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弦歌七秩 | 重庆师范大学:坚持“三个强化” 培育新时代卓越人才

重师大新闻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
2024-10-14


编者按:

七十载文脉相承,薪火相传;七十载栉风沐雨,以文化人;七十载奋楫笃行,学达德彰;七十载弦歌不辍,创新不止。值重庆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特别推出“弦歌七秩 再谱华章——重庆师范大学办学成果”系列报道,从党建、思政、学科、人才、科研等多角度、多维度展现学校办学历程中的创新性举措、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描绘高等教育向着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时代担当缩影。


2019年,重庆师范大学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该校1954级老校友熊顺安捐赠的由该校首任校长邓垦署名颁发的毕业证。跟随这份毕业证回到1954年,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重庆师范大学前身)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根据当时教育部指示精神和重庆市中学发展五年计划,开启了兴教强师的历史征程。


1954级老校友熊顺安捐赠的毕业证


从1954年到1956年,重庆师范大学为重庆市和四川省共培养了850名中学教师,极大缓解了当时中学师资短缺困境,交出了人才培养的第一份高分答卷。以此为起点,70年来,重庆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基底,人才培养画卷从根正苗红处起笔,在开拓并济中枝繁叶茂。


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以高水平本科教育挺进新时代、新征程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殷殷嘱托为重庆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此,重庆师范大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紧跟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才观,先后发布《重庆师范大学关于印发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师范大学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师范大学关于印发本科学生美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方位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素养。通过系统谋划,重庆师范大学将“铸魂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与管理体系中,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要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抓出成效,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重庆师范大学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先后制订9个、修订17个教学管理文件,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振兴战略”,出台《重庆师范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重庆师范大学本科生成长发展提档升级实施办法》《重庆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等数十个纲领性文件,把本科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


其中,2018年出台的《重庆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按照“四年一次大修订,两年一次小修订,每年有微调”的原则,通过社会需求调研、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培养方案比较等系列程序,定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不断强化“本科教育振兴固本强基”机制保障。


今年3月,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艳主持召开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会,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本科人才培养更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强调坚持系统化思维,抓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素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


强化人才培养要素保障

以高质量育人环境蓄势新征程、新伟业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重庆师范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发展需求,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科综合优势明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师范与非师范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要素持续提质的发展态势。


坚持需求导向,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逐步确立了专业建设“分类发展”“动态调整”与“年度预警通报”等体制机制。截至2023年,重庆师范大学共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非师范专业占比68.9%,工学类专业比例持续上升,专业结构日趋优化。2013年起,重庆市启动并实施重庆市高等学校“三特行动计划”,学校3年共获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5个;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学校入选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15个、市级18个。


坚持质量为先,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自2016年起,重庆师范大学持续推进优质课程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市级一流课程82门。“十三五”期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4本;“十四五”期间(截至2024年1月),学校获国家级“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本、市级重点建设教材8本。


满足个性需求,丰富专业选择机会。2020年起,重庆师范大学开始探索跨专业、跨学科的大类招生模式,仅实施当年便有9个学院、11个大类实施“1+3”或“1.5+2.5”分流培养模式;2020年,新设教育学、英语、软件工程等1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022年,印发《重庆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引导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微专业,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强化实践育人,升级实践教学体系。2023年,全面开展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师资互聘互派工作,将基础教育专家“请进来”,将学校教师“送出去”;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训平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截至2023年,建有师范类实践教学基地396个,非师范实践教学基地528个,师范生集中实习比例达80%以上,非师范生实习时间达6个月以上。


深化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数智转型。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重庆师范大学将智慧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实训中心等教育新基建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切入点。自2020年起,先后建成各类智慧教室50间、智慧旅游、科技考古、数字语音等先进实验室和数字化教师教育实训中心。


加快应用转型,建设新型二级学院。2018年以来,为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工智能急需人才,学校先后获批重庆市“智能科学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2年,获批重庆市级“现代智慧旅游产业学院”和“数学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23年,获批重庆市“现代山地智慧农业学院”。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高效能协同育人服务新需求、新时代


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原则,重庆师范大学不断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推进校地、校校和对外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条件。


校地共建,融合共生。与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建重庆新闻学院,实施“2+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与江津区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通过全方位对接、全过程贯通和全方位育人,实现教师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师资建设互动发展;与长寿、江津、合川、大足、永川等十个区县结成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联盟;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校校联动,优势共荣。积极把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鲁渝协作机制等重要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深化与西南大学、山东师大、和田学院等兄弟师范院校的合作,与杭州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山东大学等开展本科生交换培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2018年以来,重庆师范大学先后赴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调研,学习借鉴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思路与举措,高起点谋划学校发展战略。


国际合作,开放共享。重庆师范大学先后在4个专业开设“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实验班;与英国知山大学合作开展“3+1”本科人才培养,致力培养国际化中学生物卓越教师和生物学高素质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师范大学将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加快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入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全面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卓越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重师力量。


来源 | 教务处 党委宣传部

封面 | 黄金铭

排版 | 王银银

重师故事 | 黄雅琴 葛伊玲

执行编辑 | 王润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蔡童


声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推送内容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65362723。

往期回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