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与中国名城制度40周年系列对话1:“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顺利召开
活动合照
2022年6月11日(即2022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下文简称WHITRAP上海中心)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设立40周年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70周年及“同济规划百年”系列学术活动。
该活动将从6月至11月每月举办一期“世界遗产对话”,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邀请来自亚太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领域研究者、实践者,以圆桌讨论的形式进行知识与经验分享与交流,以更好地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推广亚太地区经验。2022年11月15至16日将举办“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国际会议,以及主题为“世界遗产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展览。
2022年6月11日在开幕式后,进行第一期“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的对话活动,包括主题介绍、主旨演讲,以及圆桌讨论三个部分
一 · 开幕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李翔宁教授
WHITRAP秘书长兼上海中心主任 周俭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 尤缇·奥撒格哈尔女士
二 · 活动主题介绍
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管 玛丽诺艾拉·图尔努女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邵甬教授
三 ·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2:《世界遗产50周年:世界遗产名录的质量、数量和可持续性》,演讲人加布里埃尔·卡瓦列罗先生
四 · 圆桌讨论
基于对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特征的了解,在“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这个话题中,亚太地区有哪些特别的困难和挑战?相应的,又有哪些好的路径需要强调? 当下重温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其中哪些对未来50年来说是非常重要,必须要保留的,而哪些则可做一些调整?
圆桌讨论
第一,《世界遗产公约》的普世价值需要强化。比如应更加强调世界遗产的精神意义,遗产进入生活,强调以人为本,采用新的数字化、虚拟手段等不应消减“世界遗产”的精神意义; 第二,《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国际合作精神需要传承。《世界遗产公约》是基于国际合作的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成果,这一初衷是未来50年我们需要传承并坚持的,我们需要共同面对来自社会、经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 第三,遗产类型多样化与保护方法创新性,目前的遗产类型越来越多样,内涵越来越丰富,与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有关联,因此保护的方法也需要更多创新性拓展。我们更加需要把人作为核心,需要认识到我们和遗产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编辑:张心怡
原文转载自:亚太遗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