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1920年与1926年汉口原英租界及周边街道商号分布
介绍语
"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选修课于2020年春季学期首次面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由何捷副教授担任授课教师,是国际上最早开设的“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课程之一。该课程因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展示与研究社科人文与空间场所问题的国际学术潮流,学习数字化技术在史学、考古、文化遗产、社会文化与行为等方面应用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本文为课程作业之一。
作者如下:
陈恩强(1995—),男,浙江金华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建筑学专业,研究方向代建筑史,近代租界
研究内容
○
○
说明:
近代汉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最早一批在开埠的内地城市。从1861年起,到1898年日租界开辟止,陆续有英、俄、法、德、日五国于汉口创立租界。汉口在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外贸易是汉口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尤其在1906年京汉铁路开通后,汉口更是一跃成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英租界在1927年收回,因此可认为1926年是英租界发展的最终形态。其中《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将1915—1928年作为租界贸易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汉口租界商业格局的定型时期。
本次研究依据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和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文献中的商号名称、商号地址、商号类型等信息,通过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在历史地图中映射,以探究这一时期的空间分布演变,并对相关的城市历史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问题:
1920年与1926年租界的商业空间是怎么布局的?这样的商业布局是怎么形成的?是否与道路可达性(空间句法)、相关历史时间、租界规划布局等相关?反映出华洋交流和贸易发展的某些现象?
本次预期成果:
1920年与1926年的英租界商号街道分布情况地图
空间分析:
空间句法分析
核密度分析
结合相关史料从贸易、运输、市政管理等角度进行现象解读
所需数据
研究方法论及理论依据
○
○
3. 城市空间数据化分析:将地图与档案中的地址、年代数据结合。通过数据处理和文本可视化,直观的表现1924年与1926年的汉口商业分布情况,并做相关空间分析。
4.现象解读
从贸易角度:商品类型、贸易特征等对布局的影响。汉口贸易的商品类型占比是随时间有变化的,不同的商品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不同。通过对贸易发展和商品比例变化的,探讨空间现象。
从运输角度:铁路建设、码头建设对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铁路、码头建设影响外来资本家对地域贸易的控制。
从市政角度:马路建设、租界章程等对布局的影响。
研究步骤与方法
○
○
1.资料收集
2.信息处理
3.地图配准与判读
4.信息综合与数据分析
5.历史成因解析
数据获取
○
○
所需数据
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
汉口特区全图(1926年)
汉口特别市镇详图(1937年)
实测汉口街道地图(1920年)
汉口矢量地图shp文件
历史地图
街道名称清晰,且有部分洋行等信息的标注,对洋行空间落点提供了帮助。
1926年汉口特区全图(局部)
1938年汉口特别市镇详图
部分里分肌理和里分名称更清晰
地理配准
通过Open street map 获取汉口原英租界的shp格式地图以汉口江汉关为基准点将1926年地图进行地理配准
路名对应
添加要素
1.线要素:1926年英租界及其周边街道并赋予属性
2.点要素:重要建筑的空间位置。主要是洋行、公署。
信息解读
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
可获取信息
店铺类型
店铺名称
店铺所处街道位置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
可获取信息
店铺类型
店铺名称
店铺所处街道位置
数据整理
以《汉口商业一览》文献中,按照书中目录统计各类型商店在英租界及边界街道中的数量
1920年统计结果
1920年各街道商业数量统计图
1920年各街道商业类型比例图
1926年统计结果
1926年各街道商业数量统计图
1926年各街道商业类型比例图
部分结论
1.街道关系
租界内纵向的道路(垂直江边)和横向道路(平行江边)的店铺数量和类型上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横向道路更活跃。
与地块细分的关系:
汉口原英租界土地制度是国租制,由英国政府向中国民众“永租”后再转租给商户。因此英租界当局拥有更主动的土地建设管理权,可采用“先细分后出租”的方式,保证英租界地块界线的整齐有序。
1920汉口街道图可清晰辨别地块细分情况,纵向划分更细,为增加沿江地块数量,导致了横向划分仅能进行一次划分,纵向道路的商店数量少于横向道路,影响了街道发展。
1920实测汉口街道图
2.商业类型的增加与减少
1920年木板
1926年没有木板,而出现了水泥、红砖厂等。
水泥销售在汉口一码头:上海华商、中国水泥和三菱水泥。
里分建筑
1861-1910年
初期的里分建设多采用木板、石块等,建成简易住宅满足入城人口。
1914-1918年
英工部局开放湖南路以西区域给华人,通过章程严格控制建筑材料和质量,在现江汉路以及阜昌路一带开始建设质量更高的里分建筑。
1918年起
汉口华商总会在英租界地区的西部开始建设模范区,与英租界地产建设竞争。大规模兴建了砖木结构或混合结构的里分建筑。
中英地产商的竞争促进了汉口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段时期出来了大量优秀的近代里分建筑。也改变了汉口的商业类型,促进了城市建设现代化。
汉口的近代建筑水泥应多为外地运送而来,这一结论或许有利于汉口近代建筑遗产保护。
空间分布
○
○
历史街道的空间对应
将数据映射在地图上,可视化的展示空间分布特征。
1. GIS的数据展示和空间分析
2. 历史街道的空间句法分析
1920与1926不同街道的商业类型分布情况
1920年
1926年
1920年
1926年
各街道店铺数量变化特征
增量数据
3.1920到1926各街道商店增量情况
后城马路与歆生路商铺数量增加显著
前花楼街(黄陂路)和后花楼街的商铺减少较多,主要在洋货贸易
湖北街的金融等也大量减少
点的空间分布
洋行及公署分布核密度分析
洋行
公署
现象
1.租界连接
商业布局中租界北侧数量少,南侧数量多,如合作路商业数量统计为0,天津路和宝顺街也不多。说明英租界与俄租界存在较为明显的分隔,而更倾向与华界互动。铁路车站和大智路对租界内部影响不大。
2.商业转移
从1920到1926的的各类型商业对比,可以发现华界商业开始往陆地转移,尤其是往歆生路和后城马路集中。而英租界中也存在此现象。洞庭街、鄱阳街和湖南路商业数量增加显著。说明了城市中心开始转移。
3.华洋互动
歆生路和湖北街以及后成马路的发展,使英租界的商业分布在租界西部增加(洋货贸易变化最为明显)。
同时街道也开始变化。
1920年不连接
1926年连结
1937年拟建设
4.不同商业类型在英租界内布局。
洋行与金融多集中在河街和洞庭街,商业与居住分区明显。洞庭街正取代河街成为洋行分布的中心。
医院药店和文娱类等服务类商业分布较为均匀;租界内多集中在鄱阳街与湖南街,靠近居住区,且位于居住区与商业区的过渡区域。这种功能布局与租界规划控制相关,在此背后则是租界国以妨害思想为原则的土地建设控制,对私人和公共空间的保护。
5.与租界章程有关联的还有
①建筑材料商多在华界和码头区域
英租界捕房章程第38条中规定不准挑泥沙和建筑材料过租界区内。
②食品销售多在租界边界
公共卫生及房屋建筑章程规定租界内食物不能外露和运输。
③租界内杂货等小商业和娱乐类型较少
公共卫生及房屋建筑章程四十七提到未获得批准不得开设公共娱乐厅等,并由特殊的安全措施,五十五条规定租界内禁止喧嚣。
……
空间句法
通过历史地图可以描绘城市道路——空间句法
分两种情况
1.以原英租界自身为系统——英租界的建设中存在界墙,因此从自身系统出发,可以更好的展示内部的空间关系。
2.以六渡桥到法租界北边界为一个系统——将原英租界放在汉口繁荣区的系统中,可以更好的说明租界与华界的空间联系。
角度选择度:
不同距离半径的角度选择度可用来体现路网的等级结构。大半径的一般体现出高等级的交通路网。也是用来描述街道的可穿越性(经过的可能性),作为运动通道。
角度整合度:
表现的是不同距离半径的城市中心性,反映的是作为运动目的地的潜力。
分析结论
内部系统
1.对于英租界内部系统,中间部分的道路具有较高的路网结构等级和中心性,但是当半径扩大时(600—900),歆生路和太平路逐渐展示出其作为城市中心的潜力。
2.歆生路的角度选择度在900m半径下大于太平路,而太平路的角度整合度则大于歆生路。这样的结果也吻合了英租界的建设特点,歆生路属于扩界范围,商业类型更为丰富多样。而太平路则逐渐聚集洋行,还有江汉关的建设,英租界一码头的兴盛等都说明其成为一个重点的节点。
3.工部局与巡捕房置于空间中心,内部系统中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展示了工部局作为权力中心的地位。各国领事则靠近河街,物理空间上远离租界的权力中心。
整体系统
1.歆生路和太平路都是较高级别的城市中心和道路结构,从城市空间分析上说明了华界与英租界边界的交互具有很大潜力。而1920到1926年间,城市中心转移的现象也吻合了这样的结果。
2.英租界内部系统的整合度与整个体统整合度差异较大,而对内部的空间句法分析得到的整合度更能表现英租界内的商号布局,说明了华界与英界确实存在意识或物理层面的分隔。
结语
1.通过GIS、空间句法等技术,可以更直接的展示空间特征和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精力,对于结论的现象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结合相关的史料文献。
2.研究范围原本定为整个原租界区,后来因为时间原因缩小到英租界及周边区域,未来也希望可以继续发展。
3.部分数据缺少,可能会对整个研究产生影响,譬如在洋行分布上,共统计数量有70多处,但实际能确定的点只有33个。
4. 空间人文技术的入门,对很多相关的技术还缺少理解,或许还有进一步分析的可能。
本课程作业内容版权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所有,授权零壹Lab首发,任何转载或者引用请联系天津大学何捷老师。
END
主编 / 吴维忆 付梅溪
责编 / 孙绍丹
美编 / 孙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