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11批援鄂医疗队“保护神”刘丹:是“老兵”,是“刘妈”,也是“女儿”
“哪怕有存在万分之一的感染可能,我们都要做好万全准备,力求万无一失。”电话那头,刘丹语气坚定。前不久,在距离武汉金银潭医院20多公里的驻地,她终于迎来难得的休息日
刘丹,福建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奔赴“疫”线前,她是漳州正兴医院护理部的科护士长,分管着十几个科室的护理工作。新冠病毒面前,如何避免医护人员感染?这背后,离不开负责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者,刘丹就是其中一员。
刘丹
2003年“非典”,刘丹还在老家工作,恰逢党员“转正”。她将年仅5岁的孩子交给家人,主动要求到一线战斗。最终,刘丹穿着防护服,以全封闭式一个半月的代价,驻守在当地人流量最大的火车站。她还曾参与过当地煤矿瓦斯爆炸的一线抢救工作、汶川地震期间的后方救援。
时光一晃,17年过去。容颜易改,孩子长大,但往前奔跑的心却始终不老。
2月20日,接到出征通知,这位“老兵”直奔武汉。
“医护工作者与病毒面对面接触,正属于易感人群。”刘丹深谙此道。于是,最大限度提升每个人的防控意识,充分做好各种应急处理预案,对队员培训、考核、演练加以落实,成了刘丹的日常工作。
一到驻地,刘丹就指导队员“改造”房间,搬床挪桌,仔细划分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就连专用外套、鞋子的摆放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驻地不得聚众,刘丹便和同事一道,组织队员一个个轮流到楼道口训练穿戴与脱卸防护设备。“穿一件防护服,最熟练的,也要20多分钟,大部分人刚开始时,都需要花上40多分钟才能完成,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刘丹出生于1973年,其所在医疗队成员中大多数是“90后”,甚至有些还是“00后”。久而久之,这些小年轻便亲切地喊她一声“刘妈”。这样的称呼,一半是信任,一半是依赖。
刘丹检查队员们的穿戴
2月24日,队伍来到“疫情暴风眼”——武汉金银潭医院。为了不造成污染,病区进出实行“单行道”,进口和出口分设两处,6人一批次进入,从不交叉。刘丹的工作,就是在入口处严阵以待,检查进入病区前的医护工作者是否穿戴齐整,把好最后一道关卡。
“一道门将病区内外分隔开来,门里门外,像是两个世界。”刘丹说,当她站在入口处细心检查时,内心总是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平安从入口进去,再平安从另一端出来。
有一次,刘丹做完工作总结后,接近两点才躺下。不过,才到五点多,她又爬起来了。“因为又有新的医护人员要进入病区,放心不下,还是得去看看。” 除了在入口处做好院感工作,刘丹自己也必须亲自进入病区检查工作。
刘丹与患者合影
“有刘妈在,就放心啦。”这样的话语,渐渐成了大家在穿戴完毕后,临进入病区前,微笑着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由于长期在漳州工作,刘丹往往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回四川老家走一走。去年10月底,她的老父亲去世了。由于工作关系,父亲下葬时,刘丹未能在场,这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遗憾。
按当地习俗,家里老人过世了,葬礼时没回去,但过年了,外出的儿女应该回去,以表孝心。“我就想着,到父亲的墓地祭奠他,和他‘说’上几句话。”刘丹说。
大年廿九,她买了动车票前往深圳,准备在那儿转机前往攀枝花。但就在深圳停留期间,她察觉到疫情的严峻,也看到了院里发布的通知——“可能抽调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当时刘丹的内心十分矛盾:一头是日思夜想的亲人,一头是放心不下的职责。
但在大义面前,刘丹最终选择成为一名“逆行者”。在向院领导主动请缨后,她退了机票,回到漳州,自主完成居家隔离14天后驰援湖北。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张鸿鹏
通讯员:谢宝缘
编辑: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