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年寄语】零壹Lab这一路走来

零壹Lab编辑部 零壹Lab
2024-09-04



(零壹Lab2016年推文全文字云)


84天回顾有感



陈静          大学教师

文化与媒介研究者


 





























.


从2016年的2月开始有了做一个公众号的心思,很幸运地在2016年的秋天寻觅到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和一群有着天真探索心的青年们,由此开启了“零壹Lab”每周一次推送,每次1-3篇推文的实验之旅。初涉大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众声喧哗、娱乐至上、生活第一的社交媒体空间内,试图以一种半学术化的轻科普来进行“精神”渗透,似乎根本就是一件从开始就错了的选择。但这种美丽错了又如何?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一向是人文学者的通病。于是,我们决定任性一回,做了再说。错了不过是精力与时间的投入,我们依然受益。

 

庆幸的是,在经过84天14期30篇的推送之后,我们收获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多太多太多。我们在第一期就收获了台湾大学资深教授、数字人文领军人物项洁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深情厚望,又有幸独家采访到了另一位数字人文大牛、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Susan Schreibman教授,并独家网络刊发了浙江大学姜文涛教授与戴安德教授主持的“数字人文:观其大较”的部分文章,更先后得到了复旦大学韩健夫博士、南京大学王涛教授、台湾清华大学祝平次教授的慷慨赐稿。最最重要的是,对我们一厢情愿的投之以桃,竟然有1019位读者欣然愿意换之以李。如此深情与厚爱,怎可辜负?

 

2017年,零壹Lab初音清啼,蹒跚前行,努力成长,不负春光!



嘤其呜矣,求其友声。



吴维忆         大学教师

文化与艺术心理研究者

2016年10月10日,零壹Lab上线了。因为是我第一次参与公众号的运营,年末的回顾也格外带有了一份情感的温度。没有想到我们会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获得超1000人的订阅;虽然目前还没有跟读者交流的环节,但默默的关注已是莫大的支持。2017年的规划,于我个人而言,将会更多地关注数字艺术方面的议题,介绍欧洲的学者、机构、项目、会议等相关资讯。

 

零壹Lab的开篇即提到:“‘现在’,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永恒状态。”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都是需要不断去探索并且不可能、也不应被穷尽的领域。在这段漫漫的路途中,零壹Lab祈愿以微弱但坚持的光芒作为同行者彼此辉映的信号,使你我在仰望之时,除了浩瀚的星空,也有幸能看到几抹绚丽的亮色,就好像歌曲中所唱的:“We are after the same rainbow’s end.”2017年,愿与君一道,砥砺前行。





















 .


字里藏身 (Hiding in-between words)



付梅溪           独立媒体人

视觉文化与城市建筑研究者


 





















.

Digital Humanities,凝视这两个词的时候,我曾突发奇想:如果humanities不翻译成 “人文”而译作“人性”,数字人性这一提法也是颇为有趣的。身处数字时代,身具数字人性——这么一想起来竟是有几分顺理成章。

 

数字人性会是怎样的人性?是虚拟的?可被存储的?可以被放大的?电脑病毒一般可高速传播且易感染的?我想,不论答案如何,它都暗示着一种人性的变异或跃迁。既然人性已变,那么与人性密切相关的人文之变亦是在所难免。

 

对我个人而言,时间分为两种:个体的时间与社会的时间。其中,个体的时间并不是线性的。也因此,各种节气节日更多只是一种节奏,而与新旧无关,与展望无关。在此种个体时间与社会时间的交错中,零壹Lab关注着时代更迭之时所包裹所召唤的思想与写作层面的潜能;它所试图去勾勒和呈现的正是数字时代作为星群而存在的“humanities”——一种指向过去的未完成,一次注定分道扬镳的同行……



数字人文的消亡


 

徐力恒   海外大学博士后

唐史与数字人文研究者


新年新气象——刚到新年就提消亡,何其不当!不过,当我们联系“零壹Lab”的名字来讲,新年就像从0到1的开创过程,从1到0又何尝不是新的一页?

 

在数字人文慢慢得到重视、发展之际,当下就是一个好时机,把眼光放到更远的将来。在这个数位科技的影响席卷所有生活领域的时代,我们不妨猜想,在2117年的时候,“数字人文”还会是一个学术范畴、一个交叉领域吗?它还会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吗?我个人的答案是全然否定的。数字人文到时已经消亡,已经变成学术史上一个短暂的过渡。 

 

当下已经有95后开始读博士班了。试想在一两代人以后,整个学界的成员都已是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一群还未懂事就玩计算机的人,刚懂事就利用计算机工作的人。到那时候,数字技术、思维和人的思考结合难道是一件需要专门拿来说的事情吗?到时的人文学科就是包含数字化元素的,人本身也有了巨大变化。 

 

当然,回到眼下的2017年,这些还远远没有实现。“零壹Lab”代表的正是努力实现这种“消亡”的一个起步阶段。在那之前,我们先要历经从0到1的过程,作出回应,作出反思。 

 

羊驼(力恒)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请加入我们,努力推动数字人文的兴起和消亡!


































.


打开一扇门



顾佳蕙   零壹Lab编辑组

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2014级本科







.

在一节选修课上我加入了零壹Lab的编辑组,从此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旅程。84天里,我每周经手1-3篇推文,编辑校对的过程正是拓展阅读、丰富知识的时机。渐渐地,我开始期待每周新鲜的文稿,也有了参与更多、探索更多的想法。我的2017年从正式加入零壹Lab开始,愿一路且行且学,多读多思。



0到1的距离



傅春妍     零壹Lab设计组

哲学系2015级本科

与零壹Lab的相遇可谓一次奇妙的因缘际会。在当下这个人被数字媒介环抱的时代,建立“数字”与“人文”间的对话,以人文精神对科技时代进行观察与省思,这不仅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一次去学科的尝试,更是人文关怀在数字领域的映射与表达。从10月10日至今的三个月,是从0到1的距离,老师们的引领指导和朋辈间的交流协作都令我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时光里获益颇丰。而在今后,希望仍能与众多数字人文学者及对这一新兴领域心怀热忱的同侪一道,同心戮力,砥砺前行。













.

一直在路上



张家伟     零壹Lab设计组

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2015级本科








.

数字与人文的相互碰撞,科学与人性难言冲突,理性与感性水火不容,是我在第一次接触到Digital Humanities脑海中飞掠而过而且思考至今的。接触零壹Lab的三个月以来,与老师学者们的认识接触,与同辈好友们的协作交流,自己对于人文精神之于科技时代也不段加深了认识与了解,受益匪浅。新的一年到来了,愿与大家一直在路上,去了解,去反思,去探索。


在此向这三个月以来为零壹Lab公众号献出一份力的同学们致谢:

屈伸、陈夏辛、顾佳蕙、桑雨茜、黄盈、彭玮、蒋涵、杨丹丹、曹清语、傅春妍、卢言乐、张家伟、左倩、赵振威

(排名不分先后)


END


编辑 / 零壹Lab编辑室

美编 / 张家伟


零壹Lab

记录数字媒介之日常

反思科技与人文精神

长按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零壹Lab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