国林发掘出不少有深远价值的书稿。


他曾经从一本五百多页的回忆录中,找到了一页郑天挺的日记。



郑天挺,何许人也?西南联大的总务长、历史系教授。


郑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日记呀,对于还原那个时期的历史、学术、时代风貌,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俞国林激动得不得了,马上找到郑天挺的后人,询问日记的下落。


结果还真有,从1938年1月1日到1946年7月14日,涵盖整个西南联大八年时期,有几十本之多。


然而,郑天挺的后人对于出版日记有分歧,因为日记是非常私人的记录,他们拿不准该不该公之于众。


俞国林没有灰心,他多次跑到郑家所在的天津,慢慢磨,甚至和郑天挺的儿子成了忘年交。



前后花费了十三年,他才得到郑家人的授权。


但,你们以为到这里就happy ending了吗?


远远不是,这只是把板凳坐穿的第一步。


要从那几十本发黄的日记手稿里,整理修订出一套书来,谈何容易。



俞国林组织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对日记进行释读与考订,整理出七八十万字;前后又校对了七八遍,最终才汇编成上下两册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可能有人会疑惑,编辑费这么大的心血,结果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值得吗?


纪录片里给出了答案:“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



或许,这就是书籍,是思想的力量,可以让朱岳和俞国林们,心甘情愿燃烧至此。



除了图书编辑,这部纪录片还将镜头对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


比如这位,二手书店,台湾“旧香居”的店主



旧香居之于台北,就相当于左岸咖啡馆之于巴黎。


台北各路文化名流常聚集于此,不仅是为了获取书籍信息,也会交流文化八卦,探讨学术问题。


旧香居有41年的历史,创立者是吴雅慧的父亲。


因为父亲的关系,她是泡在书店里长大的。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她就帮忙顾店。


同学都抢着巴结她,因为来她家就能免费看书。


金庸啊,三毛啊,琼瑶啊,把一群小孩子看得如痴如醉,常常看着书就忘了顾店,书被人偷走了都不知道。



吴雅慧就跟同学商量,“我先看,我看完了你再看”,大家换着来顾店。


小小年纪,书籍就成了她结交朋友的方式。


长大后,她从爸爸手中接过书店,成了第二代掌舵人。


和书打交道的时间越久,她越发认识到,人和书之间是有一种很深刻的缘分的。


一次,一位香港的老先生来台北旅游,逛进吴雅慧的店里。


他是一名藏书家,对吴雅慧挑书的品味很是赞赏,提出自己在香港有一屋子的书,可以卖给她。


吴雅慧后来整理老先生的书,发现居然有很多,上面有父亲曾经的字迹。



“一个卖书人,最终又在买书回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曾经卖出去的书。”



兜兜转转,一个轮回。


“感觉那个书,它跟着人漂流到不同的地方去,最终流着流着,又流回到你身边了,这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是轮回,也是传承。


画了20多年儿童绘本的蔡皋,就是通过绘本创作,将儿时外婆教给她的童谣,和温暖的童年回忆,传承下去。



对于她来说,外婆教给她的歌谣和故事,咀嚼到今天,还是有回甘,比橄榄还要有味道。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绘本的力量就像让小草萌芽的魔法。


“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


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落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靠近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


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像这样的爱书之人,纪录片里还有很多。开车漫游中国、摆流动书摊的80后夫妻,在北京地铁站拍摄读书人的朱利伟,被誉为移动书单的B站读书博主小隐……


他们以一种默默的,几近虔诚的态度,去做一件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情。


即使今天这一切或许没有了用武之地,但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你或许会发现,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很有意思,《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的前面是什么呢?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生活烦杂,喧闹,但是还有书籍。”

“没什么朋友,但是还有书籍。”

“不管现在的你怎么苦逼,但是还有书籍。”



不管我们遇到怎样的逆境、委屈、低谷,你总会找到一本书,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


它会温柔地托起你疲惫的心,告诉你,没关系,人生的路本就漫布荆棘。


就如作家毛姆说的那样,“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在碎片化娱乐逐渐占据高地的今天,我们越发需要用书籍为自己造一座精神的避难所。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相信书籍的力量,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们在阅读的时空里相遇、取暖。


注:部分配图来自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 END —

如果你也喜欢看书,
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


撰文 | 阿V
编辑 | 黄扯扯

点击蓝字看更多精彩的文章:越来越多的高空坠落惨案,“网红”景点可能会要你的命
那个倒在早高峰的中年男人,死于北京地铁的傲慢
长按识别关注轻读实验室
回复“书单”看人生必读200本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