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名人】窦来庚将军传

2016-05-11 郎咸勇 临朐

窦来庚将军者,字峰山,山东省临朐县人也,1900年出生于窦家洼一武术之家。

窦家洼,位于朐山之阴,弥河东滨;巍巍朐山,松涛隐隐,汤汤弥河,碧波粼粼,青山绿水滋润了一方土地,使得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窦来庚少年时期,正值丧乱,时莽莽神州,沦于夷狄,社会动荡,风雨飘摇,为求自保,民间盛行习武之风,于是,窦来庚受环境熏陶,自幼习武练功,经日积月累,颇具神功,其拳势威猛,掌风凌厉,刚柔相济,如影随形。

1919年入济南镇守使、武术家马良创办的山东省武术传习所,研修国术,得其亲传,成为该所之高材生。

后又投身武林名宿、武当太乙门大师高凤岭门下,修习太乙拳,为太乙门派嫡传弟子,后成为掌门人。太乙拳,是中国武林拳术之一,其称谓、拳理均秉承了《老子》之“道”为拳理基础,而“太乙”则在“道法自然”、“万法归一”、“无为而大为”等老子哲理影响下,以拳法体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体现“天人合一”之用,体现以人为本之理念,达到性命双修,自卫之效。

不久,窦来庚考入中央国术馆,其间,在全国武术考试中夺得最特优第一名;1923年,赴上海参加了全国武术运动会,获大会最优等奖。

1928年,赴南京中央体育场,参加第一届国术国考,他将幼年所学拳术,结合祖传拳法,创新拳术,出奇制胜,考获最优等(优等之第一名),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冯玉祥将军为其颁奖,奖励龙泉宝剑一把和锦旗一面,上有冯玉祥将军之亲书“我武惟扬”四个大字,一时间,民国报刊争相报道。

1931年,他到济南“山东民众体育场”任场长;1932 年,由南京中央主席林森、中央国术馆长张之江和冯玉祥将军之荐,窦来庚到山东省国术馆任副馆长;1935年,他组织了“志诚国术研究社”,主张“为国习武,报效祖国”,并编写各种拳论300余篇,培训“师范班”,组织全省国术考试,促进了各门派的交流与发展;济南一中校长孙东生先生,非常重视“国术”课,特聘窦来庚来校执教,于是窦来庚教授学生压腿,弹腿,还表演刀、枪、剑、棍、拳和大刀术,以唤起同学们之习武热情,以期达到其“国术救国”、“强种”、“强国”之梦想;与此同时,他还兼任了齐鲁大学的武术教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窦来庚任国民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武士大队上校大队长,济南失守后,警卫武士大队被改编为国民军义勇队,窦来庚任队长,他率120人来到临朐,招兵买械,筹集装备,当时人们仰慕其爱国豪情,纷纷加入义勇队,队伍很快扩展到300多人,成为临朐县第一支抗日队伍。

1938年1月23日日军侵占临朐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4月12日,窦来庚率领义勇队向临朐城、北关阁展开了猛烈进攻,激战两个多小时,把日寇打得溃不成军,弃城而逃,败退益都,这是临朐抗日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5月24日清晨,七八百名日军、3000多名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再次进犯临朐城,报复义勇队。

义勇队据守粟山、朐山两个制高点,阻击日军,打死打伤日伪军30多人后,退守县城,日军在飞机配合下,用大炮、机枪轰开南门,义勇队沿街抵抗,浴血奋战,最后腹背受敌,伤亡众多,被迫撤出县城,渡弥河,入山区,进行休整,日军再次占领临朐县城。

这次临朐城争夺战,击毙日军指挥官1人,打死日伪军70多人,是临朐抗日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大战绩。

193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将国民军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省保安十七旅”,窦来庚被任命为旅长,他积极响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纲领,高喊“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只要打鬼子,军队是一家”、“抗日不分东西南北”等口号,同共产党人保持密切联系,他率领十七旅,袭击日伪据点,劫击敌军粮队,炸毁胶济铁路段,与日军作战20多次,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由于部队装备简陋,条件异常艰苦,十七旅成立了国术队,原山东国术馆学员成了中坚力量,他们教官兵练习刀术,用大刀与日寇作战,“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曲豪迈激昂,痛快淋漓,十七旅的大刀片远近闻名,鬼子闻而丧胆,“大刀片”成了十七旅的重要标志。

1942年7月18日,日寇调集日伪军3000多人包抄十七旅。得知消息后,窦来庚立即在北福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面对会上多数人主张避敌主力,暂时转移,以保全实力,窦来庚主张坚决抵抗,命令部队坚守阵地,与日军决一死战,他豪情激昂地说:“我们成天喊着打鬼子,保卫国家,鬼子今日送上门来,我们撤走,那不成了千古罪人。我们要与日寇决一拼到底,与阵地共存亡!”

次日凌晨,日伪军向窦部阵地发动了进攻,十七旅将士们奋起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惨烈,终因敌众我寡,力量对比悬殊,战斗节节失利,先退至福山、八埠顶,后退到邬家官庄,直至弹尽粮绝,战士们挥舞大刀,用血肉之躯与敌拼搏。

激战到下午4时,十七旅已不足百人,窦来庚亦身负重伤,但他誓死不降,厉言正色,大声疾呼:“我们是堂堂中国人,决不做日本人的俘虏,中国人是砍不尽杀不绝的!”

这种黄钟大吕般的人格风度,这种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英雄节操,让后人无不为之动容,热泪双流。

最后防线被日寇突破,十七旅将士全军覆没,窦来庚举枪自戕,壮烈殉节,为国捐躯,年仅42岁。

这场恶战从凌晨一直战斗到黄昏,十七旅2000多名爱国志士的热血染红了临朐大地。

呜呼,江河常在,星月永存,窦来庚将军及十七旅将士壮烈殉国的这一瞬间,将永远镌刻并定格在中华历史的记忆深处,直至地老天荒。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政府感其忠烈,追授他为“少将军衔”。

为缅怀窦来庚将军抗击日寇和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并纠正“文革”期间其家属遭受的不堪待遇,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2月23日追认窦来庚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将军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同时将窦来庚将军墓迁往临朐烈士陵园。

家乡人民永远怀念窦来庚将军,他永远是“武林英烈”,永远是“临朐之魂”。

窦来庚将军不仅是一位功底深湛的武术家,更是一位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他是临朐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抗日英烈,他指挥的临朐城争夺战是临朐抗日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大战绩。

而有人则摆出军事家的嘴脸算计道,将军者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认为临朐战役实属“指挥不当,决策失误,以致全军覆没”,而窃以为其人其言,实属大谬,其人其言之于将军也,直如秽土与金石之论坚,狗尾巴草与葵藿之对话,斥鴳鸟讥笑大鹏的远飞之志。

将军之举,实欲以身殉国,激励国人,杀尽贼寇,由此可见,在将军身上永远张扬着为国赴难、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其一身傲骨和重国家、轻生死的气节,昂然耸立起了永世景仰的人格丰碑。

呜呼,金戈之声隐隐若闻,而刀枪剑戟已锈迹斑斑,那殷殷鲜血染红了西天的一抹残阳,浓重而粘稠,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浓重不褪,润遍青山,它浸透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深深梦帘。

哦,大风起兮,狼烟飞舞,金戈铿锵,魂魄称雄,窦来庚将军的豪壮之言,长啸九天,叱咤着百年风云,将永远响彻在临朐人民的遥望中——

愿英魂不远,永远守护祖宗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