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程砚秋的“由奢入俭易”

2017-06-20 梨园春官方


本周节目预告

本周日晚19:30,河南卫视将播出:


【校园练戏生】第三期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但也不尽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由奢入俭”的田园生活,却是一派容易。

  为避日寇归隐务农

  程砚秋是个令人感佩的爱国艺术家,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走了一条跟梅兰芳不一样的反抗道路。他没有一路南下、蓄须明志,而是蛰居京郊、归隐务农,彻底卸下粉墨彩衣,远离华丽舞台,当了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绝不是做做样子、姿态高蹈,而是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让人恍惚觉得他原本就是一个农人,程砚秋是那么兴致勃勃、无怨无悔地来当一个辛勤虔诚又快乐自得的农人。

  耕作如果不是一个技术活,就一定需要积年累月的经验。可是程砚秋在归隐务农之前,只熟悉他的舞台生活,将京剧唱得炉火纯青、神妙无穷,早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富足、生活优裕的名伶,据说在上海一个档期唱下来,他存入银行的全是金条,日日应酬的也都是达官贵人,生活可谓奢华无极,他也不会想到日后自己竟然会为一季粮、一畦菜、一枝果而劳力费神。“由奢入俭”,弃艺从农,其间的急转直下、落地之猛、行业鸿沟让人难以想象,一切又都是自我抉择,在常人看来倒有些愿打愿挨的意味,程砚秋却做得干脆决绝、自然而然,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惆怅纠结。

 

  务农日记揭示心路历程

  如果只是当几天农夫,也许是一种兴趣和对好奇心的释怀;如果要当一阵子的农夫,对于一个无需靠天吃饭的艺人来说,就会变成一种苦熬。所幸程砚秋当时素爱记务农的日记,让我们得以清楚他归隐的生活和内在的细微涟漪。

  乡下的吃物自然是粗茶淡饭,在艰难时期,恐怕吃饱饭也是奢望,过惯了锦衣美食生活的程砚秋也不会例外,谁会快马加鞭为他送来山珍海味呢?

  这其实是小看了程砚秋,他那么容易就接受了这里的艰苦条件,他在1944年3月22日的日记里写道:“我若能常有黄金塔(玉米面窝头)吃,就念阿弥陀佛了。 ”当时人们只知道他有钱,却不知道他更有坚强的好胃口和安贫乐道(程砚秋在当日日记中写道:“自己苦他等如何晓得,说无钱他等亦不信,名之累人有如此。 ”)的精神传承,因此有人怀疑他不会吃粗粮,掀起他厨房里的笼屉找证据,发现的竟都是普通窝窝头,而且还是自磨的玉米面做成的,“黄金塔颜色的确与买者不同,因系自磨故”。

  虽然“铁证如山”,可是依然有人不肯相信程砚秋会甘愿过这种苦日子,他不由感叹道:“人生处世黑白,凭人所视各有观测不同,叫我亦不知做人是应如何做法。 ”

  程砚秋的父亲是地道的八旗子弟,世袭将军之爵,他原本不是一个乡下苦孩子,但在幼年家道中落,自此开始知苦甜、懂冷暖、早当家。程砚秋六岁起苦练功、扎根基,他毅力惊人,苦到惨痛也没有松懈退缩,他自童年起即将自己看成一个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成年人”,十一岁时便登台演出,崭露头角,开始他跌宕起伏、斑斓多彩的艺术人生。

  由此可见,程砚秋原本是不怕吃苦的,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你看他“由俭入奢”了,他依然有着俭中吃苦的硬底子、硬功夫。

  他四十上下了,在外人看来,他正步入艺术事业上最好的时候,可他偏偏谢了幕,他去当一个农民,像以前那样吃苦耐劳,靠自己养活自己,他没有觉得自己是从高层跌落到底层,也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多么粗糙,而以往生活多么精致,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不会为艺累,也不会为名累,不管怎样,都是一个程砚秋,一个“粗人”。

  程砚秋开始学着刨土、种蒜、插秧、磨谷、割芝麻、贴玉米饼子、熬冬瓜摊鸡蛋……并且将这些“粗事”都一一记到日记里,在记日记的时候他又多么像是一个“细人”,在他的生活当中,也许并没有“粗”与“细”的划分吧。

  程砚秋也不是没有感到繁忙、苦累、疼痛和单调,他在1943年8月25日的日记里写道 “来数日连做10日饭就累得如此”,在同年9月10日的日记里写道“自做饭,觉由早至午甚忙”,在1944年6月21日的日记里写道“天极热,睡了4小时”,在同年9月14日的日记里写道“至玉泉山帮同割芝麻,很多帮扛芝麻捆,预备两天割完,结果一天”,在第二日的日记里写道“挑老玉米棒40余挑,肩臂肿”……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初在舞台上气韵超群如霜天白菊、因兼具“声色之美”和“光正之风”而颠倒众生的艺术大师程砚秋,他真将自己混同成了一般百姓。

 

  更深刻的内心醒悟

  程砚秋不管不顾外界的看法,他越来越像是个下里巴人了,也越来越会在苦中取乐了。他说“人不要太享舒服”,“人真该每日勤劳,才感痛快,不然亦不觉休息时之愉快”。他觉得体力劳动的同时“甚感有趣味”、“精神甚佳”,甚至有一天他亲自用手扒粪也“不觉其脏”,而且视其为 “珍宝”,人们会为那甩出惊艳水袖的双手惋惜哀痛吗?他却用这双手深入生活的本质,深入快乐的核心,深入命运的死穴,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简约而朴素的方式,来跟现实进行反抗,而且反抗得如此彻底而完美。

  如果只是在稼穑间自得其乐,那还不是完整的程砚秋,他还心怀悲悯和觉悟,在1944年5月16日的日记里,他写道:“刨土极累,小小一坑如此累,若思瓦匠等庄稼人之劳累,万分之一亦较不足,真惭愧。 ”这是怎样一颗可爱可敬的心呢!

  其实,他很早就有归隐务农的想法了,在这方面不单单是“由奢入俭”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心醒悟,他在1943年5月8日的日记中表明了心迹:“常感做官之无味,尤其做现代官。极想子弟务农,他等心理恐不我同……因极喜园艺生活,于世无害,始其因收其果。戏生活暂停止,不能不作另生活,以免白食无可对天之事。”

  “于世无害”这四个字令人动容,原来奢也好,俭也罢,是为“戏生活”,还是为“另生活”,选择的都是“于世无害”、始因收果、菩萨心肠,程砚秋才因此穷也能过、富也能过,上也上得、下也下得,一如当初的登台下台、粉面素面、亦演亦观。


来源:江淮时报






创无限精彩







积廿年力量


梨园春官方

河南卫视《梨园春》

每周日晚7:30与您准时相约








猜你喜欢

⬇️⬇️⬇️⬇️⬇️


海选【开封站】:梨园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传唱了千年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孩子出不出色,取决于母亲的性格(永久收藏)

人生6件事:两件不能等,两件不能怕,两件不能选。

看完本期少儿迷你版的表演,你一定会爱上戏曲!

节目大爆料 | 本期《梨园春》将推出“校园练戏生”第二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