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男子肠息肉两年没复查险变肠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福建卫生报”

今年年中,杭州的方先生在医院体检时做了肠癌筛查,结果呈现阳性!当时方先生存了一点侥幸心理,直到开始出现了“总想跑厕所”等不适感,这才来到医院就医。


了解情况后,医生都替方先生捏了一把汗,他的息肉有2公分,拖了2年,万一癌变不容乐观。幸运的是,方先生肠道内取出的进展期腺瘤还是癌前病变,目前已无恙。


医生提醒:肠癌是可以通过筛查来预防的一种癌症,40岁以上男性尤其需要注意筛查。同时,普通体检难以发现肠息肉,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早筛等必要检查才能及时发现息肉、及早干预除去癌变隐患。 


那么,做完肠镜检查

拿到肠镜报告怎样判断自己病情程度,

发现肠息肉后要不要切除?

息肉切除以后会复发吗?

一起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40岁后肠息肉患病率可达30%以上


在肠镜报告单中,最常见的字眼莫过于息肉,在40岁以上人群中,肠息肉占到了30%以上。面对如此常见的肠息肉,是否都要一切了之?


其实,但凡肠黏膜上的突向肠腔内的赘生物都可被称为息肉,它又可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


1.非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不用太过紧张


比较常见的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医生在做肠镜时,看到比较大的单个增生性息肉可能就直接在内镜下摘除了。


如果息肉比较小,数量又比较多,可以先做病理活检,如果病理检测结果确定是非腺瘤性的,则可不用切除。但若引起了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泻等症状时,可考虑予以切除



2.腺瘤性息肉:高度重视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容易恶变,它们可具体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更变程度最高,发展最快。


发现腺瘤性息肉都要尽早切除

直径<0.5cm的息肉:直接在内镜下用活检钳摘除或电凝。


直径>0.5cm且有蒂的息肉:可用圈套器性高频电凝电切除治疗。


腺瘤性息肉基底部较为扁平,直径<2cm可采用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而直径≥2cm,则需要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如果腺瘤性息肉已经癌变,浸润到肠道肌层: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干预。


切除息肉后,定期复查不可少


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定期复查肠镜,为的是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的病变。


经验再丰富的内镜医生做肠镜也可能会漏诊,这不仅与医生的细心程度有关,还因为有些息肉太小,长得部位太隐秘,或者肠道准备不干净,影响医生的观察视野,那么,一次检查往往会有所遗漏,所以需要定期复查。否则5-10年后息肉可能摇身一变,发展成为肠癌。




多久复查一次肠镜?


①对于有1-2个腺瘤性息肉(直径<1c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建议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复查。


②对于有3-10个腺瘤性息肉,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c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建议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复查。


③单个的非腺瘤性息肉摘除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


④多发的非腺瘤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肠道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肠息肉的发生和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从现有研究结果看,长期食肉过多、低纤维素饮食者肠息肉发生率较高;长期便秘、排便不规律也会诱发肠息肉的形成。


要减少肠内长息肉的概率,关键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增加植物纤维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大便排出。



有症状肠镜却提示未见异常?


有些人明明平时有腹痛、腹泻的症状,可做完肠镜却提示未见异常,这是怎么回事?


如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肠动力不足或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也可能与心理压力大、精神焦虑、紧张有关。如果上述情况都排除,就要考虑肝胆、胰腺的问题。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福建卫生报”微信公众号

发送词语:风险 | 获取最新中高风险地区名单

发送词语:核酸 | 获取福建九市一区核酸检测机构名单

↓↓



来源:福建卫生报综合钱江晚报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往期推荐:




年底体检季,常有人被查出脂肪肝,还有机会“逆转”吗?


送别天使!泉州7岁男孩车祸身亡,父母含泪捐献器官


少女怀孕5个月竟不知,引产后大出血!医生:流产不是丢掉一个东西那么简单


姐弟俩同患先天性心脏病,这一天他们一起做了这件事......


福州15岁女学霸突然性情大变、好吃懒动,竟因…秋冬高发!很多人患病却不自知


微信搜一搜福建卫生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