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如此相信——”

兢兢业业的 重庆师范大学 2024-04-16


编者按:

“光阴流转,授业之恩难忘;尺素寸心,师生情意弥深。”在重师大,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既热爱教学,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精神成长,是指引学生人生航向的灯塔。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他们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时代的责任紧密相连,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的同时,也收获了学生满满的肯定和爱意。


01

  柴廷婷:

         以梦为马,不负桃李

柴廷婷,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国际会议传译)硕士,现任我校外国语学院讲师,负责翻译专业口译基础、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课程的讲授。作为译者,柴廷婷多次承担国际会议口译工作,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全球无人机大会,成都大运会等。

译者和师者”的双重身份是她的心之所向。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师德的传承与热爱的无限可能。

挑战高峰,永无止境

口译职业高强度的工作内容、高压的特性常常使人望而却步,柴廷婷初次接触口译时就对这些特性有所知觉,但她依然被口译的魅力所吸引,尽管清楚通往这座高峰的路崎岖不平,但她仍选择迎难而上。“哪里不足,就再练习,并不因暂时的困顿而感到灰心。”所幸的是,努力没有被辜负,柴廷婷为口译所做的准备在实操中渐渐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越努力越热爱”的良性循环在她的口译之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参与各类国际会议时,每一段不期而遇的经历都能一次又一次地给柴廷婷接触前沿领域的机会:“这些宝贵的体验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常见常新。”她也将在口译工作中积累的新素材运用在教学中,和学生们进行分享,让学生们也能更好地跟进前沿动态。

不负热爱,传承师德

为什么选择深造口译?柴廷婷回忆起自己本科时的口译老师,现北外高翻院院长任文教授,“她让我直观地看到了一名优秀的专业译者是什么样的。”同样,研究生导师穆雷教授的一丝不苟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感谢导师当时的严格要求,才使作为后生的我们学有所成。”老师们的专业素养感染了她,兴趣的种子在毅力和热爱的浇灌下生根发芽,成为在面临人生分岔口时的指示灯。正是因为自己从老师身上汲取到了能量,柴廷婷也希望自己能给学生们带来正向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上,柴廷婷一直遵循“无愧于心”的原则。她一直以高标准高要求来鞭策自己:因此她十分注重充实课堂内容,向同学们传授众多干货技巧,同时思索设计有趣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除此之外,柴廷婷也十分关心同学们的反馈,不落下每一位学生,努力让听课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知行合一,与生同行

作为译者,柴廷婷乐于接受挑战,不断接触新的领域和事物;作为教师,她积极备课、承担了翻译专业口译方向的多数课程,和学生良性互动、相互学习。口译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高,学生出现畏难心理是十分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柴廷婷往往“晓之以情”:向她们说明犯错不全是坏事,反而是一个获取正确知识或方法的机会;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犯错的亲身经历,以同行者的身份和她们一同面对成长路上的起伏。作为本科生指导老师,柴廷婷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较大时,也会尽己所能帮助学生们转换思路、缓解焦虑。“想得少一些,更重要的是要去行动。”比起将一切事无巨细地规划出来,柴廷婷更建议大家去行动,知行合一,切实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为机会来临时能毫不犹豫地争取做好准备。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柴廷婷以赤子之心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也在她们心中播下了一个又一个种子。


02

                  王艳: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王艳,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2012年7月入职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9年—2021年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积极响应课程建设的号召,带领团队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新型教学模式,已承担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一门、校级一流课程两门、在线精品课程一门。

怀着对数学专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尊敬,王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本科生导师、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等。

数学有趣更有用

王艳用“潜力”一词来形容数学,她坚信,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可以为人类服务的科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有趣有用,王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她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应当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很有趣,我喜欢在实际中研究和处理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们真切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王艳灵活运用指纹识别、学校门禁、医院CT影像检查等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为保证课堂质量,她会提前准备自己的授课内容,列大纲、查漏补缺,做引入,多角度讲授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本领,用自己最好的状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有其师必有其生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对于王艳来说,便是“有其师必有其生”。由于学生时代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与鼓励,王艳决心身体力行地把这教育的“火种”传承下去。

只有奋力向前游,才能到达彼岸”,这句看似平常的鼓励对于学生时期的王艳来说刻骨铭心。王艳在读博时不乏遇到困惑以及想要退缩的时刻,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好老师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没经验啊,我是导师的第一届博士生,懵懵懂懂地做研究写文章,困难或难题积累多了也曾想放弃。”王艳始终记得数值分析王老师对自己说的话:“现在就像游泳游到了江水中央,已然没有退路,只有奋力向前游,才能到达彼岸。”这句话让她醍醐灌顶,在后来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刻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学生时代老师们的鼓励和言传身教对王艳影响很大,从教之后,她也一直用这样的态度和理念激励着自己的学生们,希望他们奋力向前,永不放弃。

不仅是精神鼓励,她也会把亲身总结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学生。她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一个有心人,建议学生在看文章或是听报告时,把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从中发掘创新点、科研点。除此之外,她还非常注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活动舒缓压力,也喜欢约上学生一起组团爬山、跑步、打球等,营造一个自由向上、团结奋进的团队氛围

价值感源于被肯定,归属感源于被爱。“王老师,你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我从来没想到数学老师可以这么可爱,这么让我喜欢。”“没有之一好不好,艳姐就是我最爱的老师!”回忆起之前的教学经历,有这么两位同学的打趣让王艳印象深刻,暖心无比。王艳坦言,她经常会被自己的学生感动,从学生的认可和成就中体会到自己这份职业的价值,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时光荏苒、情谊不变,王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还有一个有爱的群聊——欢乐颂。学生们时常会给王艳报喜,分享他们毕业后的生活日常,“看到自己心爱的花开得这么灿烂,非常欣慰。”

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王艳在自己的课上通常以“可以不喜欢数学,不可以不喜欢数学老师”开始,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的感情一直都在”结束。

她希望学生们做“极致”的自己:“我总是鼓励学生要‘踮起脚尖摘苹果’,希望同学们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全力向上。”执教过程中,王艳向学生分享了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中的一句话:“多元化成功是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同时也能让社会保持健康、和谐的状态,让社会成员体验到最大的幸福。”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目标,王艳在“数值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和学生学情实际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每颗星星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希望我的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地用心打磨,不断成就更闪亮的自己。”抱着这般的信念,王艳扎根教育一线,为人师表十载,初心不改,始终如一。


03

                    贺子宸:

     乐教爱生,做力所能及之事

贺子宸,我校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钻研教学,多次参与重庆市教改项目;她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的学生作品屡屡获奖,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最佳指导老师”称号。获得重庆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奖2次,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从教17年来,贺子宸老师始终朝阳不息,深耕教育的土地,勤奋工作,勇挑重担,潜心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奏响教学和比赛的双重曲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老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不断广泛地学习,把传媒领域最前沿的行业知识融进教学里传授给学生。”贺子宸说到。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顺应文化潮流、做到与时俱进是入门传媒专业的前提,也是贺子宸无愧于心的坚持。

从教17年来,贺子宸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将饱满的爱意浇灌在学生身上。在课堂上,她总是能深刻把握专业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把优质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坚持着“让教的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收获”的教学理念。

贺子宸把实践教学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体化教学,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小到课堂上和学生分组讨论选题进行头脑风暴,大到一份以年级为单位的微电影策划案的生成,旨在锻炼学生们的实操能力。此外,她往往会给学生们提供专业赛事的消息,鼓励他们积极参赛,引导同学们在竞赛中成长,在实践中打磨出优秀作品,奏响教学和比赛的双重乐章。

温暖陪伴,只为安心

“十分电影”是我校新闻与传媒学院每年都会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准备的专业实训课程之一,作为带队老师之一,贺子宸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学生。

2017年,贺子宸陪学生们一同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大理进行“十分电影”创作拍摄。一天一夜的火车旅途中,学生们总是围绕在她的身边,或向她询问专业技术问题,或是请教拍摄方案是否合适,她总是耐心地答疑解惑,而贺子宸率真幽默的言语也感染着每一名学生,师生间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车厢。在夜晚关了灯的绿皮车厢内,也会有零星的几名学生前来请教,她便打开手机的灯光,引领着学生漫游知识宇宙。

在洱海进行实训拍摄时,由于每个小组拍摄地点不一且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变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能第一时间确保同学们的安全,掌握每个小组的拍摄进度,她根据每个小组的实时位置和距离制定指导路线,在云南十一月的大风里,她奔赴一个又一个取景地,只为能够让在外的学生们安心

当时,在距离贺子宸所处位置大约20公里外的喜洲古镇,有一组成员拍摄遇到棘手问题无法独立解决,急需她到现场指导,于是,刚结束上一组实训指导的她一刻也不停地骑着租来的电瓶车,冒着冷雨迎着寒风赶往处在拍摄“瓶颈期”的同学们身边,耐心陪伴,悉心指导,最终顺利解决问题。结束一天辛苦的拍摄工作,贺子宸仍旧会跟进同学们后期剪辑的进度并提供专业指导。虽然熬夜工作到凌晨已成为常态,但她仍怀抱着巨大的职业热情,在陌生城市的灯火烛光里守护着学生的点滴成长。

学生前进路上的明灯

“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我始终培育学生做一个‘杂家’。” 贺子宸坚持潜心育人,重视学生们的脚本写作技巧和实地拍摄能力,她鼓励学生们大量阅读各式门类的书籍充实知识储备,鞭策学生们发掘兴趣爱好,大胆尝试新鲜事物并深入钻研。吕果蒙同学曾受到贺子宸老师这一观点的启发,在小红书这一平台上尝试做美妆视频。但在精心运营了一段时间后,视频的点击量仍然不温不火。贺子宸为她细心讲解例如“三秒法则”的视频剪辑技巧,从理论到实操,贺子宸常常与吕果蒙交流心得和收获。目前,吕果蒙已经能够在美妆视频的运营上取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对她来说,教育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每当接到毕业生们从五湖四海打来的关心电话时,她总会在愉快聊天之余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温暖。从一而终捧着一颗真心对学生,贺子宸也在被学生们理解和爱着。

“愿你们奔赴未来海阔天空,愿我的存在曾带给你们幸福。”


采访 | 杨发萌希 李吴戈 翟颖 任琪瑶 白冬欣 王苇
文案 | 谭钧 蒋欣蕾

排版 | 蒋梓欣

封面 | 蒋欣蕾

执行编辑 | 蒋欣蕾 沈薰玥 李钤 唐晓娟 邹攀 姚严严 陈闻迪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