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学界公认马克思的名字第一出现在我国是在1899年。1899年2月,《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刊登了英国器德(今译基德,1858-1916,英国社会学家)著、李提摩太(1845-1919)和蔡尔康(1851-1921)译述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其中提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原著并没有说马克思是英国人,这是译述者的误断)。此后,提到马克思名字的著作(在20世纪初主要是译著)就慢慢多起来了。本文要说的,是辛亥革命前在我国先后出现的两本介绍近代西方名人的图书。一本是1907年在巴黎出版印行,之后运回国内发行的大型画册《近世界六十名人》;另一本是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6月在天津出版的《维新人物考》。前一本书中,印有马克思1875年拍摄于伦敦的照片,被认为是马克思像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后一本书,介绍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48位西方名人,被认为是在天津最早介绍马克思的图书,而编者华承沄(1848-1917)则被认为是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天津人。这两本书,目前已收入《马藏》第一部第9卷,不久即将出版。
起初编纂《马藏》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后出的《维新人物考》与《近世界六十名人》之间的关系。但在仔细比较研究后发现,该书是一本通俗的名人简介读物,在所介绍的48位名人中,有47位与《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相同;而且,这47个人的中文译名,除4个在用字上与《近世界六十名人》略有不同,即《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华盛顿、鼐尔孙(今译纳尔逊,1758-1805,在反拿破仑战争中阵亡的英国海军统帅)、惠灵顿(1769-1852,在滑铁卢战役中指挥联军打败了拿破仑的英国陆军元帅)、毕斯麦(今译俾斯麦,1815-1898,帮助威廉一世完成德国统一的“铁血宰相”),在《维新人物考》中,分别是“华盛噸”“纳尔逊”“惠林顿”“俾斯麦”外,其余则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莎士比亚、笛卡尔、牛顿、林奈、狄德罗、富兰克林、马克思的译名,在两本书中分别都是“叶斯壁”“戴楷尔”“牛端”“李鼐”“狄岱麓”“樊克林”“马格斯”——其实在这之前,“莎士比亚”、“马克思”这样的译名已经在我国出现了。
《近世界六十名人》是本八开画册,每页中的主体,是名人像(照片居多,少数是画像),对名人的介绍,主要包括中文译名、外文名(按照其出生国家使用的文字)、国籍、职业职务或身份、生卒年月、主要成就,文字极为简练。让我们更感兴趣或者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维新人物考》一书中对马克思的简介,竟与《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文字完全一致。《近世界六十名人》中对马克思的简介如下:
马格斯,德国社会学家及法学家也。生千八百十八年,卒前八百八十三年。法国千八百四十八年革命,马氏与闻其事。后之伦敦,从事著述。千八百六十四年,立‘万国工人会’。其最著之著作,则为‘产业’。今各国主张国家社会主义,以运动选举为作用,纯然立于一政党地位者,马氏即为其元祖。如英法德等议会,皆有社会党,皆宗马氏学者也。今案,文中的“万国工人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产业”,即《资本论》——在我们目前发现的马克思这本名著的各种译名中,只有这两本书用了“产业”。《维新人物考》一书中,与上段话不同的,只是在“今各国主张国家社会主义”一句中,少了个“国”字;“纯然立于一政党地位者”一句中,少了个“于”字,另外就是最后一句“皆宗马氏学者也”中,“皆”字成了“咸”,其实意思也都是一样的。我们由此推测,《维新人物考》很可能是在《近世界六十名人》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当然,这在当时并不奇怪。
《维新人物考》一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书中的“考”。这里的“考”字,并不完全是“考证”的意思,更多的,往往则是借题发挥,发出一些议论或感慨,其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维新人物考》中只有一人,是《近世界六十名人》中没有收的,这个人叫“亚典”,今译梯也尔,也就是当年指挥镇压巴黎公社的阿道夫·梯也尔(1797-1877)。1870年9月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崩溃后,梯也尔在1871年2月被国民议会任命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的首脑,上任后即与俾斯麦在凡尔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并下令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装,终于导致巴黎的无产阶级在3月18日发动了起义,起义成功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仅存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梯也尔当局所镇压。同年8月31日,国民议会授与梯也尔“共和国总统”职务,梯也尔身兼议员、政府首脑和总统三职,权力大增。大权在握后,为了尽早还清战争赔款,结束德军占领,梯也尔政府两次发行国债,以高额利率(5%)吸引购主,还以增加间接税和提高关税等措施争取收支平衡。结果,法国不仅很快筹足了50亿法朗的赔款,而且经外交努力将赔款兑换为黄金,终于使法德两国在1873年3月签订了撤军协定。该书没有提巴黎公社事,而是对梯也尔在议和之后“不三年”就将赔款“扫数清偿”表示出了极为赞羡的态度——在编者看来,梯也尔“为总统数年,心力交瘁”,而“所尤奇者,海防边防一时并举措,国家如磐石之安”,总之,梯也尔使国家“转危为安”,真可谓创造了“中兴伟绩”(1873年3月,法国国民议会确曾特意通过了肯定梯也尔“对祖国立有大功”的决议;法兰西学士院随之接纳梯也尔为院士)。编者还说,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将典亚善后事宜开具清折”呈给了政府,翁同龢阅后,“极口”称赞。关于梯也尔,现在一般只要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大陆读者,当然都知道他是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但我们今天在读这本百年前的小册子时,是不能苛求古人的。事实上,早于该书之前,王韬就在1873年出版的《普法战纪》中,赞美过梯也尔(他当时译作“爹亚”);而直到1932年,“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罗家伦在《国难期间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演说中,也是以梯也尔等人为例,激励当时的青年,要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振作起来的。
《维新人物考》一书的编者华承沄,出生于天津著名的华氏家族,字漱石,曾任浙江县丞,1894年后任广东候补道。在广东任职期间,得风气之先,关注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是当时较早感知中国社会需要改革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在书的序言中表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就要学外国”。该序还把中国和日本做了比较,认为“日本区区岛国而勃然兴”的主要原因,就是向西方“借才”;虽然中国也开始学习西方,但日本是“借才以造才”,而中国是“借才而依赖其才”。该书在简介了俾斯麦的生平后,还提到了洪文卿(1839-1893,即清末外交家洪钧)见到俾斯麦时,俾斯麦说的“华人来德则购器,日人来德则讲学。二十年后日本其盛中国之衰乎”一段话。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维新人物考》中所介所考的人物,主要就成了学界中的“实验名家”和政界中的“公忠体国”者,而《近世界六十名人》中所收的雨果、托尔斯泰等文人,还有法国的拿破仑、罗兰夫人,意大利的马志尼、加里波第,更不用说多位无政府主义者如法国的邵可侣、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苏裴雅(今译索菲亚·佩罗夫斯卡娅,1854-1881,俄国民意党人,1881年炸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主要组织者),以及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斯·米歇尔等人,都被删除了(该书仅保留了《近世界六十名人》中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即俄国的巴枯宁,在介绍中主要突出的是他对专制制度的反抗)。有意思的是,该书是以南沁甘(今译南丁格尔,1820-1910)殿后的。在编者看来,“南氏以天地之心为心,有参赞化育之功,无彼界此疆之限,宜乎颂遍华夷,名垂竹帛”——编者在序言中一再强调“仁义”二字,这样安排,应该说是特意的。
回头再简单说一说《近世界六十名人》。《维新人物考》中被删除的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实际上正是《近世界六十名人》的编者们当时刻意关注,甚至还可以说是想要直接效法的人物。1906年,近代中国第一批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1881-1973)、张静江(1877-1950)、吴稚晖(1865-1953)等人在巴黎达卢街发起成立了“世界社”,宣称以“传布正当人道,介绍真理之科学”为宗旨,当时还得到孙中山先生、蔡元培先生的支持。该社除了编辑出版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新世纪》周刊(至1910年停刊,共出版121期)外,还出版《世界》画报。《世界》画报以图为主,内容新潮,图文并茂,分“世界各殊之景物”“世界最近之现象”“世界真理之科学”“世界进化之略迹”“世纪记念之历史”五个栏目,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彩色画报。《近世界六十名人》可以说是《世界》画报的增刊,根据吴稚晖后来所说,由于《世界》画报是随时事变化出版的,当时才将“古今名人”别为一种,“所谓六十名人者,非谓世界名人尽于六十。盖以六十之数,制成一册,不多不寡,纸数适得其中。由第一六十,从而至于十百六十,将取古今中外名人遗像得者,尽罗无遗,蔚为大观。”因此,《近世界六十名人》只是计划中的第一集,“当时因欲适合环境之需要”,“皆取文化事功为我国所注重者”;至于“首之以贞德,殿之以居梅礼(即居里夫人)”,则是“欲为女界吐气也”;“而于提倡进化学说之人特多者,又为推动当时之社会也”。后来,“因民国肇建,旅居巴黎之同人,次第奔走于国内,《世界》仅刊两册,《世界六十名人》仅刊一集,遂至中辍。”——这些话,是吴稚晖在世界书局1937年重新复制出版《近世界六十名人》时说的,时过境迁,也就没有再解释当时书中为什么会收那么多无政府主义者的原因。
最后要说的是,《近世界六十名人》中那张马克思1875年拍摄于伦敦的照片,红军时代曾被印在中央根据地发行的纸币上;在此之前,还用在了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上,该书由陈望道(1890-1977)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今年是这本书出版100周年。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