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撞机|观念群变化的数位人文研究——以《新青年》为例(上)

金观涛 等 零壹Lab 2022-10-08


作者简介

金观涛,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邱伟云,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梁颖谊,台湾政治大学统计学系博士候选人。

陈柏聿,台湾政治大学资讯科学系硕士。

沈锰坤,台湾政治大学资讯科学系教授。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本文出处为:金观涛、邱伟云、梁颖谊、陈柏聿、沈锰坤、刘青峰,<观念群变化的数位人文研究——以《新青年》为例>,收于项洁主编:《数位人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12月),页427-463. ISBN:978-986-350-198-5.

一、前言:论述结构到观念系统

从过去由人文学界之关键词、观念史、概念史研究法(金观涛、刘青峰,2008 & 2011 ;方维规,2007),连结资科学界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统计学界叙述统计方法的三方合作成果中,我们已可看见数种数位人文方法的出现,能有效考察概念的历时性变化以及核心概念之共现词丛整体变化轨迹。【1】在过去探索新数位人文方法的历程中,我们看见一个可以证明“单元观念”与“观念系统”这一组观念史理论结构的可能。【2】过去由于人力限制,研究者未能从庞大复杂的语料中探掘归纳出语料结构,因此始终未能明确勾勒出“单元观念”与“观念系统”的位置与疆界,不过如今透过数位人文技术协助,我们就得以能描绘庞大语料中的“单元观念”与“观念系统”之间的关系网络。


虽然人文学者在过去即已意识到观念系统(或称语意网〔semantic network〕)的存在,但却无法透过实际的语料证据去证明。如今我们即是想透过网络节点工具,考察观念之网是否真切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思想论述中,这即是本文主要核心关怀。【3】承上,本文凝缩问题意识,归结出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两大主题,即:(1)找到单元观念【4】/基本概念【5】的位置;(2)勾勒由单元观念/基本概念发散联结出去的观念系统结构。


本次研究乃是基于过去《统计偏离值分析于人文研究上的应用——以<新青年>为例》一文的基础继续研发。(金观涛、梁颖谊、姚育松、刘昭麟,2014)该篇研究透过齐夫定律(Zipf's Law)偏离值的计算,刻划出《新青年》十一卷的观念变化方向,但尚未能勾勒出支配观念变化的逻辑,即《新青年》各卷之单元观念/基本概念及其语意网的变化过程。因此本文即是引进观念节点的观察方法,用以揭示过去尚未触及之观念变迁机制。


在本文研究中,首先我们将高度偏离齐夫定律理论曲线的关键词视为第一类关键词,这类关键词主要意义为对观念强调的程度;其次我们运用网络节点程式,计算《新青年》各卷中高频关键词的关系系数并加以联结,将分支度(degree)为1以上的节点视为第二类关键词,这类关键词主要意义为该观念在语料中具有论述上的重要性。当我们将第二类关键词,依据相关性高低加以连结后所形成的关键词群结构,可以视之为一种观念系统。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观察出《新青年》十一卷的观念系统具有从自由主义走向马列主义观念系统的大趋势,即第一卷到第五卷为欧美自由主义观念系统,第六卷后即逐渐走向马列主义观念系统。因此透过《新青年》各卷观念系统的演变,我们可以明确指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放弃自由主义的过程,这即是本文在人文层面上主要的观察重点。以下我们即就上述研究说明,分别从资科、统计、人文层面进行进 一步的分析与讨论,最后总结本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沿。


二、关键词的两种视野:齐夫定律与网络图关键词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想使用探勘核心关键词的两种方法,勾勒观念群之变化轨迹。以下针对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说明。


(一)齐夫定律高偏离值关键词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Pat-tree数位撷词技术(刘昭麟等,2012),以及根据Zipf- Mandelbmt模型计算出的理论曲线,统计出“准词汇”的偏离值,从中得知最大偏离段*而与齐夫定律理论曲线偏差最大的关键词,往往代表文本中最核心的观念。【7】


本文以《新青年》十一卷为底本,挑选出偏离值大于3者,并以人工过滤掉非关键词后,得出各卷中具有高偏离值之关键词,列如表1。


表1《新青年》各卷高偏离值关键词【8】

(二)概念节点关键词


第二种方法,是在一个文本中,找到若干高频重要关键词,而后观察高频关键词彼此之间的互相联结状态,代表的是文本中复杂的意义结构。我们对《新青年》十一卷皆进行了概念节点网络分析,得到十一卷中各卷概念节点的分支度表(附录)以及各卷的概念节点网络图。


配合人文学界中的概念史理论,我们标定出网络图中三种节点类型的位置,以下以第一卷的网络图(图1)为例进行说明。


图1 《新青年》第一卷概念网络图


在第一卷概念网络图中,配合附录的分支度表,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卷中具有最高分支度的概念为“政治”,分别与“社会、国家、问题、主义、自由、政府、国民、精神、世界”等九个概念具有高度相关性连结,而“政治”概念即为概念网络图中之第一类节点:“最大节点”,意指在概念网络图中具有最高分支度的节点。从人文学上的意义来说,可将该概念视为是任何人在论述时都不可避免的核心概念词汇。


概念网络图中第二类节点乃是“强概念节点”,如“青年、国家、主义、自由……”等,在概念网络图中至少拥有分支度为1的节点。我们可以将具有分支度联结的概念节点,视为是同一个“观念系统”底下之组成分子。从人文学上的意义来说,这些概念与当时其他概念具有强相关性,是共同组成某一概念构面的概念单元。


概念网络图中第三类节点为“弱概念节点”,如“教育、少年、革命……”等,在概念网络图中分支度为0的节点,此种节点虽然具备了高词频,但却未与其他概念节点具有强相关性。从人文学上的意义来说,它代表一种概念的突变,或单人、单篇或少数人、少数篇章特别大量使用,并非时人论述时必定不可忽略的核心概念。


概念网络图中各卷“最大节点”的推移、“强概念节点”结构的转变,“弱概念节点”的出现,都代表着《新青年》十一卷文本资料结构的改变,而资料结构的改变,即代表着文本中修辞叙事/话语论述/观念系统的转变。故当我们考察各卷概念网络图中的“最大节点”、“强概念节点”、“弱概念节点”之变化时,即能掌握《新青年》自1915年至1926年间的思想变化轨迹。【9】而观察具有最高分支度的“最大节点”之变化,就能掌握各卷中核心概念的转变,代表的正是每一卷中基本核心 概念的转型过程。【10】


当我们同时观察各卷中“最大节点”、“强概念节点”、“弱概念节点”的彼此联结关系时,我们可以看见有几个概念节点会因具有相关性,进而连结成一观念系统,这代表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群体,或无意识或刻意塑造地某种论述结构,这样的论述结构会密切地扣合当时时代命题,这是概念节点相互联结的人文意义,也是我们在此文中观察《新青年》各卷观念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概念相关性计算与相关性过滤机制说明


在进行概念网路图的制作前,我们须先定义任两个词汇/概念之间的联结关系。本研究采用了“相关性”概念。简单来说,我们主张两个词汇/概念总是一起出现或一起不出现的程度越高,才能指称两者之间越具有相关性。假设现有两个词,分别为A、B,接着我们观察四种情况:AB —起出现的次数、AB —起不出现的次数,A出现B没有出现的次数、B出现A没有出现的次数。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只是计算两词共现的次数,也同时考虑了其他的状况。这是因为,若只是计算两词共现的次数,并无法说明两词之间有关系。以统计的术语来说,我们是检验一个2x2的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是否独立。


我们也可以从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的角度去理解“相关性”。在研究某种因子 (如吸烟)是否与某种疾病(如肺疾病)相关时,需要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表现,才能说明两者可能有关。若单看某一组的表现,例如吸烟那组得病的人数相当多,是无法论证吸烟者与罹患肺疾病之间是有关系的。因为,没吸烟那组的人数可能也是同样多。基于以上的概念,我们应用了针对2X2列联表去设计的Phi相关系数。(Crammer,1946: 282) Phi相关系数从开始提出至今已有相当广泛的运用,一般的进阶统计参考书都会提及。该相关系数有两个优点:其一,它介于-1与1之间,当该系数越靠近零时,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越低,反之亦然,因此使用Phi相关系数,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比较任何次数不等的词,具有可比性,使用时相当方便。其二,它有相对的统计检定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判定词汇之间的关系,是否存有统计上的相关性。


本文在计算完各卷前20个高频关键词两两相关性后,便就各卷进行概念网络图的绘制。在绘制过程中,为了更加凸显概念间的强相关性,俾使研究者可掌握各卷最为重要的论述结构,我们在绘图中也设计了过滤门槛,即:“以篇为单位——去掉非关键词——考虑前20%共现词频”。以下即分别针对上述过滤机制条件进行说明。


以篇为单位:在词汇/概念关系的计算范围部分,我们曾考虑了篇、段、句等不同的计算范围。最后我们经过实验,确定以“篇”作为相关性计算范围单元,最能凸显出词汇/概念间的连结样态,因为从人文学者角度来看,“篇”乃是作者表达其思想的一个完整单元,“篇”中的概念网络较能代表作者整体的思想论述结构,因此伴随着本研究主要宗旨,乃欲探讨观念系统之转型轨迹,故以“篇”作为计算范围单元是最为适切的。【11】不过本文也同时指出,当研究者欲研究的是语意结构之变化时,便可能较适合以“段”为计算范围单元。如“隐喻”必然集中在某一段中完成,极少以多段文字形成一种“隐喻”的现象,因此当要研究“隐喻”的修辞结构变化时,使用“段”作为计算范围单元更为合理。


去掉非关键词:概念网络图中的概念节点,是以《新青年》各卷文本为范围进行切词,由人工挑选前20高频,且具人文意义之关键词后,再观察这20个关键词在各卷中的相关性。


考虑前20%共现词频:概念网络图的绘制底本,是以各卷中各篇文章为计算范围,先撷取出各卷高频准词汇,并由人文学者去掉非关键词汇后,根据本文相关性计算公式,加以运算两两词汇/概念间之相关性,而后进一步留取具有较高共现次数以及共现词频的词组,根据本文过滤机制,是以保留“前20%高的共现词频”为主,经过上述计算后,最后绘制出各卷概念网络图。本文所以额外保留前20%高的共现词频,是因为人文学者主张,概念既然以共组方式形成一观念系统,则必然是以“共现现象”更为重要,故去除了“非共现高”类型的强相关性词组,【12】而仅保留前20%的“高共现”强相关性词组。因此凡是出现于概念网络图中的连线,皆为强相关且共现比例为前20%者,其余相关性连线就被过滤而不显现。【13】这个相关性过滤机制可协助人文研究者过滤出最重要的观念系统结构。


综上,本文即是以“卷”为网络图共现范围,以“篇”为节点的关联单位,以Phi coefficient为关联性计算公式,并设定Phi coefficient的检定门滥值为0.005,以前20 %为共现频率门槛值,最后计算得出《新青年》十一卷的各卷概念网络图。【14】


虽然目前网络节点计算的运用已极为普遍,然本文与其他网络节点研究仍有不同之处,亮点在于本文从人文角度出发,对既有的网络节点中关系性计算公式提出了改良意见。本文与以往不同,不是仅以两关键词,于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落,某一句语料中出现,即将两关键词视为相关,而是引入社会科学中计算相关性的方法,不同于过去仅考虑“共现”现象(AB —起出现),而还更深一层地同时考虑了“不共现”(AB 一起不出现)与“不同时共现”(A出现B没有出现、B出现A没有出现)现象,此为本文对既有的网络节点关系性计算公式提出的改良建议。


三、强调与普及:两种关键词特性的比较分析

本文为探求庞大文本中,论述结构/观念系统是否确实具有转移现象此一问题?我们锁定的主要研究文本为高达540万字的《新青年》杂志。《新青年》适合作为本文研究底本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该刊发行时间横跨1915年到1926年,其间发生诸多重大事件,因此应有伴随着时代命题及历史语境变化,促使论述结构/观念系统推移之现象发生;(2)该刊十一卷为依照当时出刊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自然卷,由于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自然形成,故《新青年》十一卷,是我们观察当时概念节点与观念系统结构改变的适切实验观察文本。


本文实验步骤,是以《新青年》十一卷自然卷为资料母体,以各卷中的各篇为计算范围单元,随后使用概念网络节点程式(陈柏聿,2014),将十一卷内容汇入后经过计算,最后绘制出十一卷的各卷概念节点图。各卷节点图中除可见概念节点间的游动变化外,也可看出概念节点的集群联结现象,以及概念之间的强弱相关性。透过考察《新青年》十一卷的网络节点图,应可勾勒出《新青年》论述主轴,伴随着时空语境推移,从自由主义进入马列主义观念系统的变化轨迹。


而在计算出《新青年》十一卷的高偏离值关键词,以及概念节点关键词之后,我们便可将两类关键词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我们有一可喜的发现,即高偏离值关键词,大多同时也是网络节点关键词,这意味着这些关键词,乃是为当时知识分子所普遍强调的重要观念。而另外还有一个发现,即某些高偏离值关键词,在概念节点图中不是“强概念节点”,而是不具分支度的“弱概念节点”,与其他诸多概念节点没有连结。对此现象我们也会进一步地就文献去观察与分析,讨论这种现象对应到人文分析中具有何种意义?


以下是《新青年》每卷文本中的高偏离值关键词与概念节点关键词,本文将两者进行比对后,整理归纳如表2所示。


表2高偏离值关键词与概念节点图关键词比对表


当我们使用上述两种撷取关键词的方法,处理《新青年》十一卷文本后,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齐夫定律偏离值所计算出来的关键词具有三个特性:(1)齐夫定律关键词具有词频的异变重要性;(2)齐夫定律关键词都恰好为高词频关键词;(3)这些关键词刚好皆为网络图关键词。这边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些齐夫定律关键词(高偏离值关键词)并非网络图中的“强概念节点”,这即是表2中所谓的“不一致现象”。【15】我们通过这个发现再跟《新青年》文本中的思想主张比较,得出上述所谓的“特殊不一致现象”代表的正是观念转化的轨迹。


综上可见本文之研究亮点,正是透过数位人文技术,发现了某些高偏离值关键词,并非概念网络图中的强概念节点,这些被当时知识分子所强调,但并非当时普遍使用的概念,代表的正是一种“转折型观念”。这类关键词的作用,正是用来引领思潮方向的移转。本文透过两种关键词的比对,发现了“转折型观念”的存在,这是过去人文学者无法以肉眼判断出来的,是具有概念史理论上重要意义的特殊概念。以下我们就针对由数位人文技术所给出的图表,配合《新青年》文本进行阅读与分析,借以实际掌握《新青年》杂志,如何透过调动观念/论述结构,而由欧美自由主义转向马列主义的发展历程。


注释

【1】 有关人文学界的关键词、观念史、概念史研究法如何与资科、统计学者交互对话的过程'历史的发展以及研究成果,可参见金观涛、邱伟云、刘昭麟《“共现”词频分析及其运用— —以“华人”观念起源为例》(2012);郑文惠《从人文到数位人文:知识微缩革命与人文研究范式的转向》(2014);何立行《“从人文到数位人文”跨领域对谈学术研习营纪要》(2015),余例不详举。


【2】 —时代的论述必有其相应于语境的主要论述意识型态主轴,而后任何观点或论述必然围绕其进行。在中国近代之前可以说是“天下”。而在近代以降可以说是“万国”观。近代前后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两大单元观念进行讨论,此种理论结构略似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yine,1908-2000)所谓信念之网(the Web of Belief)中的核心信念(Basic Belief),故我们可由信念之网与核心信念去想像与掌握由核心概念发散出去所连结的概念网络,即是概念之网。当然本文理解信念之网与概念网络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需要往后进行更为精确的辩证与对话,方能了解两者之关系。关于信念之网之概念,可详参涂纪亮、陈波主编《蒯因著作集·第五卷》(2007)。


【3】 关于本文有时使用“观念系统”而有时使用“概念网络”之区别,在此先进行说明。关于“概念”与“观念”两者之不同,曾经引起诸多讨论。如郑文惠曾透过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讨论“观念”与“概念”的诸多论述进行辩证,最后指出观念是主观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而概念是一种逻辑思维之思想法式,这或可作为观念与概念区别的一种简单判定依据。关于“观念”与“概念”为何的讨论众多,并非本文重点。而本文在使用“概念”时着重于关键词上的文字义与语境使用义,使用“观念” 时更着重于关键词背后具有立场的意识型态。上述说明可作为本文在“概念”与“观念”不同使用上的一个简单说明。而有关“观念”与“概念”异同的详细辩证,可参见郑文惠《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概念变迁/观念形塑——观念史/概念史视域与方法》(2013) 。余例不详举。


【4】 所谓“单元观念”是由美国观念史学家Lovejoy (1936)所提出。其认为有些观念并非单元观念,而是可以分析的'就像化学中的分析方法,即各种思想和命题(如化学分子式)可以分解成诸多单位观念(uni-ideas)(如化学元素),而观念史研究的对象即是这些单位观念。关于“单元观念”的详细说明可参见〔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存在巨鲢: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2002),《诺夫乔伊和他的观念史研究(译序)》,页8。


【5】 所谓“基本概念”(Leitbegriffe)是由德国概念史学家Koselleck所提出 ,为社会文化变迁积淀所在,同时也是作为论述媒介去参与历史变迁的重要词汇。相关论述详见Reinhart Koselleck,“A Response to Comments on the Geschichtliche”(1996);方维规《历史沉殿于特定概念》(2009 );方维规《概念史八论——一门显学的理论与实践及其争议与影响》 (2013),余例不详举。


【6】 本文理解概念网络图中的节点,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单元观念”或“基本概念”之意义。因为不论前者或后者都有自身观念史与概念史研究法的理论系统与深层意义。本文在此仍然想要强调并引入“单元观念”与“基本概念”的想法去比附概念网络图之节点,目的正是希望能在超越人力能及的概念纲络图协助下,有进一步与观念史和概念史研究法对话的可能,并希望能对两种方法提出更细致与深入的理论观察。


【7】 偏离值的意义在于偏离了齐夫定律的理论曲线,理论的词频数可以解读为在自然语言状态下该出现的词频数,而我们发现刚好偏离值大者通常为词频高者,因此高偏离值关键词也同时会是高词频关键词。而高偏离值关键词所代表的意义是指高于常理,即自然界运用语言时的理论值。不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特殊现象,即高偏离值关键词预设的是好的资料结构,即高偏离值者(同时为高频)为平均分布在各个文本中,而非集中于某一文本中使用,其他文本皆未使用。当高偏离值关键词有这样的现象时,就必须要加以过滤或忽略。关于此方法的内涵与实际应用,可参见B. Mandelbrot, “An Informational Theory of the Statistical Structure of Language”(1953) ; GK Zipf,“The Psycho-Biology of Language”(1935). ix 336 ;金观涛、梁颖谊、姚育松、刘昭麟《统计偏离值分析于人文研究上的应用——以<新青年>为例》(2014),余例不详举。


【8】 “观念(idea)”之定义纷呈多样,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降到德国观念论等,各自都从自身方法学视野对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我们基于关键词与观念史研究法,也对观念进行了一个新定义。所谓“观念”,即指以关键词表达的思想,因为一个复杂观念唯有变成一个关键词时,才能明确标定其普及、自明与其带有之社会活动的意义,在上述的定义底下,观念的范畴自然具备有人文意义。凡是观念皆能在人文上找到其意义。在此观念定义之下,透过人文学者过滤挑选关键词自有其必要性,因为透过人文学者专家视野,方能过滤辨析出值得分析之观念,竭泽而渔的客观罗列所有词汇,观念虽可呈现出客观性,但却无法体现出词汇/观念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故在数位人文学研究上,人文诠释者当仍具有主动选择诠释对象的自主性,而非让数据操纵着人文研究者进行全然客观之诠释。因此本文结合齐夫定律高偏离值关键词撷取法以及人工过滤法,就各卷准词汇的排序与词频,比对齐夫定律中的词汇排序与应有词频分布的理论曲线,进而进行偏离值计算后,挑出高于偏离值3之关键词,最后再经人工挑选而得出具人文意义的高偏离值重要关键词。


【9】 当某一新概念尚未成形之际,还未与其他概念联结形成某一观念系统时,该新概念会保持“弱概念节点”的状态。只有等到该概念越来越重要,被纳入不同观念系统中时,才会转而成为“强概念节点”。当转为“强概念节点”时,使用该概念时便会同时产生一固定的论述结构与观念系统。因此“弱概念节点”与“强概念节点”乃是伴随着时代语境而不断改变,这是在理解概念网络图中的三类节点时需要特别注意之处。


【10】 在此必须对概念的普及性明确的定义。所谓普及性是指极为多人同时使用,方可称为普及。而一个概念是不是具有普及性,是根据多少人使用这个概念来决定,即指这个概念跟很多概念皆有强相关性,便可称此概念被普遍的使用。就此而言,则概念网络图中的分支度正代表着概念的普及性程度,这与高偏离值关键词代表的是概念的强调性程度有所不同,各有所得。


【11】 若本文在以研究思想观念转型问题上以“段”为计算范围单元会有几个问题:1.语意碎裂问题:某些作者会用多段才将一个完足的论述和语意表达完毕,因此以一段为计算范围单元会有语意碎裂的问题:2.分段书写问题:某些作者在行文时,会先讲一个主题,讲完后再开启一段讲另一个主题,但这两段中的两个主题是对照着进行论述,具有相关性,若是以段为计算范围单元就会忽略两段中概念的相关性。


【12】 这里“非共现高”类型的强相关性词组,指的是AB一起不出现的类型。 AB一起不出现的频率很高.就相关性而言,是可以指称两者具有强相关性的,只是人文学者更注意的是文本中AB一起密集出现的现象,故本文主要聚焦于“高共现”类型之强关系词组的考察。


【13】 20%的门槛为研究者设定的挑选门槛,透过门槛的设定,可以过滤出相对重要的概念结构,也可过滤掉相对不重要的概念结构。此门槛可以依照人文研究者主观预设进行调整,唯凡是使用相同挑选门槛者,必得相同之概念结构图,此为本方法仍具有其客观性而不沦为全然定性主观诠释的关键所在。


【14】 本文作者沈锰坤教授与陈柏聿先生已共同完成了“文本观念探勘与网络分析系统”。在该系统中,研究者可依据自身需要,调整网络分析系统中的探勘视窗单元(例如卷或期)、节点关联计算方式(计有Phi coefficient、Cosine Similarity、Jaccard、共现次数、Spearman's rho等)暨检定门权值、词汇之中心程度(degree、closeness ' betweenness、eigenvector)等。研究者可依照自身需求调整各项设定,而得出相对应的概念网络图表。两位作者认为数位人文研究系统的定位是协助人文历史学者分析观念,并不是代替人文历史学者自动找出观念。以故从数位人文学思维出发所建构的系统,应对各参数提供弹性设定的可能,以冀人文学者能从不同面相、角度、条件去分析观念.这是此系统设计时的一个重要关怀。而本文在人文、统计、资科三方学者讨论下,共同议定了相关参数,读者们若就相同参数便可得相同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当然我们也期待有其他学者能从不同参数设定去进行考察,如此或可透过比较,进一步讨论何种参数设定为较好的选择。

表2中所谓“一致现象”即指以符合齐夫定律自然语言规则作为标准,所得出高偏离值的齐夫定律关键词。此应为当时知识分子强调的重要关键词,故理想上应与其他概念词汇有所连结。即“国家”既为高偏离值关键词,也应同为网络图中强概念节点;而所谓“不一致现象”,即指某一关键词虽为齐夫定律关键词,但在概念节点网络图中,却未与其他概念词汇有强相关系数'此种即所谓“不一致”现象。如“娜拉”为齐夫定律关键词,照推论来讲,既然具有时代特殊性'被当时知识分子所强调.则理当有更大的机会与其他概念词汇具有关联'但却出现「娜拉J 一词并未与其他概念词汇具有连结的现象.这即是所谓「不一致」现象。


END


主编 / 陈静

责编 / 顾佳蕙

美编 / 傅春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