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师大白正宇教授、杨林教授《ACS AMI》:用于可植入生物燃料电池的纳米活细胞催化剂的构建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2022-06-1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可植入生物燃料电池作为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检测装置的电源有着极大的应用需求。葡萄糖生物燃料电池(GBFC)是可植入生物燃料电池的最佳选择,因为GBFC阴、阳两极的燃料(氧气和葡萄糖)天然存在于血液中,人体可以自提供。因此,对于阴、阳电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以实现电池高性能是至关重要的。葡萄糖氧化酶(GOx)是目前GBFC常用的阳极催化剂,然而存在的问题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过氧化氢(H2O2),过量的H2O2会对生物体造成损害。所以,去除过量H2O2是极为重要的。现有的少量研究采用级联酶来去除H2O2,而酶的不稳定性和易失活性等限制了级联酶在GBFC中的应用。


近日,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白正宇和杨林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 8.758)上发表了题为“Construction of a Cascade Catalyst of Nanocoupled Living Red Blood Cells for Implantable Biofuel Cell”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阐述了通过将纳米聚多巴胺(NPDA)与红细胞(RBCs)耦合,构建了一种纳米修饰的活细胞催化剂RBCs@NPDA。该阴极催化剂可将阳极产生的H2O2作为阴极燃料,催化还原O2-H2O2级联反应,其特色是不仅消除了有害的H2O2, 而且还可以提高电池性能、保护RBCs免受损害。该工作为提高可植入GBFC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并提出了一种利用活体细胞和纳米材料构建催化剂的策略。


RBCs@NPDA的表征


SEM测试图可以看出RBCs@NPDA和天然RBCs的表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天然RBCs的表面是光滑的(图1d和e),而RBCs@NPDA的表面由于包覆了NPDA 纳米粒子变得比较粗糙(图1 a和b);另通过FTIR及UV-Vis光谱测试,也表明RBCs表面成功包覆了NPDA修饰层。

 


图1 (a)和(b)分别是RBCs@NPDA的整体和局部放大SEM图;(d)和(e)分别是天然RBCs的整体和局部放大SEM图;(c)和(f)分别是RBCs@NPDA 和纯 RBCs的FTIR、UV-Vis光谱测试图。


RBCs@NPDA的生化特性


为了检测RBCs@NPDA细胞膜的完整性及生物相容性,对细胞的渗透脆性和其自体血液中的溶血情况进行了测试。图2a和b说明细胞表面的NPDA修饰层生物相容性好,对RBCs的渗透性几乎没有影响,RBCs@NPDA的细胞膜依然是完整的。在H2O2溶液中孵育一段时间后(图2c),NPDA修饰层对RBCs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RBCs@NPDA几乎没有发生溶血,血红蛋白的结构保持完整。而天然RBCs发生了明显的溶血,且血红蛋白被H2O2氧化成了高铁血红蛋白。图2d是NPDA催化H2O2分解的溶解氧测试图,可以看出NPDA具有催化H2O2分解的“类过氧化氢酶”性质。


图2 (a)和(b)分别是RBCs@NPDA和天然RBCs的渗透脆性曲线和溶血测试曲线;(c) RBCs@NPDA和天然RBCs在0.3 mM H2O2的PBS (1×)溶液中的UV-Vis光谱图;(d) 在有、无NPDA纳米颗粒情况下含有0.3 mM H2O2的PBS (1×)溶液中产氧量的测试图。


RBCs@NPDA的电化学性能



   图3是RBCs@NPDA作为阴极催化剂的系列电化学测试图,可以看出RBCs@NPDA的NPDA修饰层促进了RBCs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耦合了NPDA催化分解H
2O2的能力和RBCs催化氧还原的特性,从而对 O2-H2O2级联反应表现出更稳定的电催化还原性能。


 

图3 (a) 空气条件下,不同浓度 H2O2溶液中,RBCs@NPDA的 CV 曲线;(b) 0.3 mM H2O2溶液中, RBCs@NPDA不同扫速的CVs;(c)峰值电流与扫速的关系图;(d) RBCs@NPDA的 I-t 曲线;(e) RBCs@NPDA的EIS图;(f)以 GOx 和 RBCs@NPDA 作为阳极和阴极催化剂,组装成无膜 GBFC的电池测试图。


相关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ami.1c01479


相关进展

中山大学卢锡洪教授Chem. Eur. J. :具有协同活性增强效应的Mo2C/RGO助力高性能微生物燃料电池

中国科大高敏锐教授Nat. Commun. :研制性能比肩铂金的碱性膜氢-氧燃料电池阳极

中科大曾杰教授J. Am. Chem. Soc.:在氢氧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