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位闽医学术流派代表,为你讲述中医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每一个都令人敬佩

福建卫生报记者 福建卫生报 2020-08-21

福建卫生报你和健康之间就差这一点→关注7月6日上午,福建省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启动仪式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两周年宣传活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第二届健康节将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举办。通过对闽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健康福建建设,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届时,

三位闽医学术流派代表

(陈民藩、梁栋富、郑则敏)

将会讲述他们与中医老物件的故事。

今天,本报记者为大家提前

揭秘这些中医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01陈民藩


一钉一针,传承为医为师精神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里,一直保存着一个老旧的皮革药箱,这个药箱并不出众,外表粗糙的皮革,粉红的内衬,几个小口袋方便放些工具。在涉及医药的老电影里,我们常常能看见它的身影。



“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还有家庭病房模式,附近的居民在医院手术后,不住院或者只住一两天,为此,我们就背上药箱,到患者家里。”肛肠科老主任陈民藩回忆。


除了老药箱,更具科室特色的是手工制作的“独一份”的手术器具和换药器具。“那个年代所有的工具没有标准化,只能自己摸索设计适合自己的。”肛肠科主任石荣拿着一套擦得锃亮的老工具介绍,这里面有探针、镰刀探针、调药勺、引导针等一系列工具。


△镰刀探针(自制)


还有个必须要说的就是枯痔钉。枯痔钉是用多种药物配置而成的一种钉状物,插入痔核内,药钉逐渐溶解后使痔核坏死、萎缩,达到治疗目的,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传统的枯痔钉含有砒霜,使用中曾出现砒霜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上世纪50年代,陈民藩着手收集大量的病例,用数据说话,规范枯痔钉砒的安全用量,随后带领团队研制出新式无砒枯痔钉及枯痔液。1978年,这些成果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福建省科技成果奖。于是,福建有了“枯痔钉的故乡”之美誉。


“开放办科,领先半代”“务实求精,服务大众”这是陈民藩老主任一直秉承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个思想,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才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院址搬迁、人员断层的历史后,仍然在全国肛肠科赫赫有名。


石荣回忆,教学上,陈老从来不会保留,对方有需要,他就过去讲学,陈老还开了很多进修班,鼓励大家来学习,开放办科


“陈老常教导我们,肛肠科的疾病是难言之隐,这些问题一般不轻易示人。病人把最隐私的地方让你看,这是多大的一种信任。作为医生,你更要扛起这份信任和责任。”石荣说,陈老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为医、为师的原则和信念。



02梁栋富


一针一灸,一甲子传承中医情


梁栋富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原福建省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2012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被评为福建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的一间资料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木盒子无声地诉说着,它承载了30多年的针灸故事。



1981年左右,一个木工因为哮喘求诊于梁老,前后接受了十几次的针灸治疗。治疗过程中,木工发现,医生们做艾柱需要通过一个纸片卷成的锥形筒,徒手一个一个地挤压成小艾柱,费力又费时。他和梁老表达自己可以帮忙做一个模具,梁老欣喜不已,将制作要求告知木工,经过多次商量、改进,艾柱模具做成了。通过模具制作艾柱,不仅节省了医生们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艾柱比较紧实,疗效也好。


“这样的艾柱模具在省内‘独此一家’,30多年来,通过模具制作出来的艾柱不计其数,也因此治疗了不计其数的病人,它更是针灸传承的见证者。”跟随了梁老16年的学生林万庆副主任医师说。


今年87岁的梁老行医60余载,擅长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包括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不孕症、少精症等。


在林万庆眼中,老师(梁栋富)很严格。他笑说,自己有比较好的临床基础,“是老师骂出来的”。他说,老师常常强调十六个字:手不离针、针不离手、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带教时常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问清病、写好病历、独立思考怎么治疗、不断学习经验。


为发展针灸事业,1980年,梁老曾与原福建中医学院针灸室主任陈俊鸿副教授(已故)一起写内参,建议在福建中医学院创办针灸系,设针灸专业,建立针灸医院,创办针灸医学杂志等。他们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对我省针灸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注重针灸事业在国人当中的传承,早在1975年-1977年,梁老(右)在医疗援非时就将针灸这一中国传统医学“带到”国外,并为人称道。



03郑则敏


一笔一画,中医精髓沉淀在书里


泛黄的古医籍,拿起掉书屑,翻开见虫蛀,足见年代久远;卷边的书页,密布的笔记,可见主人反复翻看了不知多少回。



《重订鼠疫约编》、《痘证慈航》、《疹证宝筏》、《伪药条辨》……20多本古医书的主人是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福建省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郑则敏。


在郑老的家中,这些家传的古医书已是世上孤本,被小心地珍藏着,不时翻阅“取经”。在一沓古旧的书籍报刊中,有几本薄薄的口袋大小的册子掉落出来,上面记录着汤头歌诀、验方等,仔细翻阅看见不少文字前或打着星号、或打勾、或打问号;还有几本郑老亲手写下的临床医案,一笔一画记载着宝贵的中医诊疗经验。


翻阅郑老珍藏的古医籍,关于脉管病,医书谓之“脱疽”,临床上常见的包含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


从1963年行医至今,郑老救治过无数患者,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用中医药治疗脉管病,让万余名原本需要截肢的患者逃过一“劫”。


郑老初次接诊脉管病病患,是在他行医的第二年。他回忆说,那是福清的一个电建工人,四肢肢端溃烂,不能行走,疼到满地打滚,生不如死。打针会令病人的疼痛扩散,郑老认为,治疗之关键在于祛瘀血、通经络。于是,他用中医药方法给病人治疗,两个月左右便令病人病情好转,使病人免于被截肢。


那是福建首个用中医治愈脉管病的病例。”郑老说,从那时起,他便坚定了用中医药治疗脉管病的信心。


因为这一例的成功,慕名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而在梳理病例过程中,郑老注意到,国内医学界对这类引起极大痛苦的病症尚未有明确的提法。于是,他发表了论文,将中医治疗脉管病的经验传承下去。


“前人的经验都沉淀在书里,不懂就求教‘哑巴医生’,他们会给予有用的提示。”郑老口中的“哑巴医生”就是他收藏的一屋子的书,包含中医、西医、内科、外科……郑老称之为“多辆马车并驾齐驱”。


前人的经验都沉淀在书里,郑老也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成册。郑老撰写出版了9部专著、文献等,包括《中医外科心得•临床经验》、《今日中医外科》、《周围血管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中医外科集锦》等,这些著论是郑老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传承中医的载体。




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三位

闽医学术流派代表的故事吗?

本周六上午,

我们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不见不散!

戳下图了解详情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邓剑云

编辑:小枫


猜你喜欢

国内首个!福建协和医院首推的这个“游戏”,竟能测出你的大脑老了没!

别人家的医院来了!福建这家医院居然开设了暑期托管班!

可怕!福州一阿姨从发现乳腺癌到切除仅3天!这两个年龄段女性最危险!一图教你学会自查

紧急!福建这家医院15个小时内接诊3例急性心梗,每例都是“教科书式”提醒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健康交给阅读


「 在看的,麻烦点一下再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