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顿氏 家族起源族谱

子东时间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到了西周末期,顿国为妫姓的陈国所逼,被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一带,因而又称为南顿国。古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之一。按照周王朝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顿国国君在史籍中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子爵小国,按周制,方圆五十里而已。顿国爵低疆狭,民寡势弱,文献记载简约,考古资料非常有限。


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四年(楚昭王熊壬二十年,公元前496年),顿国的国君准备事奉晋国,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楚国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纳入了楚国版图。这在史籍《春秋·定公十四年》中有记载:“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二月辛巳”,即夏历2月23日。在史籍《左传·定公十四年》中记载:“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灭胡”。顿国自此并入楚地。显然,南顿国(顿子国)最后的确是被楚国所灭亡的,但时间是在河南省项城市政府所说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的一百三十四年后的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总共存在了五百五十来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幻。


到了先秦末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顿国故地设置了南顿郡。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将其改置为南顿县。而亡国后的南顿国(顿子国)王室子孙和国民们,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即称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顿氏正宗。该支顿氏正确读音作dùn(ㄉㄨㄣˋ)。

第二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中国西北地区除了有较多的马氏外,还保留了许多回族的传统姓氏和今天称为稀僻的姓氏,如:拉氏、陕氏、摆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绽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满,洒氏、撒氏、尕氏、阿氏、讷氏、塔氏、纳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宝氏、和氏、贴氏、鲜氏、计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腊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咸氏、茹氏、顿氏、芥氏、海氏、消氏、铁氏、笪,轿,密氏、查氏,朝氏、雒氏,踏氏、剡氏、销氏、终氏、阐氏、锁氏、母氏、明氏、嗽氏、邺氏、乍氏、佘氏、弥氏、元氏、帖氏、弭氏、来氏脱氏、禹氏、关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顿氏。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族姓氏中也没有的,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文化内涵,也为回族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不过,回族顿氏起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有人声称是匈奴的分支高车族的后裔,唐、宋、元时期归附伊斯兰教,将以其先祖冒顿单于之名汉化的顿氏带入后来的回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冒顿单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冒顿单于,公元前?~前174年待考,全名为挛鞮·冒顿,是头曼单于之子,他是秦末汉初时期著名的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09~前174年为期三十六年。冒顿,正确读音作mò dú(ㄇㄛˋ ㄉㄨㄛˊ),其姓挛鞮读音作luān dī(ㄌㄨㄢ ㄉㄧ),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杀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而自立,是北方少数民族中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挛鞮·稽粥即位,号曰老上单于冒顿单于是匈奴民族心目中无比崇尚的英雄,是他将整个匈奴民族引向全盛时代,因此在冒顿单于的后裔子孙以及后世的匈奴民族中,皆有以冒顿单于之名汉化为姓氏,冒氏、顿氏是非常普遍的用姓,后逐渐融入汉族、蒙古族、回纥族等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冒氏正确读音作mò(ㄇㄛˋ),不可读作mào(ㄇㄠˋ)。而顿氏正确读音作dú(ㄉㄨㄛˊ),能否读作dùn(ㄉㄨㄣˋ),还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们研究。

第四个渊源

源于器物,出自蒙古民族乐器名称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冒顿潮尔,是蒙古民族喜爱的一种胡笳,是木管、三孔、吹管乐器。“冒顿”, 汉义“木头”;“潮尔”,就是这种胡笳乐器的真正名称。“潮尔”,实际上是古匈奴语,汉语译为“笳”字。在典籍《尔雅·释乐》中记述:“大管名”笄音正是潮尔。这种潮尔的吹奏方法十分特殊。它以竹或木为管,两端均无簧舌而空,吹奏时既不似箫,亦不似笛,而是将管头含唇内抵上齿,由吹奏者喉部发出低音,通过这种冒顿潮尔吹出美妙动听的旋律,听来使人产生一种悲戚苍凉之感。由于吹奏冒顿潮尔时需要喉唇并用、吟吹结合,因此这种吹奏之法不经长期习练是不易掌握的。如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一带著名的“横胡笳”,就是在古老的冒顿潮尔上进行改进,于一端加上了一个能振动发声的铜质簧片,并且把管身加长,两端镶以牛角,吹奏时两手斜横而持,省力而音色依然悲怆、苍凉、雄浑、悠扬,优美之极。


宋、元、明时期,人们将能够吹奏冒顿潮尔的蒙古艺人就称作“冒顿潮尔”,非常受蒙古族同胞的喜爱和尊敬,不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有操持该职业者即以其为姓氏,称冒顿潮尔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冒氏、顿氏、潮氏、尔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满族社会职业撒顿,属于以职业称谓汉化为氏。


撒顿,满语为sadun,本义为“亲家”,后成为专职从事说媒者的称呼,就如同汉族中的“红娘”、“媒婆”等。后有人以其家族职业为汉化姓氏者,称撒氏、顿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姬牂(顿子)、挛鞮·冒顿(冒顿单于)。


迁徙分布

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零八十位,以项城、漠南、漠北为郡望。


今北京市,天津市蓟县,河南省的漯河市原汇区、郾城县,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平度市、泰安市、菏泽市牡丹区德州市平原县禹城县枣庄市台儿庄区、东明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保定市博野县廊坊市、高碑店市、遵化市丰润县玉田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甘肃省的酒泉市,安徽省的宿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嫩江县兰西县,吉林省的长春市、白城市桦甸市梨树县,辽宁省的鞍山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新郑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漯河市源汇区、郾城县、平顶山市郏县、洛阳市、周口市卢氏县遂平县长垣县、息县,江苏省的徐州市沛县,江西省的南昌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区、荆州市江陵市黄冈市浠水县、张家界市、公安县潜江市石首县、宜昌市、建始县,湖南省的衡阳市、怀化市溆浦县芷江县常德市石门县慈利县,甘肃省的天水市,广东省的江门市、深圳市、惠州市,陕西省的三原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顿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项城郡: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初期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也是封国而治的地方行政单位或行政区划之一,为周天子附庸国到东周春秋时期,仍为项子国。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时变,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项城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老县城迁至水寨镇1949~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隶属于周口市。


漠 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从秦朝末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起至清朝统称“漠北“。汉朝时期所称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带,因其大部分位于长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称漠北,比照现在的政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为界,东大致到克鲁伦河,西以杭爱山,阿尔泰山一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8年),出于主动打击匈奴的需要,汉人才第一次深入到阴山以北的大沙漠中。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多建庭于漠北,这样与南面的农居民族政权隔了一个大漠,有利于扬长避短。但像匈奴和突厥自身分裂後,南匈奴东突厥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建庭于漠南,对汉族政权保持忠诚,然而其内心还是念念不忘重返漠北。


漠 南:主要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匈奴的发祥地就在漠南的阴山(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堂号

项城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河北顿氏族谱,(民国)顿占凤续修,民国末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镇小刘庄村


字辈排行

湖北武昌、江陵、公安、潜江、石首、宜昌、荆门、湖南芷江、石门、慈利、怀化顿氏字辈:“岱泰昭庆象焕然祖德新耀宗儒道显献瑞玉书陈延祚惟天锡业光景运申大昌其嗣胤之子作朝宾”。


湖北浠水顿氏字辈:“有阳钦廷应启龠建书乃光世德文武周全作扶万国仁良忠厚智信恭俭宽慈蓉敏大治维则”。


河南息县顿氏字辈:文德安邦国,诗书绍圣贤,有为开大业,忠孝本家传。


吉林桦甸顿氏字辈:“温良恭谦让……”


安徽宿州、河南周口顿氏字辈:“明成纪广中永士保国宏”。


四川大竹顿氏字辈:岱太昭承相,祖德焕然兴,儒道宗孔圣,献瑞玉书呈;延祚惟天赐,业光景运申;大昌其嗣胤,之子作朝宾


河南省长垣县顿氏字辈:“海林年祥柏,宗宏广贤修,保善新建民,世泽常发州。


历史名人


顿肃

顿 肃:(生卒年待考),魏郡人。为邵阳长。


顿琦

顿 琦:(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西汉孝子。据《广州先贤传》记载:顿琦至孝,母丧感慕,哀声不绝,飞凫白鸠庐侧,见人即去,见琦而留。


顿起

顿 起:(生卒年待考),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顿钦

顿 钦:(生卒年待考),明洪武年间举人.


顿锐

顿 锐:(生卒年待考),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学者。明正德年间进士。著有《鸥汀集》十卷。


顿嵩元

(公元1932~今),河南郾城顿庄人。著名基础教育家。曾执教小学,并任校长。


1953年考入许昌师范,1956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从国学大师黄侃和词学专家吴海的高足高文先生攻《说文》及宋词。毕业后任教于南阳农专。农专停办,调入桐柏高中。三下放时,回郾城完中、二中。后为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许慎研究会副会长、省社科院郾城许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学研究集刊》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驻马店地区方志协会理事。并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终身会员。协助成立许慎研究会、许慎研究所,创办《许学研究集刊》。还协助举办许镇与说文学及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许学做出了贡献。先后参加八次国际学术会,四次在大会宣读论文,七篇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出版《许慎与郾城》、《许慎生平事迹考辨》等论著。发表《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杨雄方言及对说文的影响》、《中原胡姓与北方胡人考》等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范缜生平事迹考》等四篇论文转载于台湾《中原文献》。《许慎故里考辨》获1990年省语言学会论文二等奖,《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获1991年省社科院优秀成果奖,《许慎年谱》获1991年河南驻马店地区地方志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许慎生平事迹考辨》获1992年省语言学会优秀论著一等奖。撰有十余万字的《许慎年表》待出版。还协助写出十集《字圣许慎》电视剧。其事迹被收入美国ABI《世界名人录》。


顿铁军

顿铁军:(公元1938~今),河南漯河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西安工程学院教授兼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稠油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学会、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科技学会会员。兼任西北地质出版社特邀编委、中国波浪镶嵌构造委员会终身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及中国稠油研究,先后在辽河、玉门、新疆、长庆、鄂尔多斯、河南、苏北等油田进行过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局级奖励。


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有《中国稠油油藏》、《地学的哲理》等专著,开创了中国稠油研究之先河。召开了两次全国石油地质新进展学术会,1995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重油会议,被中外石油界称为石油地质专家。


顿长庚

顿长庚:(公元1955~今),天津人著名铁路集通正镇白旗工务段职工。毕业于内蒙古包头铁工校。现任内蒙古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镇白旗工务段段长。主要业绩:白旗工务段成立于1994年,现有正式员一千五百七十人,临聘员工三百十五人,担负着集通线西部三百九十五公里正、站线,四百三十八座桥涵及附属房建的养护维修任务。集通铁路是全国最长的一条合资铁路地处内蒙古大漠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设备质量差,人员素质低,开通运营时,任务最为艰巨的首届工务系统。为提高设备质量,1995~1997年带上检查锤徒步行走一千四百多公里,先后多次检查了管内线桥设备,发现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组织工区及时进行解决,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段线路优良率大幅度上升,设备质量显著提高,轨检车动态检查时全部达到优良。他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起草并制定了白旗工务段的“奖惩制度”及各项“管理办法”共计九个重头文件。严格经济责任制,实行科学的侧重于“险、苦、累”的按劳分配制度,为企业适应改革开放,进入市场,走向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顿耀武

顿耀武:(公元1946~今),湖北江陵人。国家首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农艺师。196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成功地推广了“敌稗”、磷肥、红兰花草子、水稻高杆改矮杆、“IR”、杂交稻、优质稻、两膜秧、趸秧下水田、温室有土秧、无土秧、两段秧、多效咄育秧、百万亩碳按全层深施、水稻白叶枯病栽培防治、双季稻、麦(油)稻两熟制、麦田盖草、大秧无土地植等新技术。


1989年参加“全省百万亩杂交稻丰收计划”,获农业部一等奖。先后发表论著24篇(本),其中,几种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效应研究被《中国农业文摘》摘用。《荆门县农业区划报告(农作物)》获1983年省一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