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和智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原因的角度进行了深刻总结,强调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历史作用。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高度自觉把握稳中求进的原则要求,对于坚决贯彻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科学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坚持分析经济发展形势的问题导向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对于“问题”,毛泽东同志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深刻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对于一个引领方向、把握大局的执政党来说,能否及时发现并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那些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是体现其理论思维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标志。百年党史表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问题导向,将问题当作靶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为了解决经济领域现实问题、打开经济工作局面提出来的。

2013年11月,根据当时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和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重大改革举措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空前上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增多、压力增大。从国际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国内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发展质量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党中央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出台了有效解决措施。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等问题,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要要求。这一重要要求,深刻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

掌握“稳”与“进”的辩证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始终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由于每年面临的具体形势和任务有所不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要求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变化。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一重要论述具有统领性、前瞻性。就当前而言,“稳”的重点就是稳宏观经济、稳民生保障、稳经济增长、稳社会大局,而“进”的关键就是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推动两者良性互动。对此,可以从以下角度认识和把握。一是从前提和目的的辩证关系角度看。一方面,“稳”是基础和前提,不稳难有进。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进”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就可能是盲目冒进,难免会摔跟头。另一方面,“进”是方向和目的,有进才有稳。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进”,长期的“稳”就无法实现。离开了“进”而片面求“稳”,就会因为不思进取而失去稳定。二是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表明,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待经济工作,我们应自觉运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则,既要注重经济社会运行的前进性,也要注重经济社会运行的稳定性,力求稳中求进。

“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个中道理就如同骑自行车时的平稳与行进原理。只有保持相对平稳,自行车才能顺利行进;而实现顺利行进,反过来又有助于保持动态平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总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当前,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突出稳定的当先地位,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在实现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握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这说明,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人在现实条件面前并非无可作为,而是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及时转化不利条件。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把握时机。事物具有质、量、度三个方面的规定性,而“度”作为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体现了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在实际工作的方法论上,把握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坚持事物本质的前提下实现发展,并在丰富发展中使事物的本质得到更好坚持。时机把握是否得当、适度原则运用如何,会体现出不同的效果,而检验效果的根本标准无疑就是实践。

从哲学层面讲,稳中求进是质量互变过程中的量变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在量变范围以内的现实表现,也是度的范围以内的发展变化。就现实而言,稳中求进要尽量避免政策调整上的大开大合、经济发展上的大起大落,要着力追求平稳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成效。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这就从战略战术的角度讲明了如何做到稳中求进。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这就从时、度、效的哲学高度阐明了把握稳中求进的重要方法。

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保证大局稳定,才能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取得好的实践效果。这里的“因势”“应势”“顺势”,体现的是对客观规律性的尊重;“而谋”“而动”“而为”,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简言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保持谨慎从事、谋定后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积极进取的方针,不是消极怠慢的方法,它要摒弃和避免盲目冒进和不思进取两种错误倾向,要求和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和工作耐心,“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实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保持整体谋划和重点把握的有机统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要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谋划,又要做好重点把握。

系统观点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注重整体谋划,必须坚持系统观点,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应避免孤立的“单打一”,而要打协同的“组合拳”,增强各项政策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整体谋划,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坚决执行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做好重点把握,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经济工作千头万绪,抓民生始终是一个重点。保民生就是保稳定,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因此,做好民生工作,是稳人心、稳大局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同时,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而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保障初级产品供给、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无疑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孙来斌,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王琎、冀文亚、底亚星

制作:冀文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