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偷尝“禁果”,染上艾滋病!孩子,请一定保护好自己!
近日
本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高考过后
青少年偷尝“禁果”后感染艾滋病例
近年来屡见不鲜
早在去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北京卫视举办的一场专题晚会上,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的母亲讲述了孩子高考后发现感染艾滋病的经历,在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10天后,收到了疾控中心寄来的艾滋病确诊报告单。
“高考后的孩子十八九岁,
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
甚至偷尝“禁果”,
感染艾滋病毒的案例不少。”
福建省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预研究室潘蕴蛟指出。
案例一:小江是一名男同性恋者,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里,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再加上好奇心理,他通过网络平台结识了一名同性,并与其发生了性行为。不久后,得知自己已染上艾滋病。
案例二:高考结束的暑假里,小丽结识了一名校外青年,面对对方的主动邀约,小丽自认为找到了释放情感和压力的空间。两人相谈甚欢后发生了性行为。
这是小丽第一次尝试这种行为,虽然对艾滋病有一些了解,但抱着侥幸心理使她追悔莫及。十九岁本应该是花一样的年华,却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
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在15-24岁青年学生中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约3000例,平均每天报告8名学生艾滋病病例!对此,福建省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专家提醒,青少年感染艾滋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安全套使用率低
成为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蔓延主因
近年来,艾滋病的魔爪伸向高校校园。据有关调查发现,青年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6%-33%之间,而安全套使用率仅在20%左右,这是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根本原因。
福建省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副所长陈亮说,青年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是学生群体防护意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会这么巧一次就中招吧。”
“以前总是认为这个病离自己还很遥远,甚至对别的学生感染的传闻嗤之以鼻。”
在走访中,省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帮助过的青年感染者中不止一次听到。
陈亮介绍,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于性活跃期,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使自己陷入风险之中。
“高校学生虽尚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已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容易受外界影响或诱惑后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一位防艾志愿者说,大学生感染者对感染艾滋病的承受能力相对有限,因而更需要在心理、生理、经济、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
“鞠萍姐姐”化身红丝带健康大使
普及艾滋病防控知识
前段时间,作为红丝带健康大使,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来到泉州华侨大学,为大学生讲解艾滋防控知识。
不仅仅是鞠萍姐姐,近年来,福建省还邀请著名公众人物白岩松、田薇以及国家级艾滋病防治专家走进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与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艾滋病相关话题,同时呼吁在校青年学生作为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防艾宣传教育已成为我国防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陈亮介绍,福建省通过健全和完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工作机制,加强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沟通联系,建立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师资队伍。近年来,福建陆续开展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采取形式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和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目前,已开展防艾活动40余场,累计覆盖青年学生2万余人。
预防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
家长谨记6点建议
截至目前,艾滋病仍然无法彻底治愈,这就意味着艾滋病在目前仍然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陈亮表示,在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工作的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对此,他给家长提6点建议:
1.家长带头学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并可以借助一些艾滋病相关的新闻报道,与孩子一起讨论艾滋病知识、择友注意事项,安全性行为等知识。
2.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和社交圈。当孩子的生活规律、生活用品发生明显变化时,要留心观察了解;当孩子的朋友圈中高频次地出现校外人士时,不论同性还是异性,都值得高度关注。
3.提醒孩子,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人,同性还是异性,都应该避免在私密的空间(比如个人房间、宾馆房间、老师私人办公室、学校的仓储室等)与他们长时间独处。
4.多听少说,做孩子喜欢的家长,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5.根据孩子年龄,逐步教给孩子安全套方面的科学知识。包括什么是安全套,安全套有哪些作用,如何正确使用,避免孩子因意外怀孕而损伤身体,因感染疾病而遗憾终身。
6.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很重要,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暑假生活,避免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鸿鹏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17个月宝宝查出结石,只因家长冲奶粉的一个习惯,你中招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