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爆了!识别跨境电商平台“认证买方”需要留个心眼吗?
真案例|少踩雷|多当心
2022/11/14
第98期
本期案例来自:@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
《识别跨境电商平台“认证买方”需要留个心眼吗?》
案例概述
案情简介
国内小微出口企业A通过某跨境电商平台收到自称瑞士L公司联系人发来的新订单,由于L公司已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的身份验证,即所谓“认证买方”,有了这颗“定心丸”,同时考虑到支付条件较为安全(见提单复印件付款),出口企业A遂同意开展合作,于2021年出运5000条总价值约2万美元的毛毯,根据指示将货物运到希腊。
货物到港后,所谓的L公司联系人提出因最终客户无法支付货款,要求出口企业A先放单。此时,出口企业A敏感地嗅到危险,由于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立即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报案并委托追讨。
▲本期案例人物关系图
案件处理过程
中国信保介入后,发现本案存在诸多疑点:
(1)所谓的买方联系人姓名与L公司一个高管姓名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2)L公司经营规模超过1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700人,按常理高管不会亲自处理价值2万美元的小订单;
(3)联系人邮箱为gmail后缀邮箱,尽管邮箱名前缀与L公司名相似,但并非官方邮箱;
(4)货发希腊,与L公司所在国瑞士不一致。
果不其然,海外渠道联系上L公司后,L公司坚决否认交易,否认在贸易合同上签字和盖章。经比对印章,贸易合同上的签章与L公司实际印章不同,邮件落款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也与L公司高管、联系电话不一致。
经中国信保提示风险信息后,出口企业成功识别这宗欺诈案并及时将货物转卖,减少了损失。
© 摄图网
案件启示
(一)
出口企业对于跨境电商平台订单的买方身份识别需要留个心眼,务必了解平台对于买方身份认证的过程和规则。通过身份认证并不意味着增加绝对的“安全阀门”,出口企业不能盲目依赖跨境电商平台的身份验证信息,需要建立自身识别风险的“安全防火墙”。
(二)
商场如战场,需知己知彼,识别交易对手是否为“山寨公司”是确保资金安全回笼前提之一。本案如果出口企业事先进行电话联系、通过官网查询信息、第三专业权威的资信调查渠道核对等多种渠道验证买方联系人信息,充分挖掘买方内部管理人员架构以及人员信息、经营范围、销售额等信息作出综合判断,可以事先进行风险识别并发现端倪。
(三)
注意贸易过程的细节,发现可疑信号(如异常高利润、异常迅速成交、异常要求企业投保信用险且表示自身信用极好需要全额放账、异常第三方收货等),特别是自称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买方,要求货发希腊、乌干达、肯尼亚等第三国,出口企业需持高度谨慎态度,对首次交易的买方,建议采取保守支付条件并要求买方从其公司银行账号付出一定金额的预付款(首次付款金额不宜过小),增强贸易的真实性、可靠性。
一定分享
点赞发财
必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