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本之谜 ——读李竹平《语文寻意》有感

旅行之随笔 2024-01-09


       翻开李竹平《语文寻意》——清新隽永,像一股清泉,像一饮甘露,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滋润了我干瘪的内心,让在黑暗迷茫中的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归家的路。
      语文寻意,在看似简单的文本中,寻找那隐藏在本背后的谜。古人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在迁徙变动的岁月里,我如朝菌,亦如蟪蛄,时而有一种无知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在每次讲授新课时像魔咒一样困扰着我,让我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

       面对一篇文章总感觉太简单,没有什么可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怎样把一堂课上够40分钟?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困难。后来,得知教参是讲课时一个重要的扶手,于是如获法宝。每次讲课前把教参一字一句地看,把重要的讲课时需要用到的都抄写在书上,密密麻麻。讲课时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寻找自己下个环节要讲的内容。可到了讲公开课的时候,单凭读读记记教参上字面的内容,远不足以讲课讲好,结果就是,每次公开课都不尽如人意,对我来说讲公开课像是一场噩梦。
       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讲一节信息技术融合课——《琥珀》。辅导我的老师,每天陪我备课到深夜,一天她随口问我:“这篇课文你读过没?”我心想:怎么会没读?我很熟悉每个自然段在课本中的位置和基本内容。后来,有一次讲《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文章很美,我把它背了下来。但在讲课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还是差强人意。像这样的事,几乎每次讲课都能遇到,《匆匆》这篇我上小学时就背得滚瓜烂熟的文章,再见时感觉烂熟于心,同样在讲课时,我的师傅又好心提醒:“课文内容一定要非常熟悉,要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我们那时候讲课文之前先把课文背下来,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非常熟悉。”
       读了李竹平的《语文寻意》,才真正明白,读文本,背文本,完全不同于备文本,解文本。之所以在之前的备课过程中,出现对课文内容很不熟悉的情况,是因为并未真正解锁文本之谜。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和自觉。
      正如书中所说:文本解读是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从不同维度理解具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解读就是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在发现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进而提炼出文本的学习价值,同时对如何用“这一个”文本落实具体学习价值做出设想和规划——所以,教师的文本解读,更确切的说法是“文本教学解读”。文本解读是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是选择学习内容的前提,是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的依据,是评价学习成果的重要参照。可以说,没有文本解读,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发生。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有意识地解读文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批注,写解读,读懂文本的主题,欣赏文本的语言,梳理文本的逻辑结构。这样才能寻找文本之意,解开文本之谜,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