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译点】这可能是译员不得不知道的关于天文的小知识哦↓

We Are One TheOneInterpreting口译圈 2022-04-23

一周译点:天文


大家好!恭喜大家又完成了一周的练习。相信完成本周关于【天文】的练习后,大家再遇到相似的话题一定会信心百倍的!没有做完的小伙伴要自觉面壁哦!

 

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巩固本周的练习内容,同时也防止有小伙伴没有及时查看我们网盘里的配套学习指南,这周的【天文】将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扫盲~


中子星是什么?引力波又是什么?都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这是随便说说的么?月亮为什么会发光?阴晴圆缺是怎么来的?且看今天的【一周译点】小合集~!



1.《听过很多星,到底啥是中子星 》→ 中子星科普 

2.《十月刷爆票圈的引力波到底是个啥? 》→  引力波科普

3.《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 水星上的一天还不止一年哦!   

4.《月有阴晴圆缺,咋来的?》→ 月相知识小科普  



(PS. 今天的译点都集合在本帖了,继续往下阅读吧)



译点 1

听过很多星,到底啥是中子星?



话说古人都认为,天上的星星永远都会在那里,但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知道并不是那样的。

星星也有自己的寿命,而它们的寿命也有终结的那一天。


而这些星星死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质量(mass),质量小的最后变成白矮星(White Dwarf),而质量大的变成黑洞(Black Hole),而在它们之间的就会变成中子星(Neutron Star)。



恒星一直都在把物质聚合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能量,而这些能量能让恒星闪耀。

但是这个过程总有结束的一天,结束的时候,星星的寿命也就终结了。


小一点的恒星在寿命终结后会变成白矮星,它是白色的,温度很高,要几十亿年的时间才能冷却下来。

聚合的作用虽然终结了,但是由于高温它还是闪闪发光,而太阳的结局也会是如此。




而对于很大的恒星来说,这种聚合过程的结束会让引力产生很大的破坏力,把一切都挤压在一起,结果就变成了黑洞。

黑洞引力很大,大到可以把靠近它的东西都吸进去,包括光。



而在二者之间,就是中子星,基本上它是由中子(neutron)构成的。


想象一下,有一个比太阳大50%的恒星,而它的引力足够大,会挤压电子(electron)和质子(proton),形成中子和中微子(neutrino),中微子不会好好待着,而它们跑掉之后,就留下一个中子构成的球体。



而引力还在继续挤压着中子,但是最后会有一个临界,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基本上是说两个粒子不能同时处在同一个位置。


在这之后,中子星就闪亮登场啦!~







参考文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fbpMwK-eA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D%E7%9F%AE%E6%98%9F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D%90%E6%98%9F/101875?fr=aladdin&fromid=11170984&fromtitle=neutron+star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91%E6%B4%9E/10952?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A1%E5%88%A9%E4%B8%8D%E7%9B%B8%E5%AE%B9%E5%8E%9F%E7%90%86/773763










十月刷爆票圈的引力波到底是个啥?

 

如果关注过我们TheOneInterpreting微博每日译词栏目的小伙伴一定都知道我们曾经推过一篇关于“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 的小词汇卡~

 

如果你去百度“引力波”这三个字,那没准儿看到的是这样画风的东西↓



 什么洛伦兹不变性、传播速度无限有限,反正小编是看得一头雾水……

 

如果想要理解引力波,首先得先接受一个概念,那就是,宇宙空间本身就是弯曲的……还记得小编很小的时候,读霍金的《时间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里面就有一张插图让小编非常的印象深刻↓



没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宇宙空间想象成一个很大的有弹性的网,然后一个星体落上去之后,很自然的会把这个网压凹下去一块,空间就被弯曲了~

 

接着,你就得理解啥是引力了。引力叫做gravity,但实际上,引力是一种时空的扭曲(这句话听起来莫名中二)……

 

说到这,就又得扯到爱因斯坦他老人家的广义相对论 (GTR,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

 

每个有质量的东西(用科学的话说其实就是质点 pointmass/ point particle啦)在高速运动的时候都会产生时空的扭曲~

 

时空扭曲就会产生引力嘛,只不过我们正常运动时候产生的引力实在太小太小了,基本感受不到……

 

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简单做一个类比啦~

 

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坐在一个沙发上,旁边有一个摄像机把你整个坐下去的动作拍下来,然后慢动作播放,就会发现你的坐下去的时候的那个力会在沙发上一层一层地往外扩散,然后沙发渐渐凹陷,你越重沙发凹的越多。

 

还觉得抽象?那再说一个更简单的比方:

 

你往水里投一块石头,荡起来的波叫水波……

 

你使劲大吼一声:“小编我爱你!”,出来的波叫做声波……

 

那由于星体(质点)运动产生的引力在空间当中传导,出来的波自然就叫做“引力波”啦~

 

但大家也知道,爱因斯坦也说了,这个引力波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基本是观测不到的……所以整个科学界才会为第一次观测到引力波欢呼雀跃嘛~

 

那既然这么难观测,我们的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LIGO了。

 

LIGO的全名是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中文意思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看看人家的名字,应该能够猜到,LIGO运用了激光干涉的方法来捕捉引力波。

 

说起原理来,其实也还蛮简单通俗的……

 

就是两束光波在传播时如果互相重叠,就会出现新的波形~如果是峰谷叠加的话,新波形就会更强↓


 

说简单一点就是,两个光合在一起,最亮的地方超过原先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左),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右),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 (interference fringe)。

 

而在引力波的影响下,就会出现微小的光波波形变化,这时,光探测器就能感应到干涉条纹的变化~

 

当然道理我都懂,要做到还是很费功夫的……需要采用大量的抗干扰措施……

 

LIGO就配备了全球最顶级的抗干扰措施,这才探测到了引力波~

 

因为引力波通常都是由天体巨变发出的,因此探测到引力波或许是我们继续探知宇宙起源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1560461270739279&wfr=spider&for=pc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99051?sort=created

 

 

 

 


译点 2





译点 3

水星上的一天 - A day on Mercury


宇宙中,没有哪两个星球是一模一样的。木星(Jupiter)十小时自转(spin/rotate)一次,金星(Venus)则是自西向东自转(spinning backwards)。天王星(Uranus)呢是在躺着打滚(Tilting to one side),自转轴几乎倒在公转轨道。相比之下,水星呢,则是一朵真正的奇葩(Particularly strange)。 


水星自转一周,地球已经过去了59日。因此嘛,如果你在水星上生活,你的一天将会变得非常漫长。好处是,你有大把的时间去治你的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了。不过,虽然水星上的一天很漫长,但一年却非常短暂。水星绕太阳运转一周(travel round the sun),只要88天。



1965年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水星的公转周期(orbital period)和自转周期(rotation period)相当。也就是说水星的同一面总是向着太阳。如果他在公转一周的时间里自转了两次(if it span twice every orbit)。那么一天的时间就相当于一年的时间。但实际上呢,水星每公转两次,自转了三次(span three times for every two orbits)。也就是,一个水星日,等于两个水星年。还是不懂的话,对比下地球。地球每自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而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与此同时,水星也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人们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看来神话传说说的,天上一天,地下数年,也并非是虚构的啊!换个角度想,虽然水星上的一天如此漫长,可能会非常无聊。但你一天就能庆祝两次生日哦!想想也是有点小兴奋呢。



参考文献:

https://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115130725AAe910N

http://open.163.com/special/opencourse/astronomy.html






月有阴晴圆缺,咋来的?


月球是地球的同步自转(synchronous rotation)卫星,所以始终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face us in the same direction),我们把这一面称为月球的正面(near side of the moon),而相对的另一面则是月球的背面(far side of the moon)。



月球发光(glow or shine)的原因是反射了来自太阳光。由于月球表面遍布颜色灰暗的物质(dark material),比如黑色的火山岩(dark volcanic rock),月球只能反射12%左右的太阳光。从月球上反射到地球的太阳光的数量,也取决于月球当时所处的轨道(orbit)位置和时间。我们把从地球上观看到的月光形态称作月相(lunar phase or phase of the moon)。更准确的说,太阳照亮月球时,月球总有半个面是亮的,而月球总是以同一面面对地球,所以月亮在转动时,这两个面时而重合时而不重合,这就造成了月亮的阴晴圆缺。


月相按照西方文化的分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新月(new moon)、上弦月(first quarter)、满月(full moon)和下弦月(third/last quarter)。以上的四个月相分别是月球的地心黄经(geocentric celestial longitude)和太阳的地心黄经差值在0°、90°、180°和270°时月亮的形状。



可能按照这个说法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再换个说法,按中国古时候的说法,当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候,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正好没有太阳光照射,这时从地球上是看不见月亮的,我们把这天称之为朔日(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而当月球移动到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时,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是充满太阳光的,此时的月亮叫做满月或望月,这天叫做望日(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称为一个朔望月(synodic month),一般来说把朔日看作一个朔望月的开始。



参考文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XjJy3czsQ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0%8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94%E6%9C%9B/2313790?fr=aladdin 


译点 4











关注公众号,点击菜单栏的“专题”菜单,即可获得

水资源 | 新能源 | 教育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女权 | 科技反恐丨英国丨达沃斯美国传统

一带一路 | 创业气候变化丨欧盟全球化金融经济2 西方文化丨教育2土地水资源2金砖丨女权2能源丨东盟外交丨一带一路2区块链丨物联网医疗中国历史体育丨海洋游戏

等专题的全部学习资料。

———————————————————————

本公众号专注为口译爱好者免费提供每日练习素材。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公众号



做完练习还想听讲解?点击阅读原文便可跳转微店进行购买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