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医疗机器人运用增多,未来会抢走医生的饭碗?别担心!你有一项不可取代的...

2017-06-30 刘伟芳 福建卫生报

 6月18日,福州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当时在微信公众号上,我们报道了展会上一些医疗行业的新科技,收到了很多反馈和留言。



其中这条留言很有意思:“医生职业是否有朝一日也会被科技取代?”



为此,福建卫生报记者咨询了一些专家,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医生的绝佳助手


在医院,每年都有新的设备、新的辅助技术被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运动康复评估系统、IBM的沃森机器人辅助肿瘤诊断治疗……囊括了各大医院和各个科室,成为医生们的助手,甚至帮助医生完成一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着更高的放大倍数,灵活度和操作性更高,手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提升,这对于患者的安全更有保障。

——福建省医大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康明强


哪怕是遇到医生因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出现手抖,机器也能大大降低风险。


而“6·18”刚刚牵手福建省认知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的IBM沃森机器人更是名扬海内外。


2016年8月在日本,沃森机器人仅用10分钟就为一名66岁的女性患者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白血病,而在此前几个月,该患者还曾被医院误诊,险些放弃治疗。


“在世界各地,部分医院已经开始让沃森机器人辅助诊断肿瘤或其他一些疾病。”

——福建省肿瘤医院内科八区主任医师郭增清



同样的,在中医领域,科技也全面铺开,并减轻了医师的工作。


据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学科办副主任尹莲花介绍,原来康复师指导患者跑步时,要带着患者一起跑,教他们正确的姿势、速度等。


后来有了跑步训练机,就可以事先设置好速度和坡度,让训练机带着患者跑。以前康复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按摩,现在按摩可以交给机器完成,康复师只要知道什么样的病人需要用什么方式按摩,按摩的部位即可。


被取代的可能是某些繁复工作


那么,随着科技的介入,未来,医生是否真的会被取代呢?


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可能的。


今年,沃森进入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在第一次上岗演示中,诊断水平超过了一个副高以上肿瘤医生的水平。据IBM公布,“沃森医生”的诊断成功率已经超过90%,远超人类医生的诊断成功率。


“超声科、影像科等有大量数据支持的判读工作,以及一些有明确治疗方案的常规性治疗方面的工作,最有可能被取代。”郭增清表示,只要资料收集输入足够多,机器在对比、搜寻资料方面的准确率远超人类。



康明强也表示,随着整合大数据的能力提升,今后智能分诊将会被机器人取代,今后医院分流、引导就医、科室导诊等也会由机器人完成。


此外,一些疾病的诊断、疑难病症的确诊,也将逐渐离不开机器人。即使再有经验的医生在面对罕见病或疑难杂症时,也必须查阅大量资料文献,这一过程最快也要1~3天;但对不知疲倦、有海量记忆功能的机器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题。科技的发展对于减少误诊、漏诊有着很大的优势。


取代不了的是医学人文关怀


虽然大多数的医生都表示,科技会取代一部分医生的工作,但对“科技会抢走医生的饭碗”却不认同。


“至少目前,科技只能是辅助作用。”郭增清表示,“因为医学最重要的一点——人文关怀,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这也正是目前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郭增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只要关乎人类的诊疗,便涉及诊断可靠性、法律法规及伦理的定义。诊断不仅需要精准,也需要人性化。


比如沃森机器人诊断需要很多的标准化的数据。


但在很多地市医院,患者嫌贵嫌麻烦,或者医院本身的技术无法达到,无法收集完整的数据,那么机器人可能无法给出诊断。


可是医生可以根据其他辅助诊疗给予诊断。


再比如机器人给出了一套非常先进的诊疗方案,但其价格昂贵,或者患者身体耐受力达不到要求,做了化疗一直呕吐、消瘦,这时就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有时并不是选择最优的方案,而是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医学的本质。很多时候,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打针吃药,更需要的是情感交流。


正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曾说的一样,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他的预后三分之一取决于心态。作为一个医生,任何时候都要给病人生的希望,如果病人没有这种希望,病情很快就会恶化。所以,好的医生是让病人离开诊室时,病就好了三分。


医生在为患者看病过程中,有很多瞬间观察,医生会通过患者的谈吐,判断他的职业,他的心态,他家庭的环境,他单位的环境,他的饮食等各方面的爱好,他今天和昨天遇到的情况,他的眼神和表情,这些都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疾病。


这是机器人冷冰冰的手,无法实现的。


(资料图)



记者手记

医生是最能温暖患者的


近几年,我跑的是医疗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医疗除了技术还要有温度。


我曾遇到过有着10年癌龄的乳腺癌患者陈女士。


第一次接触她的时候,她正处于慌乱中,患上了2期乳腺癌的她感觉天都要塌了。她四处求医,甚至终日埋头图书馆里翻阅相关的教科书。可阅读得越多,我在她身上感受到越多绝望。


她向我们打听,福州哪个医生最专业?哪里有最好的设备?我们只能根据经验给予她一定的建议,但其实这些建议她早已听过,甚至比我们更专业。


开完刀,她最后选择了在福州总医院肿瘤科欧阳学农主任(现已退休)那儿化疗。对此,我感到奇怪,因为当时总院的技术并不是全市最顶尖的,甚至有人质疑总院化疗的剂量偏小,是什么让她做出如此选择?


后来,与她进一步的接触才解开了我的疑问。


她告诉我,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每次满腹疑问地咨询医生时,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句淡淡的安慰——没事没事,然后医生就匆忙离开了。这样的安慰,对于当时近乎偏执的她而言,完全没有实质意义,只能让她更加忧心和无措。


而那时候欧阳主任却与众不同,他非常详细地给陈女士分析了国际、国内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以及科室目前对乳腺癌的治疗情况,连治疗方案、用药量、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都非常详细地介绍给了她。同时,一直鼓励她说,心态的作用甚至比药物还重要。


陈女士告诉我,那一刻,她觉得被人理解了。


一开始只认定技术战胜一切的她,开始放下心理防线,调节自己,尽全力相信、配合医生。她说,也许设备不是最好的,也许技术不是最顶尖的,但是医生是最能温暖她的。


时下,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患关系却似乎没有同步得到改善。


医学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却失去了人文的制高点。其实医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更要有人的温度。应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该读懂人。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

编辑:魏萌


猜你喜欢52 29857 52 15535 0 0 2865 0 0:00:10 0:00:05 0:00:05 3101>

喜讯!闽派中医零突破,杨春波荣获“国医大师”称号!

【独家专访】福建首位国医大师杨春波:问道岐黄六十春秋,传承发扬闽派中医

血人、切片、无言良师……“神奇”的人体生命科学馆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毕业季扎堆微整形,福建整形专家教你如何为美丽上“保险”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我是福小卫,这里是福建卫生报公众号

微信号 : fjwsb2016

新浪微博:@福建卫生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