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务阡陌| 被告人当庭诡辩,公诉人如何应对?

2016-02-17 原创  简言君 检事微言

有一类被告人很麻烦。他们和前两周我介绍的那些人不同,不会刻意打断审判人员或公诉人的发言,也不会对你提出的问题有意躲闪。他们会直接对法律适用发表意见,只不过这些意见都是诡辩。这些诡辩观点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但在场面上却能博得眼球。此时如果公诉人不回应,则显得多少有些被动——如此荒唐的说辞公诉人怎能无动于衷;而如果公诉人要回应,则对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且火候分寸也不好拿捏。总之,应对这种场面不容易。举两个例子:


伤害案:

公:被告人,你如何打的被害人?

被:用拳头。

公:打了被害人几拳?

被:只打了一拳,我认为我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公:虽一拳,但造成被害人轻伤后果,构成故意伤害罪。

被:据牛顿第三定律,我打她的作用力,和她给我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负抵消,何罪之有?


盗窃案:

公:被告人,你怎么进的被害人家?

被:撬门。

公:撬了几家门?

被:5家,有1家没撬开,我放弃了。

公:另外4家门撬开后,你从房间里拿走财物了吗?

被:都拿了,房间里的现金,数额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

公:你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认识?

被:有。我不是入户盗窃,只是随机挑选该小区内的几家,义务检测他们防盗门的质量;质量好的,我分文不取,质量不好的,我从家里拿一些现金作为检测费。


使用这种方法的被告人,可能比较擅长某一领域的知识,也可能在看守所里经过了苦思冥想,他们往往对事实并不否认,一旦被问及对行为性质的看法时,他们会立即抛出一个诡辩式观点,企图让公诉人猝不及防。一般来说,不会有人认为被告人的观点正确,但在被告人说完,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落在公诉人身上——人们期待公诉人能有一个漂亮而有力的回击。


应对这种场面,不同的公诉人有不同的方法,我介绍三种。


第一种应对的思路是接着被告人所说的话题,反驳被告人的观点。比如第一个例子,当时的公诉人是这样应对的:


被: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负抵消,我何罪之有?

公:被告人,你别忘了力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你用拳头打她头部的作用力造成了伤害,而她头部给你拳头的反作用力,没有造成伤害,所以,无论从力学的角度,还是法律的角度,你的行为都构成故意伤害罪。


我觉得当时这个公诉人在庭上能迅速作出如此应对已经相当不错了。只是这种方式对公诉人知识面的要求较高,比如换做我,当庭肯定说不出来力的三个要素(不当庭也记不住)。而且还有一点,接着被告的话题未必能把真正的要点说清楚,比如上述公诉人的应对内容,落脚点似乎在对方受伤而被告人没有受伤,但这并不是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关键理由。


第二种应对思路是拆穿被告人诡辩的逻辑。这种方法是我的一个公诉好友所热衷的,他的口才很好,反应也快,从来都能迅速判断出诡辩,并一一有力回驳。他对上述两个案例是这样应对的:


伤害案:

被: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负抵消,我何罪之有?

公:刑法处罚的犯罪要求主客观相统一。被告人殴打被害人的行为是在你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但被害人在受到殴打后的反作用力,完全是身体做出的物理反应,没有任何的主观性,谈何抵消?


盗窃案:

被:我不是入户盗窃……我从家里拿一些现金作为检测费。

公:第一,防盗门质量是否合格有国家和行业标准,出厂时已经检测;第二,被害人未邀请你到家中检测防盗门质量,你破门而入的行为属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第三,你既然说义务检测,那拿走家中财物更是于法无据。因此,你非法破门而入在先,非法取得他人家中财物在后,完全符合刑法关于入户盗窃的规定。


这种应对思路当然很好,既能回击被告人,又能起到很好的法制宣传效果。只是它对公诉人辩论能力的要求恐怕更高,识破诡辩没那么容易,识破后还能立即组织语言反击回去,就更难了。


第三种应对思路是以不变应万变——套着被告人的话重申公诉观点。这是我常用的方式。因为我的知识面不太宽,也没有太快的反应能力,所以我习惯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套路性重申观点的方法。至于用什么套路,那取决于被告人——他说什么,我就套什么。比如上面两个案例,我会这样应对:


伤害案:

被: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负抵消,我何罪之有?

公:被告人,正向的作用力,是你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反向的作用力,是你实施犯罪行为的成本。


盗窃案:

被:我不是入户盗窃……我从家里拿一些现金作为检测费。

公:被告人,你这种未经许可,擅自检测他人住宅防盗门,再以收取检测费的名义从家中拿走财物的行为,在刑法上被评价为“入户盗窃”。


我其实什么也没说,不过是重申了一下公诉意见。然后赶紧说别的,把场面应付过去就行了。


对一种情况的应对肯定有很多种方法。各位即使不做公诉人,也可以想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经常思考可以防止大脑生锈。


(完)

分  割  线 


声明:本号坚持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请长按下二维码并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