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抖音妈妈技巧性给宝宝喂药堪称“天才”!但这几个喂药误区很多家长仍在犯!

陈坤 福建卫生报 2021-10-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福建卫生报”

给宝宝喂药是

很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

不吃药宝宝生病看着难受,

喂也喂不进去,

家长们十分焦急。

每次吃药都是在斗智斗勇。

为了让孩子吃药,

许多家长开始各显神通。

比如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让外国人惊呼:天才!

殊不知,

很多技巧都是错误的,

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

还会引起其他风险。


指导药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师 饶欣 



误区一:捏鼻强行灌药

有的家长会捏住孩子的鼻子,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强行灌药,这种喂药方式很容易将药物呛入气管,引起呼吸道炎症,甚至可能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


误区二:药物掺入果汁或牛奶中

用果汁喂药,虽然增加了口感,但是由于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果酸会中和碱性药物,或使药物提前分解,从而影响碱性药物的疗效。比如用果汁送服小苏打片等碱性药物,酸碱中和会使药物失效;送服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则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


用牛奶喂药,因牛奶中含有大量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可能与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等形成不溶螯合物。一旦发生这些情况,不仅影响药物吸收,甚至可能造成药物完全失效。


误区三:骗孩子药是甜的

为了让孩子吃药,有的家长会连哄带骗地说药片就像糖果一样是甜的。


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孩子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无病也乱吃药。


误区四:擅自加大剂量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起来,急于求成,不按说明书给孩子服药,擅自加大了剂量。这样做可能会引起中毒,比如退热药服用过量,会伤及肝脏。


误区五:用奶瓶喂药

奶瓶喂药的行为很容易让婴幼儿对奶瓶产生抵触和反感。如果反复如此,甚至会形成条件反射或者相关记忆,让婴幼儿产生难以消除的厌奶行为。


误区六:这顿忘了吃,下顿加倍补

每种药都有它特定的服用次数和时间,即使某一顿忘了,也不能下顿“补回来”。若是药物剂量加倍,可能会导致儿童药物中毒。如果距离下一顿时间较长,可以直接补服,下次给药时间较原来适当延迟。


误区七:水温掌握不当

儿童服药,水温以温凉为宜,不要觉得孩子生病了就应该多喝“开水”,水温过高对孩子的身体不仅无益,还可能会破坏药物成分。


宝妈们在冲泡下面 5 类药物时,不要用超过 40 ℃ 的热水:部分维生素(维生素 C 等);活菌制剂(金双歧、妈咪爱、亿活等);抗生素制剂(阿莫西林颗粒等);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大多数需要冷藏保存的药品(生物制剂等)。


误区八:成人剂量减半后服用


小朋友生长发育还没完全成熟,用成人剂量可能会给他们造成药物过量甚至带来身体的潜在伤害。


某些剂型,如缓控释制剂或者肠溶片等,当它们碾碎、掰开时会破坏药物的剂型设计,可能会让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提前被吸收而导致不良反应。


而成人常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是有年龄限制的,说明书明确规定18岁以下禁止使用,如用药不当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


正确喂药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当孩子发烧伴随呕吐,喂不进去的药时,可以选择栓剂退热。较小的孩子因为吞咽能力较差,选择液体制剂更利于接受。


②选择合适的喂药工具


如带刻度的滴管、量杯、喂药器等。


③选择合适的制剂


很多儿童制剂加入水果味,如草莓味、香蕉味等。药瓶的包装也设计加入了卡通图案元素。药液的颜色像橙汁一样,这些做法就比较讨喜。


④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吃完服药后,及时表扬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勇敢。家长们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你一口来我一口,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文

配图来源:bilibili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往期推荐:




正能量的妈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谨以此篇献给所有的母亲


画面惨不忍睹!泉州4岁男童误食这东西嘴巴肿成“香肠嘴”


护士节 | 这群“后浪”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你会为他们点赞吗?


福州13岁男生上课时会睡5~6次,医生:这是一种罕见病,我国约有70万人跟他一样


万万没想到!福安女教师脸上有“痣”5年,竟然是皮肤癌


微信搜一搜福建卫生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