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我们一起寻找新时代活雷锋!

学习雷锋精神的 重庆师范大学 2023-09-05


有这样一位老班长

他以短暂的生命书写了壮丽的人生
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思想道德丰碑
他就是——雷锋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019年9月25日,雷锋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热衷于党

满腔正义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非常不够的。”


心系群众

为国为民

雷锋同志曾在手稿中写道:“毛主席的教导告诉了我,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从关心群众做起。”党员干部原本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岁月静好时,他们如一盏盏蜡烛,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危难来临之际,这些星星点点的光亮便立刻汇聚起来,如太阳般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雷锋也不例外。


精益求精

诚心诚意

1960年1月12日,雷锋写道:“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慢说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1962年4月7日,雷锋再次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联结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任劳任怨

尽心竭力

1960年10⽉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学(即现在的雷锋⼩学)和本溪路⼩学校外辅导员。雷锋平时⼯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午休时间或风⾬天不能出车的⽇⼦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或进⾏其他辅导活动。他善于团结⼩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雷锋以⾼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勤培养下⼀代茁壮成长。共青团抚顺市委为表彰雷锋的事迹,曾于1962年5⽉28⽇颁发奖状,上⾯写着:奖给优秀辅导员雷锋同志,保持光荣,继续前进。

英雄的故事历久弥新
榜样的力量超越时空
雷锋从一个名字升华成了一种信仰
成为我们学习的光荣榜样

重师青年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他们亦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人


真诚待人

发扬精神

李俊华,我校2020级教育康复学(师范)学生,作为助残志愿服务分队队长,组织300余次助残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并深入实践,为听障者进行课堂翻译、就医翻译、就业翻译等工作,个人累计服务超过500人次。她在2022年被评为我校“优秀翻译员”,是雷锋精神的诠释者、践行者。

 李俊华践行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雷锋精神,始终对听障人士保持真诚和尊重。在谈到参与助残志愿活动的初心时,她提到室友对她的触动非常大:刚上大学时,因为沟通障碍,她和两个听障者室友几乎零交流。但在长期相处中,她发现她们是性格很好的人,因此决心学会手语,想要实现和室友的无障碍交流。于是她加入了译心手语翻译团队,从此开启她的助残之路。李俊华谈到在手语翻译工作中的原则:第一是要真诚,能够诚恳地对待听障人士,对待翻译工作;第二则是要细心,能够及时注意到听障人士的需求,关注他们是否及时接收到讯息。

李俊华在工作中最大的感触便是对待听障人士应该和对待普通人一样,拒绝异样眼光,他们除了语言系统和我们不一样,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李俊华践行苦干实干的雷锋精神,在翻译工作中沉着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手语水平,精进业务。学习手语既有简单之处,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阻碍。手语的形象简单,但是因为它像汉语一样,一个词语会有多种打法,一个动作又会有多种含义,因此想要学好手语、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要下功夫。每一次接到翻译活动,她会提前熟悉翻译内容,也会向她的听障者室友请教,让自己的手语更清晰流畅,把翻译服务做得更好。

但翻译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俊华提到一场让她记忆犹新的活动:大二时,她临时被活动负责人拉去做翻译,整个活动长达三个小时,翻译内容是她不太了解的“自媒体”,最后呈现效果不太好。活动结束后她先向在场的听障人士表示了歉意,再和他们详细介绍了本场活动的大致内容,好在得到了他们的谅解。在这次活动后,她意识到自己的手语水平还不够好,临场反应能力也不强,便开始加强训练自己的手语能力和应变能力。付出总是有收获的,每次活动结束后看到听障人士发来的感谢短信时,是李俊华最有成就感、最幸福的时刻,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

李俊华将会一直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坚持从事特教行业,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


积极主动

志愿服务

张瑶,地理与旅游学院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校校团委志工部部长。自入校以来,她积极参与学校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累计参与志愿活动200余次,累计志愿时长1538个小时,其中她主动参加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近30次。聚焦青年防疫,组织招募重庆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科学有序参与应急疫情防控;参与校内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保障和推进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关注乡村振兴,在“三下乡”活动中助力留守儿童成长。她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志愿工作中,投射出重师青年传承与发扬当代雷锋精神的活跃姿态。

谈及自身志愿工作的初衷,张瑶说自己从小就参与志愿工作。从小学时帮助同学到现在组织志愿活动,她一直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初心,诠释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需要像张瑶这样的青年去实际践行。在志愿工作中,困难是难免的,但张瑶并没有选择逃避。“志愿工作时间与课程冲突是常有的,突发情况也不在少数。但是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我很享受解决问题时的获得感。”不断地通过困难磨砺自己,锐意进取,将踏实肯干、热心奉献的雷锋精神贯彻到底。

张瑶还分享了自己深有感触的诸多瞬间。“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大量志愿者运输物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虽然很重,但是也有很多女生志愿者参与搬运工作。她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重师人的坚毅。”

在新时代,雷锋精神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历久弥新。正是这样的高尚精神,鼓励我们去帮助他人,去做高山上的松柏,而非温室中的弱苗。张瑶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极有意义的,“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帮助他人是无限的。”她希望在今后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涓涓细流足以汇成江海,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但这份力量可以不断传递。


支教乡村

甘于奉献

刘叶晨,我校音乐学院2018级舞蹈学(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国青年志愿者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校期间,任重庆市“青年100”志愿服务队社会联络组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学生主任、校团委实践部部长。组织过我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等大型活动,个人志愿者服务时长超过600小时。现于重庆市城口县高观镇高观学校初中部支教。她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

  刘叶晨来自江西革命老区吉安井冈山下的一个小县城。血脉里的红色精神和在大学所接触到的志愿活动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而在酉阳县浪坪乡的一次支教服务让教育梦从此深植在了她的脑海中。“刘老师,想要你待在这里久一点,哪怕只多一秒。”回想起离开时孩子们写的信里笨拙却真挚的告白,她依然深深动容。

 来到城口县后的第一次家访使她印象尤深:雨点无处可避,雨中的山路也更加泥泞。走在那些孩子们晨光熹微之时走过无数次的路上,能切身体会到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艰难与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平日都在学校寄读。一周仅仅回一次家,也会自觉做家务、干农活、照顾年迈的老人。

“妈妈很不容易,回到家里就想帮妈妈分担一些压力。”家访时,刘叶晨与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聊天,小孩一边用小小的双手熟练地掰着玉米粒,一边质朴地笑着回答老师们的问题。玉米粒在水泥地上堆成了一座“小山”,孩子们展现出来的与年龄不符的懂事和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品质深深地触动了她,成为了她支教路上的动力。“城里的大多数孩子们拥有着比他们更好的学习和家庭环境,而这些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往往还担着家庭的重任。当你看见小小的孩子们乐观地面对着这样的境遇,为着将来可以担起家庭的一片天而努力时,你很难不动容。”

疫情期间,她被隔离在寝,通过隔着门窗的交流来解答孩子们的困惑。孩子们对知识赤诚的渴望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展现在刘叶晨的眼前,更加坚定了她对教育的信仰。“教育育人,同样育己,它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入,而是双向的输出。”老师在照亮孩子们的同时,自己也身处在温暖之中。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雷锋同志的座右铭,也是我作为志愿者和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要学习雷锋同志,脚踏实地,做志愿服务中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她认真说到。未来的志愿服务中,她希望将艺术教育的资源多向乡村倾斜,弥补城乡之间的艺术信息差,助推乡村美育建设。让艺术与孩子们双向奔赴,让孩子们可以欣赏美,发现美,挖掘美的内涵,同时继续传承与发扬雷锋精神,甘于奉献,帮助更多孩子张开翅膀,飞向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 | 网络

资料收集 | 宋玉涵

采访 | 彭进 李若媛 代有希

文案 | 高雨珊

排版 | 桑嫣琪 蔡晗欣

封面 | 蔡晗欣

校对 | 周美彤

执行编辑 | 夏思扬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