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冬:儒释道三家如何理解生命

2016-09-03 喜歡就點- 致中文化




梁冬 正安中医创办人。原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后来加盟百度,担任副总裁。从百度离职后,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社会公益事业,之后创办正安中医。代表节目有《凤凰早班车》《国学堂》《冬吴相对论》,著有《欢喜》《无畏》等书籍。


摘要

儒释道三家的生命观在表达方法上有些许不同,但是我个人认为内理是一样的,而且对于自己的内在生命都是非常珍惜的。

来源: “立品图书”公众号,节选自梁冬新书《处处见生机》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认为的儒释道三家对于生命的理解。



生命与生机▲


 | 儒家:生命观变得越来越刚强和弘毅 |


先说儒家。以前我们不读儒家不了解,后来发现儒家从孔子一直到曾参,一直到子思,到孟子,这一脉下来算是儒家的正根。其实从孔子开始,都是很可爱的人。

 

你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用朱清时教授的考据来说,是接近两米的人,会各种技能,在当时能操作好多匹马的车,会射箭,力气很大,会弹琴,会算卦,还会埋人,包括埋人的各种高难度技巧,就是把一个人埋得很高级这件事是他的专业,所以他这种人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饿不死的人,所以他也说自己技能太多。而且这个人建立了一个党派,其实当时的儒家已经成为一个儒党了,超过三千人,有清晰的政治主张,并且有极其强大的凝聚力,这样一股政治力量活跃在当时的鲁国。它已经是中国最早的党派。

 

你看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早春三月,带着几个学生,找一个温泉泡泡,在温泉里面喝喝酒,喝完酒之后,趁天还没有冷、风还没有刮起来的时候,一路唱着歌,然后回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放几天的酱肉都不带吃的那么一个人。


其实是随着《大学》,随着后来孟子的继承,儒家的生命观变得越来越刚强和弘毅。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后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靠儒家支撑的,甚至一直到抗战时期的许多儒将,他们在面临民族大义存亡时的承担,都是和儒家的“士不可不弘毅”这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有关,这个主人翁并不是说他是天下的主人,他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所以他作为主人,来到世间是要有担当的。

 

每一个真正的儒生,我所尊重的儒生,他整个生命信条里面都是一种对从自己到家族、到朋友、到乡党、到国家、到天下,他是有一圈一圈的担当的过程。而且因为我有这个责任,所以我不怕死,所以我反而能活得长,这个逻辑是清晰的。当年在西南联大,敌军炸弹来跑空袭的时候,梁漱溟、刘文典都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说我不会死,因为还有事没干完。他有一种天命感,就是一个人相信他自己就是承担这种天命的时候,他就有一种被天罩着的勇气,这种有老大罩着的勇气,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支撑着他,他有凛然之气。后来很多北大的那些老的学者和教授,比如汤先生、季先生、楼老师他们身上都能看到。就是在老一辈的学者身上,你看到他们有一种正气在。


 | 道家的生命观来自于真正理解了天地的机变 |



自然▲


而道家的精神是什么呢?道家的生命观来自于真正理解了天地的机变,什么叫“机”,什么叫“机变”?即天地之机的变化。就是他知道世界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会出现的人会出现的事,会出现的天气,会出现的人文地理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的一些风俗,都是隐隐地受一个巨大的程序在影响着的。而道家的人总是知道这个程序现在运行到第几步了,然后他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但是他不自己干,他会找一群能够干的人,给他们方向,帮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做一些决策。比如你会发现诸葛亮、张良、耶律楚材,包括范蠡、刘伯温,其实都有这种道家的特质。

 

他们都知道用自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这种气概去支撑,能耗太高,所以他总是用别人去消灭别人,用别人去帮助别人。然后不居功,不求名,功成身退。所以历朝历代有许多道家仙骨的人,在乱世他就出来了,帮助稳定社会次序,帮助其他人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在和平盛世,他们就隐藏起来了,躲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对那些鄙视他的人心里默默地念一句:“你丫快死了,你还不知道。”

 

他就是挣钱都不会很努力地挣,他也不需要花很多钱,但是他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的时候,他手上就有钱,这就是有道家精神的人。通常这种人不会太胖,他连胖都懒得胖。他知道多余的钱只能做多余的事,多余的人只能带来多余的烦恼。这样的人他自己活得长,在和平时期他活很长时间,但是你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他也懒得向你证明和解释他的存在。他是一个不需要刷存在感的人。


 | 佛家智慧来自于真正意义的物随心转 |



自在▲


而佛家这一种智慧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真正意义的物随心转,就是说世界只不过是一组又一组我们心念心意识临时组合的幻象,就像量子物理学这些年研究的结果一样,那就是观察的结论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有关。

 

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眼睛看见的还是耳朵听见的,还是鼻子闻到的,还是身体触摸到的,甚至想到的,我们称之为“色、声、香、味、触、法”的,佛家认为都只不过是一个临时的幻象,它是临时的,它过去不曾有,未来也不会有,对于这种状况他们不执著不强求。所以甚至我认识一些和尚,他们的身体未必有多好,但是他们并不以为然,也不那么在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隐隐的让我感觉到他们也在享受身体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因为他们似乎有这样一种潜台词,认为现在这一切身体上的痛苦,都是过去他们的无明带来的一个结果,只需要接受它就好。所以当一个人不觉得痛苦是一个痛苦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痛苦。就像当一个人不觉得爱情是爱情的时候,爱情就不会对你造成伤害,你就会享受爱情。只是他们这么说,我也没证到。


我感觉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现在真正的以禅定呼吸法门来修身和修心的和尚不太多了,我只能说不太多了。朱清时教授曾经跟我说过,在民国时期曾经有一个和尚叫做传钵,他当时在金顶上结庐,那很冷,他常年只穿一件单衣,活到九十多岁,但是现在的峨眉山关于他的记载几乎没有。朱清时教授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接触到一位九十几岁的还俗的老先生,当年做过传钵老和尚的侍者,跟朱教授描述那一代真正的身心合一、身心健康的修行者的样子。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金顶上修行,蛇虫老鼠包括各种大小的动物,看见他的时候都不会伤害他,说明什么?我猜想他们已经拥有一种和动物交流的心心相印的方法。可能,我只能说可能任何生物在非语言的底层即灵性层面是相通的。当一个人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人畜无害,所以他不危害别人,别人也不危害他。而且他好像吃得很少,完全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他所吃下去的东西完全不足以维持他日常身体的消耗,但是好像他也活得很长。包括我的道家老师张至顺道长,我亲眼目睹他经常一天吃很少很少的东西,但是人家在终南山上连走八个小时都不停下来的。有一次他带着油麻菜与他一起去爬山,其他人都累得走不动了,老先生也没有停下来,也没有走很快,只是幽幽地说:你们就是背得太多,心里面装的东西也太多。


我见过几位这样的长者,九十五岁以上的长者,以我自己的观察和听他们的讲述,我相信一个人把自己的身心安顿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世界观真正通达的时候,是没有气脉阻塞的。所以为什么在佛教里面有一位药师琉璃光如来,琉璃光的意思就是心中无结,遍体通透,一个结都没有。我们生起一次“贪嗔痴”,就会让一小组的细胞不那么自在地开合,就为之气结。时间长了,一结一结串着结就形成了患。所以佛家的修行法门,我想可能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而来的。

 

 | 儒释道三家,最后其实也在相互借鉴 |


而儒释道三家,最后其实也在相互借鉴,你可以在中国的佛教界里面看到某一种受到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的影子,反过来也是一样。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合流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无论如何,以我个人的观察,一个好人未必能够长寿,但是能活过一百岁的人都不会太坏,它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仁者寿”,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你再想想国外的特蕾莎修女,都是一样的。

 

儒释道三家的生命观在表达方法上有些许不同,但是我个人认为内理是一样的,而且对于自己的内在生命都是非常珍惜的。佛家的人也讲人身难得,都是非常珍惜这个身体的,而且非常珍惜身体里面拖着身体的那个。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叫做“拖死尸的是谁”。说我们的身体没有了生命这个东西之后,瞬间就变成一具尸体了,还是那一坨肉,还是那些骨头,还是那些精气血,但是为什么就不会想、不会动、不会吹牛了呢?是什么拖着这一具死尸走来走去呢?这是禅宗经常讨论也不断在追问的问题。我相信曾经在历史上有某部分人,他们以某种奇怪的方式,可能就是内观或者是以静虑的方式发现了这个生命的真相。

 

所以你再来看大学里面“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时候,你才不得不说,其实他们的差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他们说的是一回事。所以讲到这里就要问我们每一个人这个问题了,你是否安静地思考过一些什么特别重要的问题?我现在衡量一个人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这哥们儿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去问自己这一些可能已经没有意义的问题。而且我相信也许这一些问题的答案在未来五年就是人类最后的那一点价值。未来五年最后的价值就是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识的灵光,而且很可能它是独立于身体之外存在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立品图书”公众号,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整理编辑 | 致中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