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七秩 | 重庆师范大学:以文化人,精绘卓越文化“斑斓画卷”
编者按:
七十载文脉相承,薪火相传;七十载栉风沐雨,以文化人;七十载奋楫笃行,学达德彰;七十载弦歌不辍,创新不止。值重庆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特别推出“弦歌七秩再谱华章——重庆师范大学办学成果”系列报道,从党建、思政、学科、人才、科研等多角度、多维度展现学校办学历程中的创新性举措、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描绘高等教育向着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时代担当缩影。
文化是根,根深则叶茂;文化是魂,魂立则业兴。
立教无类,以文化人,重庆师范大学始终秉持这一办学理念,厚植文化根脉以文培元、坚定文化自信以文铸魂、推动文化繁荣以文润心、彰显担当作为以文立业,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精神推动力和社会服务力。70年来,重师文化始终与办学共激荡,同育人共波澜,精绘与中华文化同向同行、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卓越文化“斑斓画卷”。
以文培元:在历史传承中厚植文化根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回溯学校的办学历史长河,其源头可追溯至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这里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恽代英、杨闇公等先贤的教书育人之地,承载着红色血脉与革命精神。而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探寻学校的建校“文化根脉”,从1954年说起。
“在这里学习,不仅是学生,而且是垦荒者,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把师专建设得更美丽”。这是1954年第一届学生入学时,教师教育学生的话——这段讲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艰辛创业故事铭记于一代代重师人的精神信念中,薪火相传。为缓解当时师资短缺困境,学校在借用的教室中正式开班,从此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教育大旗。建校伊始,“艰苦奋发办学、团结奋斗建校、砥砺奋进育人”的“精神文化内核”就根植到了学校的文脉与基因,并伴随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凝聚、升华。
饮水思源,源远流长。“重师精神如何赓续传承,使其历久弥新?”“如何不断唤醒重师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怎样的重师精神?”2006年,学校组织专家专题研讨“重师精神”的培育与凝练,引发热烈反响。2007年,学校举行全校范围的师生大讨论,确定了学校核心理念的关键词和内涵释义——“自强不息 躬行师道”为其精神、“厚德 笃学 砺志 创新”为其校训、“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为其校风……为文化赓续繁荣开篇起笔。
赓续奋进,笃行不怠。近十年来,学校召开文化建设工作大会,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十四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等多个纲领性文件,着力打造“名生、名师、名气”的文化特质,涵养师生“学气、静气、勇气、大气”的文化气质,积极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重师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70年来,重庆师范大学不断厚植文化根脉,精神文化的耕耘与传承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广度,蕴含着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磅礴力量。
以文铸魂:在价值引领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不断丰富文化底色,锻造精神力量,通过讲、写、读、庆等校园文化活动走出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讲优秀传统、讲时代精神、讲科技创新、讲奋进新征程,从2007年起,已举办1500余场“三春湖讲坛”学术讲座,受众累计超33万人次;写青春梦想、写时事评论、写文化艺术、写社会实践,自2001年起,连续举办24届新闻宣传活动月,深受师生好评;读经典诗词、读马列主义、读全会精神,读书报告会在学校各个院系落地生根;庆华诞、庆佳节,“新生入学第一课”“我与祖国同生日”等典仪教育不断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当前,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学校已集聚成势,焕发文化自信的蓬勃生机。
学校深挖红色资源,以“听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叙事方式”,将红色党史“讲得透、听得懂、用得上”。用深情嘹亮的歌声,带领学子学习歌曲背后的党史故事,这是“歌声里的党史”现场;以展陈的方式再现红色遗迹、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这是“文物里的党史”现场;以代表性的经典油画作品,为观众呈现出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这是“美术里的党史”现场……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凝心铸魂的强大效能,已然形成具有重师特色的红色文化铸魂范式。
学校用先进典型感染学生,充分发挥革命烈士、英雄人物、模范典型榜样的力量,激励一代代重师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建功立业。他们中有放弃都市安稳工作,远赴四川甘孜州投身支教事业2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胡忠;有为救两名坠江儿童而牺牲的年仅35岁的“全国优秀教师”“时代楷模”王红旭;有在讲台站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全国优秀教师”“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有踏入茫茫戈壁滩40余年,践行“坚守大漠、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将青春奉献给敦煌研究罗华庆……“到基层去,到边远地区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到军营去!”殷殷嘱托,厚重如山,重师人接续奋斗,步履不停,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报国初心。截至目前,学校西部计划累计报名人数达16000余人,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锻炼成长成才,成为越来越多重师青年的人生选择,构筑起激扬时代的奋斗群像。
70年来,重庆师范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发展,思政先行。绘就铸魂育人“同心圆”。
以文润心:在践行使命中推动文化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踏上新征程,学校奋力扛起新的文化使命担当,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推出一批符合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一批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名片,在践行新文化使命中推动文化繁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不断彰显。
学校始终坚持原创,树“品”重“化”。大型话剧《宣言》囊括第七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全部奖项;舞蹈《上灯台》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微电影《最后的放映》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校园心理情景剧《麻花进化论》荣获全国高校心理剧大赛第一名……近年来,学校文艺作品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20余项,4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文化育人成果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原创大型话剧《宣言》囊括重庆市第七届
大学生戏剧演出季
“优秀演出剧目”“优秀创作剧目”等全部奖项
学校持续丰富文化样态,优化育人环境。着眼和谐自然环境、浓郁人文环境、师范特色环境,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涵育书香氛围,打造沉浸式阅读空间;深耕校本文化资源,充分运用校史、校训、校歌等育人元素,推出具有重师特色的视觉识别系统,在校园文化地标中融入红色文化、名人典故等元素,不断彰显学校文化辨识度;大力促进校园“三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建设,营造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良好氛围,塑造富有学校独特品位的精神文化面貌。学校获评重庆市文明校园,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70年来,重庆师范大学不断升华大学文化建设之本,找准文化杠杆着力点,绘就文化繁荣新图景。
以文立业:在文化强市中彰显高校担当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推进文化建设,立足重庆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汇聚文化发展合力,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文化+”战略,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力,在“抗战文化”“三峡文化”“长江文化”“非遗文化”等领域为文化强市贡献重师力量,持续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抗战文化研究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龙头领域和“渝字号”社科品牌的重要代表,四十余年持续致力于抗战大后方文学、历史、档案等研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专家团队作为全国仅有的两支地方力量之一,参与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丛书《复兴文库》编选工作。学校依托重庆市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长期开展三峡文化全面研究,出版了《三峡学》《三峡先秦考古文化》等专著30余部。学校着力于长江文明研究,“长江文化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是重庆市首批12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之一,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相关课题研究20余项,在“非遗”保护传承,“艺术乡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既要让文物‘活下来’,还要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开出创新之花?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与重庆市文旅委共建考古文博学院,培养高素质考古文博人才,共同构建非遗文化传承堡垒;与巫溪县合作打造巫溪嫁花非遗文创作品,举办了全国首个巴绣主题展览,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与璧山区大圆祥博物馆联合建设西南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数据库,协助大足区石刻研究院申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70年来,重庆师范大学以文化沃土优势,持续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在“区域文化繁荣”画卷落下浓墨重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庆师范大学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13649”发展思路为遵循,实施“卓越文化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涵养重师文化特色内涵、优化重师文化育人生态、提升重师文化传播效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和浸润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文化滋养力和精神动力。
人民网相关报道: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排版 | 刘彦之 黄佳阅
重师故事 | 葛伊玲
执行编辑 | 葛伊玲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蔡童
声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推送内容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65362723。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