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承氏 家族起源族谱

子东时间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春秋时晋国有承盆,后汉有侍中祭酒承宫,宋有威仪节度使承之,明有兖州同知承谷容。今有程砚秋原姓承名麟。

   

后汉书有承宫传,文如下: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三府更辟皆不应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议论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面显宗勑自整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仪容者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卒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述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承氏郡望在千乘,但有毗陵承氏宗谱存世,毗陵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韩国有承姓。称光州承氏,亦以千乘承氏为本源。

   

满清皇室的人都姓爱新觉罗或姓肇。当清朝从东北入关,建都北京统治权全中国之后,清皇室的人就有以名为姓,即所谓随名姓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特权思想的表现。在中国,清朝以前,就有一人犯罪株连全家,甚至株连九族的做法。清皇室为了避免其家庭中有某人犯罪而株连其家人,因而产生了随名做姓的做法。这样,父与子、兄与弟因姓氏不同,可防止被株连。但新改的姓必须是中国“百家姓”一书上没有的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了弟弟管叔、蔡叔商纣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之后,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邑,侯爵,康叔建卫国,立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史称卫侯。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名叫成,字叔承(一说承成),史称其为“成叔承”。

   

在成叔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承氏正宗。

   

承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承为得姓始祖,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千乘为郡望。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军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军承,就是军佐,亦称军丞,是春秋时期楚国军制官称,属于主力战将,为楚国军事主官司马的副手。在楚国,承通丞。

   

这在史籍《左传·哀十八年》中有记载:“楚右司马子国帅师而行,请承。承,佐也。”

   

在楚国军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承氏,亦有称佐氏者,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毗陵为郡望。

第三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古承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承水,是秦汉时期一条古河流的名称,在西汉时期在长沙国境内,从永昌县发源,终流汇入湘江。

   

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终有记载:“长沙国承阳县。承水,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

   

西汉时期的长沙国承阳县,就是因为坐落在承水之阳(承水北岸)而得名,就是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地,其承水就是今蒸水河。古代,承水之“承”,读音就是zhēng(ㄓㄥ)。

   

其时居于承水两岸的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承水氏、承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zhēng(ㄓㄥ),以承阳为郡望。



第四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古承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承县,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下属的一个县,春秋时期为古鄫子国之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兰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兰陵归薛郡。

   

汉朝时期,承县属东海郡,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中有记载:“东海郡承县。”王莽代汉,承县一度被更名为承治县。东汉时期复称承县。三国时期属曹魏徐州东海郡。

   

西晋、十六国时均属兰陵郡(治所在今峄城)。南朝宋时期,其地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时期为徐州承县。

   

隋朝时期属彭城郡,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承县置缯州,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改为兰陵县。唐朝初期复名为承县,属河南道沂州。宋朝时期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章宗完颜·麻达葛明昌六年(完颜璟公元1195年)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元朝时期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因境内有葛峄山而改其州名,下领兰陵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为县,从此,古承县改称峄县;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朝时期沿袭明制。民国时期属山东省鲁西南行政区。196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峄县建制,设枣庄市,峄县成为枣庄市的峄城区

   

早在两汉之际,由于王莽篡汉后战乱迭发,居于承县之民中即有改以地名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zhèng(ㄓㄥˋ),皆以东海为郡望。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宋朝时期古承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承州,地名,故址原在汉朝时期所置的广陵郡境内,宋朝时期置为承州,地在今江苏省高邮县、兴化县、泰兴县一带,当时统归高邮军管辖。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金国灭北宋之后,康王赵构偏安江南,是为宋高宗。当时的承州则是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由是宋、金两国多场战争爆发于承州之地,斯地百姓屡受兵乱,四处迁逃,为日后相认,有以居地名称改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虽然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但有一共同特征,即皆以承州(高邮)为郡望。

第六个渊源

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端宗时期大将军承介。

   

今辽宁沈阳、吉林延边、延吉朝鲜族中、韩国朝鲜族中均有承氏族人。

   

承介,是明朝时期高丽王朝第六代君主端宗李弘暐执政时期(단종,公元1452~1457年在位)的大将军,为山东高青人,原明军副将,后入朝为官,至大将军职。

   

承介的后裔子孙皆在朝鲜半岛生息繁衍,后分衍为延日(今韩国飞鹤山地区)、光山(今韩国光州光山区)两个大支系,但均以千乘郡为本贯。

   

清朝时期,该支承氏族人有回返东北地区者,成为今延边地区朝鲜族承氏的主源,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或冒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承佳氏,亦称程佳氏、成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程氏、承氏等。⑵.满族承吉氏,亦称成尼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域),所冠汉姓多为承氏。⑶.满族人穆毓苍,公元1933~今,满族,原名穆毓苍;辽宁沈阳人。二十世纪前半叶,在东北地区被日寇侵占时期,穆毓苍正好到了上中学的年龄。穆毓苍报考的沈阳维城中学,是一所由伪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及伪满高官捐资开设的专门培养满族皇室子弟的学院,对学生的食宿都是免费的。当时穆毓苍用一位叫赵成吉的小学毕业证书考取了该校。学校开学当天,校长爱新觉罗·庆厚主持全校开学典礼时向师生们宣布:“这个学校是培养皇族子弟的唯一一所中学,虽然同学们现在各有各的姓,但实际上你们大家都是一个姓,都姓爱新觉罗、都姓肇。学校决定,所有的同学从今天起都把自己的满姓取消,只互相称呼名字。”如此一来,穆毓苍只好被称为成吉。但他想:“如果我叫成吉的话,很容易被别人联想到古代蒙古的成吉思汗,被看为蒙古人。”因此他决定改名为承吉,是继承和承受吉利的意思。穆毓苍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校方的同意,从此穆毓苍就改名为承吉了。以后有了户籍法,穆毓苍的子孙们就都以“承”字为姓氏了。当时穆毓苍的弟弟也是在维城中学读的书,所以他也随着哥哥改名为承祥,此后其子孙们也都姓了承。总之,其后裔之所以姓承氏,皆由之始。满族承氏正确读音皆作chéng(ㄔㄥˊ)。得姓始祖:成叔承(姬成)、承介、承吉(穆毓苍)。


迁徙分布

承氏源于春秋时卫国大夫成叔承,史上为千乘族。现在常州位列第八十六位,在全国姓氏中排列在五百位之后,属较为罕见的姓氏。

   

常州承氏,为承宫之后裔。这个承宫就是我国历史上以勤学苦读闻名的典范。

   

历史上常州承氏人士多居官清廉、业儒知医之士。现在常州地区承氏集居地有:郑陆桥、三河口、焦溪、潘家桥、漕桥、龙虎塘等地。

   

安徽省芜湖境内有大量的分布,那里有承氏的集中分布区。在安徽的中部地区也有大量的承氏分布区。

   

另外,韩国亦有承氏,称光州承氏,奉承介为祖,以千乘承氏为本源。

   

承氏郡望在千乘郡(今山东高青)、毗陵郡(一称兰陵,今江苏常州)。

   

安徽淮南也有一支承姓,但却不知道源于和脉资料有待补充。

   

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全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五百位之后,在常州位列第八十六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五百六十位,望出千乘郡、毗陵郡。

   

承氏最早源于春秋时卫国大夫成叔承,史上为千乘族。历史上常州承氏为承宫之后裔,这个承宫就是我国历史上以勤学苦读闻名的典范。承氏族人大多居官清廉、业儒知医之士。现在常州地区承氏集居地有郑陆桥、三河口、焦溪、潘家桥、漕桥、龙虎塘等地。

   

另外,朝鲜、韩国亦有承氏一族,称光州承氏,奉承介为始祖,仍然以千乘郡为本源。

   

今江苏省的常州市武进区、溧阳市江阴市澄江县昆山市启东市宜兴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芜湖市、霍邱县、合肥、长丰县,河南省的周口市商水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钟祥市,浙江省的嘉兴市、衢州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吉林省延吉市,韩国飞鹤山地区、光州光山区等地,均有承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毗陵郡:春秋时期为延陵,是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并。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延陵又先后属越国和楚国。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籍为帝,国号汉。改延陵为毗陵,仍属会稽郡,此时会稽郡为诸侯王楚王韩信的封地,后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废楚王韩信,把淮东东阳郡、彰郡、会稽郡的五十三城封给了从兄刘贾,称为荆王,又把会稽郡改为荆国。公元前196年,刘贾被淮南王英布所杀,刘邦又封兄子为吴王,复为吴国,会稽郡属吴所有。汉景帝时他造反又被杀,此后,毗陵属会稽郡,归扬州刺史部管辖。王莽当政时一度曾改毗陵为毗坛。汉光武帝建武初复改为毗陵,至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为吴郡,毗陵县改隶吴郡。三国时期为孙吴辖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领三县,治毗陵。晋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掉东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邻县七,治毗陵,此毗陵为郡之始。同时,分丹徒,曲阿地别置武进县,隶毗陵郡,此是武进为县之始。

        

这时,毗陵郡归扬州刺史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仍属扬州。西晋末年,八王混战,边疆少数民族乘机起兵攻西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局面,北方汉人大批渡江避乱。西晋灭亡后,出身中原著名高级士族、老练的政治家王导为建立和巩固建康的东晋政权,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苟安江左,推行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方,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设在丹阳、晋陵和广陵等郡境内。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县境,领兰陵县晋明帝太宁中又侨置南东莞郡于晋陵县境,领莒、东莞、姑幕三县,与南兰陵郡同属徐州。这时,晋陵郡及所领县仍属扬州,与侨置之郡县不相统属。东晋末期,刘裕掌握东晋朝政权,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省去许多侨郡县,以统一行政。南朝宋武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以晋陵郡属南徐州。孝帝大明末置南东海郡领武进。齐末置南兰陵郡,兰陵县属南琅岈郡。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南东海郡为南兰陵郡,改武进为兰陵,所以后来常州又有兰陵这个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废郡置州,以州统县。废晋陵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州以县名,后来常熟县改属苏州,故移常州治于晋、无锡、义兴、江阴四县。从此就有了“常州”之名。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废州置郡,改常州为毗陵郡。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吴兴太守沈法兴借讨伐宇文化及为名,攻下余杭、毗陵、丹阳,据江表十余郡,自称江南大总管,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毗陵为都,自称梁王,号延康。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登帝位,恢复开皇旧制,下令改郡为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败沈法兴据毗陵,吴王杜伏威平李子通,改毗陵为常州,并以故兰陵地置武进县,属常州,此时常州领晋陵,武进、无锡、义兴四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常州属江南道,唐贞观八年并武进县于晋陵。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复析晋陵置武进县,并为常州附郭。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两道,常州属江南东道。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常州为晋陵郡。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诸州名,又改晋陵郡为常州。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分浙江为东西二道,常州属浙江西道。唐开元中,定全国州府有四辅、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等级别,县分赤、畿、望、上、中、下七个等级,满四千户为望县,当时全国共有望县六十八个。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为望,为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所辖五个县,其中四个是望县(晋陵、武进、无锡、江阴)。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常州又先后属于吴和南唐。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了皇权,建号宋。这时常州仍属南唐,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发兵伐江南灭南唐,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钱椒降宋,献两浙渚州,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常州属江南道,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常州属两浙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分两浙为东西路,常州属两浙西路。宋熙宁十年,复合两浙为一路。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又分两浙为东、西两路,常州属两浙西路。元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公元1275年,元将伯颜攻陷常州,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常州为路,属浙江行省,领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并置录事司属常州路。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迁晋陵、武进两县治于城内。元朝末年,各地人民不堪压迫,纷纷起义,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义苏北,自称诚王,潜号大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渡江,占领常州一带,建都苏州,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徐达汤和攻取常州,改常州为长春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不久复改为常州府,改晋陵上司为京临,改武进为永定,后又都复为旧名,革录事司,并晋陵入武进。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金陵,以江南为直隶中书省,常州府属直隶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以畿内府州直隶六部,常州为直隶府。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诏改京师(应天府)为南京,仍设六部,常州属南直隶明宪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析江阴县马驮沙置靖江县,这时常州统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五县。明神宗万历末年,避光宗朱常洛讳,改为尝州府。清朝时期仍袭明制,常州为府,领五县。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设布政使司,常州隶属江南布政使。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57年)又分左右布政使,常州属右布政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常州属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常三府赋重事繁,为了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奏请置县升州,多设官吏,故析武进置阳湖、析无锡置金匮、析宜兴置荆溪,因此,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所以常州曾有“八邑名都”之称。民国初期废常州府,并阳湖县入武进县,城仍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堂号

德扬堂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承氏宗谱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承俊尊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德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市澄江承氏宗谱一套一十八卷, 民园三六年(公元1947年怀)德堂活字印本一十八册。虽经六十余载,保成完好。

现被收藏某江阴承姓家中(2张)

姓氏名人

承淡安

中医学家。原名启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1920年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习,1925年独立行医。1928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研究社,后又在无锡堰桥重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扩建为中国针灸讲习所。1933年10月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刊物《针灸杂志》。1934年秋赴日本考察该国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从中发现了《铜人经穴图考》和我国早已失散的元代滑伯任的名著《十四经发挥》,使这部古典珍籍失而复得。他还被东京针灸高等学校赠予针灸专攻士学衔,是近现代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回国后,他于1936年7月创办针灸疗养院。1937年2月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先后培养学员3000多人。抗战8年中,他坚持行医、授课,分校遍及南方各省、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承淡安带病参加教学和管理。195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从此,他更加奋发有为、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因积劳成疾,1957年7月10日病故。承淡安长期从事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著书立说甚丰。自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研究》、《子午流注针法》、《伤寒论新注》等15种,编修针灸经络图多册,共200多万字。1989年,“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讨论会”在其故乡江阴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部省市领导150多人出席大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承忠委

男,1933年4月生,安徽省芜湖县人。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皖南分所所长、研究员、主任医师。被聘为客座教授、研究员、专家、名誉校长、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副理事长、会长、编辑等30余职。大学毕业,从事医、教、研、工作已51载。擅长中医内、妇科和疑难病症,旁通各科。出版著作《临证撷萃》一书获世界优秀成果奖,参编《时方新用》、《中医学》、《临证备要》等18部医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获国际、全国、省优秀论文成果奖37次;参加国际、全国学术大会交流的论文38篇,如《痰证从肝论治》、《红花桃仁煎临床运用》等10余文,分别参加在香港、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交流。1978年安徽省政府授予“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88年授予“省优秀学会干部”、1989-1998年被评为“全国名医”、“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人才”、“当代中华杰出名医”等称号。颁有王光英吴阶平等副委员长和崔月犁陈敏章等卫生部长们题词的荣誉证书80余册,获金、银、铜奖牌6枚。中央、省、市有关报刊、广播、电视台等20余次采报其业绩。传略已入编《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名医大全》、《世界名人录》等50余部辞书之中。


承盆

(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承宫

(公元?~76年待考),字少子;琅琊姑幕人(今山东诸城)。著名东汉大臣。  据史籍《后汉书·承宫传》中记载: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承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  后遭天下丧乱,承宫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承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三府更辟,皆不应,汉永平中期被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议论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  匈奴时期,北单于遣使求得见承宫面,汉显宗勑自整饰,承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仪容者。”汉显宗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  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承宫拜侍中祭酒,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卒。汉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述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承之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威仪节度使。


承谷容

(生卒年待考),江苏武进人。著名明朝官吏。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


承思诏

(生卒年待考),字槐卿。著名明朝中医专家。承思诏自高曾祖承南溪始业儒知医,至承思诏已五世儒医。他的医德极为高尚,诊病察疾,慎思明辨,声誉卓著。


承天秀

(公元1464~1545年),字钟之;江苏江阴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正统间举人,授钱塘知县,“卓有政声,惠及黎民,以民人诣阙乞留,连任九年。”   

江苏省 江阴市博物馆于1987年12月在 江阴市陆桥乡王家典当村出土两具木乃伊,至今毛发俱全,内脏完好。据江阴市博物馆同志介绍,刚出土时,两具木乃伊肢体柔软,可弯曲、可坐立、头部能转动、皮肤有弹性。这两具木乃伊生前姓名分别为承天秀和陆仲庸。  


承天秀是举人出身,历任杭州府 钱塘县知县、 顺天府通判、南阳府同知等职,历官二十载。他的 随葬品中有八十二枚 檀香木、八十一枚“太平 通宝”和一枚“ 嘉靖通宝” 制钱,与死者年龄吻合。还有木 梳篦箕、丝绸、铜镜等物。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