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
摘要
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凸显了巨大的“人才鸿沟”问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面临着培养理念、支持网络、项目定位和经费方面的挑战。介绍了清华大学打造支持网络,建设“中国文化”和“国际实践”两个课堂,聚焦“研究型人才、领导型人才、工程实践人才”一体培养的“一个网络、两个课堂、三类人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探索。提出应从战略高度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通过理念更新、制度建设促进项目转型,并给出提升生源质量、促进学生交流和注重质量保障等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工作建议。
作者简介:董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084;刘丽霞,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七级职员,北京 100084;张伟,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期间与会各国元首发布了《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共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和沿线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集体愿景和共同行动。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的瓶颈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上一轮全球化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推动的,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经济发展重点,还是人才流向,也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每年有数百万的留学生赴欧美发达国家留学,包括治国理政思想、经济发展战略、财政金融政策、社会舆论倾向也都受到西方国家更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误以为西方国家就是整个世界,对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基本情况所知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沿线国家的民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陌生和不了解严重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如果不能迅速配备一大批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队伍,贸然对一个陌生区域投入巨大战略资源,将是极其危险的。为此,中国教育部2016年7月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指出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是“一带一路”共建内容,同时也是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
教育协作和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关于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合作领域的热点。顾明远认为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建设必然涉及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其中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瞿振元指出“新形势下教育如何顺应新形势、抓住机遇,承担好‘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使命与新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刘复兴提出应不断改进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形成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匹配的教育文化交流的新思维与新方式。2017年5月16日,清华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及圆桌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集中学习,一致认为“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跨界创新、融合发展,为‘一带一路’世纪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建设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人才鸿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失衡与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尤其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中国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也普遍存在着重发达国家、轻发展中国家,重沿海地区、轻内陆地区等问题,这些“人才鸿沟”的结构性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提出而越发凸显,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瓶颈。2015年,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带一路”人才战略论坛,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相关省市教育主管部门、10多家骨干企业及国内40余所高校的代表讨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服务这一国家战略,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模式,大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以消除长期存在的“人才鸿沟”。
其实,“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提出,对于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重大机遇。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4~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049亿美元”。此外,中国“在20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这一趋势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需要一大批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具体来说。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实施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开放和统筹国内发展的总体构想,将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需要更长历史时期的人才培养积淀。制定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规划,需要具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长远的历史眼光以及更博大的培养格局,以钉钉子精神长远谋划,思考、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项目,扎实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
2.文化多样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越欧、亚、非三洲,沿途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多元,涉及族群众多,文明和文化传统多姿多彩、千差万别,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面对如此复杂的宗教、族群和文化格局,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最大压力的不是跨越高山大川和沙漠戈壁,更不是贸易投资和汇通天下,而是跨越宗教、族群和文化隔阂,实现民心相通。因此,包括沿线国家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项目建设的中方人员、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侨华人乃至参与建设的世界其他国家人员都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的目标群体,如何妥善解决好目标生源群体的文化多样性问题,是“一带一路”高层次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
3.需求多样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战略实施过程的长期性,直接决定了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学者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角度深入分析后结合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有着巨大的、差异化的潜在需求,并指出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程教育。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中面临很多重要问题,既有重大工程实施中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又有政策层面的跨国协同,还有跨文化的交流协调,需要工程技术、管理、政策研究等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这一跨界创新、融合发展的多样性人才需求,要求更为充分、更为有效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能力。
不难看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原有的“人才鸿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给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①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理念亟须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关注欧美国家。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需要面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程度的沿线国家,亟须我国高校更新培养理念,更加自信地推动研究生教育昂首阔步“走出去”。②“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拓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多年来我们的关注方向和合作对象来自于欧美国家,很多国内高校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缺乏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也缺乏开拓高层次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社会联系,因而需要积极建设必要的社会支持网络。③“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的多样性导致项目精准定位面临更大困难。在研究生教育项目设置上,需要具体到某个高校、某个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才能够做出决策,一旦定位失误、培养目标模糊,就会产生极高的教育风险。④“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培养经费有待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受教育者的投入意愿和投入能力有限,因此,针对当地生源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需要特别关注奖学金的设置,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显然,要想缩小“人才鸿沟”,解决研究生培养的失衡,恢复人才供给平衡,需要长期打算、周密规划,非朝夕之功所能完成。
三、清华大学的案例:研究生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理念,逐渐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传统。近年来,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清华大学逐步建立起多模式、多层次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战略高度统筹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模式、教育成果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4月,学校制定并发布《新增研究生培养项目设置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项目设置与管理,充分调动院系和学科的积极性。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特点,按照高端定位、中国视角、学校特色的原则,开展以“一个网络、两个课堂、三类人才”为模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即打造支持网络,建设“中国文化”和“国际实践”两个课堂,聚焦“研究型人才、领导型人才、工程实践人才”三类人才培养特色项目。
1. 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支持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沿线国家自己的事业,也是全球所有认同并愿意投入该建设的人们共同的事业,建立高校联盟,拓展企业合作,进而打造人才培养支持网络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积极筹建亚洲大学联盟,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教育和文化交流与深度合作,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网络是清华大学近年来的重要行动。2016年,清华大学发起倡议,联合亚洲十余所代表性高校共同成立亚洲大学联盟,推动亚洲大学抓住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为地区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亚洲智慧。通过联盟建设,加强国内高校与上述国家政府、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将为我国及沿线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联盟的成立将促进亚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创新与文化交流,共同培养根植于亚洲多元文化环境的青年领袖人才,整体提升亚洲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亚洲高等教育的崛起。
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建设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校的合作,发挥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突出应用导向,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多种模式推进交流与合作。
积极统筹内、外部各类资源支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导师、学生等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鼓励国际合作研究生教育项目基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照实际培养成本核算费用并依规报备实施。统筹扩大用于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专项资金和基金,设立并争取各类奖学金及经费支持,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生,要特别关注奖学金的支持力度和覆盖广度。
2. 重点建设“中国文化”和“国际实践”两个课堂
(1)进一步推进英文授课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对英文授课课程和授课教师的支持力度,鼓励院系开设面向中外学生的英文授课专业课程。2015~2016学年,清华大学共开设395门用英文讲授的研究生课程,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授课的学位项目开设课程近290门,约360名教师参与授课。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发15门慕课、11门试点混合式教学课程,包括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在内的全球选课人数约30万人次。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以“汉语”“中国文化与社会”等公共课程为突破,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专门课程。通过开设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开展深度社会实践,组织安排中国文化体验等培养环节,加强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认同,培养知华友华、秉承清华大学精神的国际学生。强化与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具有区域优势的兄弟院校的合作,建立区域研究大平台,切实推进学科交叉,增加和强化实践环节,促进中外学生互动互融。
(2)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实践项目。2016年暑期,建立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海外基地(将国际实践作为博士生的必修环节),派出首支社会实践队伍远赴非洲肯尼亚,参与当地近百年第一条新建铁路——蒙内铁路的建设工作。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取得良好的反响。在试点基础上,2017年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博士生海外社会实践项目30余项,挑选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社会实践(必修课),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3. 积极推进以培养三类人才为重点的特色项目建设
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以英文授课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为先导,支持相关院系打造“高端定位、清华特色、中国视角”的品牌项目。在项目设计时,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定制需求导向、符合学科定位的培养项目,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领军人才。围绕社会和行业需求,积极探索开发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生项目。
经过多年建设,截至2017年4月,清华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43项和英文授课的研究生学位项目20项。面向国际学生,学校将多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优势,将国际学生教育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了“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先进计算”“全球制造”“中国法”等一系列高水平英文授课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同时,重点推进培养如下三类人才的特色项目:
(1)高端研究型人才培养项目。学校设立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生项目,旨在培养潜心研究基础性课题、深入了解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学术型人才,是一个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博士生培养项目,招收有志于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国或多国研究作为学术事业的博士研究生。经过国内外的专业学习和田野工作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使博士生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完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
(2)领导型人才培养项目。设立国际公共管理、国际公共卫生、国际建设项目管理等英文授课的硕士学位项目,面向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管理、公共卫生健康、国际建设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诸多实际问题,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各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项目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全面了解中国发展现状、体验中国发展经验的机会,提升相关国家人才水平的同时,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3)工程实践人才培养项目。在教育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清华大学在核科学领域的优势,学校在能源、环境、水利等领域积极筹建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研究生培养项目。启动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在以中核、国电投、中广核为代表的中国核电企业支持与配合下,人才培养项目强化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旨在培养一批了解核电行业发展方向、具备优秀的工程素养和专业特长、认同我国核电技术与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推动文化交流和核电事业的发展。启动建设水利系英文授课的博士、硕士学位项目,以我校目前参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为依托,以良好的企业合作背景拓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培养高水平人才,满足对水利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拓展水利行业国际市场,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
四、案例分析:从战略高度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清华大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案例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创新培养模式,创办特色项目,创造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复合型多样人才。因此,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目标下,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复合型多样人才的特点,高校应重点推动理念更新和制度建设,并以此促进培养项目转型,进而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发展。
1.更新国际化培养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要求研究生培养必须实现理念更新。要围绕“服务需求、提升质量”这一目标,结合当前和今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和已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基础,从战略高度统筹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以理念更新驱动培养模式更新,全力培养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多样化、高层次人才。
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机遇,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由输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输入与输出并举的转型和升级。特别是要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更加自信地推动我国教育模式、教育成果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实力,与全世界共享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成果。
要以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为中轴,推动研究生培养实现“一国一制,一校一建”向“多国共制,多校共建”的培养模式转变。要扩大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对外开放,通过建设大学联盟、共建研发平台、暑期学校、MOOC等途径,推动共建研究生学位项目和兼修证书项目,努力实现在凸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各学校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明互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要以师资共享和学生互换为思路,调整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既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人,鼓励国内学生走出去,同时也要采取定招定制的模式,瞄准沿线国家生源,结合具体培养需求调整和开发相关课程及培养方案,为相关国家培养人才。
2. 推动相应的制度创新
为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和水平,应积极开展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已有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下,规范各类新建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的申请、立项论证、过程监管和评估续办流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项目定位和师资、教学、研究和经费等条件。项目应有明确的培养需求和定位,应结合培养目标,根据生源特点,整合院系优势资源制订独立完整的培养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精心设计和落实培养环节。
要推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系的互联互通,倡导和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机构之间的合作。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招生和培养制度,推动各个培养机构之间的制度融合,实现培养标准、程序和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机衔接,减少培养制度之间的摩擦。要通过扩大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在培养体系内的比重,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纳入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服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推动研究生管理制度的互联互通,探索实践育人、组织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新制度。建设国际学生管理制度并实施管理职能调整,推动实现国际化人才全过程趋同化培养,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促进国际学生的招生培养管理和国际学生的特需服务、文化融合两大职能的发展,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向中外学生趋同培养管理迈进。
3.促进国际化培养项目转型
在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特点,以合作共赢为原则,鼓励相关院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建设可用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国际化培养项目的转型、升级、发展。
梳理已有相关资源,调整现有的校际合作项目,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的不同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建设工作面临多学科协同的实际情况,优先建设联合学位项目,即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可获合作双方联合颁发的一个共同签署的学位证书,鼓励中外导师合作开展研究并合作指导研究生,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带动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培养。同时,打通国内、国际研究生培养项目,针对建设急需的重大战略任务,积极筹建新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整合资源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学位项目,成体系地建设优质国际化课程,面向中外学生招生培养。
五、工作建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
围绕“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清华大学抓住国际合作的战略机遇,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以国际化推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以国际化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以国际化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国际化支撑国家战略发展,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凝聚高水平师资,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先后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来清华大学留学的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一大批世界一流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经过前期实践,我们体会到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改革创新。
1.进一步拓宽高质量生源渠道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奖学金投入,创造条件支持相关院系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支持导师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鼓励招收和培养无汉语基础但英语水平高、具有良好研究潜质的国际学生。建议开放国际学生由本科直读博士生的试点,以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吸引国外一流大学优秀本科生源来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继续推动中外学生文化交流
加强高校职能部门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探索中外学生混合住宿,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推动建立人文交流平台,拓展交流渠道,推动有利于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互融的环境与氛围建设,优化中外研究生的学习体验。积极吸纳国际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交流融合。
3.建立并完善质量保障制度
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的过程监管和评估续办流程,持续关注师资、教学、研究和经费等条件的落实情况。将国际项目纳入学位点合格评估或专业学位专项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方向自主开展国际评估或认证,积极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建设项目的反馈,依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促进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正在逐步落实,也正在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中面临的高挑战度问题,是开展创新研究、产生重大原创成果的重要研究对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不同文明的深度交流,是孕育和产生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机会。建设成败在于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有赖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因此可以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检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和成效的试金石。未来应继续加强校内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加强与国内外院校合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