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律到自律!碧桂实验学子的好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为促进孩子们养成好习惯,碧桂园实验学校开设《习惯卡月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
01 制定习惯目标
“老师好!”课间,在校园偶遇老师时,无论认识与否,三(2)班的范容瑄总会礼貌地问好,声音清脆而洪亮。
这个礼貌习惯对于范容瑄来说,也是一种突破。以前的范容瑄是个容易害羞的男孩子,说话也是“文文静静”的。“那时遇到老师,也不太敢跟老师问好。”范容瑄说。
成为碧桂园实验学校的一名小学生后,范容瑄在班主任手中拿到了一张特别的表格——《好习惯自主评价表》,并上了一节与习惯养成相关的班会课。
在月初的班会课上,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讨论,整理出本月班级每位成员需要达成的班级目标,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月的个人目标,将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填写在习惯表项目栏。
以《好习惯自主评价表》为载体,学校引导学生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方面入手,结合校园六大节(数学节、阅读节、艺术节、演讲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近期的热点新闻制定好习惯项目。
在一次《习惯卡月评》的班会课上,范容瑄所在班级的班会主题为养成礼貌好习惯。“当时听到老师说好学生要彬彬有礼,我便觉得自己不应该害羞,要主动向老师问好。”于是,范容瑄下定决心,要养成主动问好的好习惯。
为克服自己容易害羞的心理,完成亲自制定的习惯目标,每周末,范容瑄在自己小区内的小花园练习发音,每当见到自己的邻居,都会大声喊“叔叔好”“阿姨好”。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一段时间后,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从因为害羞不敢主动打招呼,到练习发音、主动和熟悉的邻居们打招呼,再到如今,范容瑄在校园遇到老师,已经习惯了抬头挺胸地说出“老师好”。
“向老师问好”这个礼貌习惯虽然很小,却给范容瑄带来了突破性的影响。班主任吕杏杏老师惊喜地发现,范容瑄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上课回答问题声音也响亮了不少,前几天在班上的六一活动中,他还表演了相声呢。”
02 计划表引领学生实现目标
除了礼貌习惯,生活和学习上还有很多习惯也非常重要。拿到《好习惯自主评价表》后,碧桂实验学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好习惯项目也可以是一件生活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二年(6)班肖文在《好习惯自主评价表》上依次填写了 “校服正确”“下课喝水”“整理书包柜”等习惯目标。
“其中,下课喝水是我完成得最好的一个目标,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真正地成为了一个习惯。”肖文表示,虽然妈妈一直强调喝水有利于身体健康,但由于自己并不爱喝水,幼儿园期间每天喝水量很少。“上了一年级,我把幼儿园期间做得不够好的内容填在了《好习惯自主评价表》上,希望可以培养好习惯。”
定下了“下课多喝水”的好习惯目标后,肖文在爸妈的陪同下,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课间,肖文拿出自己心爱的小水杯,喝上满满的一杯水。“现在的我养成了多喝水的好习惯,下课不喝水还会觉得不自在。”
03从他律到自律,实现精神成长
肖文坦言,虽然“下课多喝水”已成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但在定下的系列目标中,依然有部分目标需要继续改正。“比如我的课室书包柜依然有点乱,有时候不用的文具急匆匆地塞进去,这需要继续改正。”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完成设定的目标,养成良好习惯,各班主任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馈。比如每月进行一次习惯目标达成的评选,包括自评、小组评和班主任评价,目标达成的学生奖励一张习惯卡。
此外,好习惯养成效果比较显著的、有进步的学生还会被邀请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习惯表,分享习惯养成的心得体会。每个学生每学期最少要分享展示一次,鼓励学生挑战养成更多的优秀习惯。“分享会对我们很有帮助,通过分享会,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让更多的同学一起督促自己完成目标。”范容瑄说。
好习惯一旦养成,不仅有成就感,还让学生自己生活更自律、学习更自主。在班级分享会中,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一步一步从“他律”迈向“自律”,实现精神成长。
文字&编辑 Writer&Editor/洪诗敏
审核 Proofreader/潘宇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