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那山 那水 那石屋

2016-05-31 马玉顺 临朐

北黄谷的美不是大红大紫的艳丽,不是惊心动魄的绚烂,而是小家碧玉般的精致和灵秀。这个明初立村、拥有大片杏林和石头建筑的古村落,犹如一位外表俊美内敛低调的村姑,五百多年来一直蒙盖着神秘的面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她才逐渐展露出内秀的姿容,她那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美,像山间小溪潺潺流淌进人的心灵,经得起细细打量和反复品味。

北黄谷躲在大山深深的皱褶里,背靠马鞍山,面对青崖顶,两山海拔都在800米以上,虽有怪石嶙峋,突兀山巅,但给人的感觉并不霸气,也不张扬。石灰岩结构的山体,山顶为青石,山腰多为淋溶褐土和黑砂页岩,土质肥沃,注定了满山草木丰茂,植被多样。山脚下坪柳、黄栌、楸树等落叶乔木一簇簇繁茂挺拔,山腰刺槐密密匝匝,山顶松柏挺立,山间梯田则栽植山楂、柿子、核桃、板栗、蜜桃、甜杏等果树,森林覆盖率高98.2%,不愧为“天然氧吧”。在这里,春天花香弥漫,夏天绿意盎然,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松柏傲雪,一年四季,风景各异,美不胜收。

出村往西步步登高,是三条绵延5里以上的深邃山谷,山林茂密,野草丛生,生态优良,画眉、喜鹊、蜂鸟、燕子等鸟类各自唱着动听的歌谣,在林间嬉戏,野鸡、野兔等小动物欢蹦乱跳,尽情展现个性,舒展自我,漫步其中,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三条幽谷中西南走向的“老鸪峪”上有层层梯田。当年,为改变人多地少、粮食缺乏的状况,勤劳智慧的北黄谷人依托山势,开采山石砌墙垒堰,筑起一道道梯田,增加了不少耕地面积。尤为奇特的是这些人造梯田,排水系统很科学,在高达2米的堰墙中间砌有高1.5米宽1.2米的水渠暗道,上盖石板,石板之上覆土种田,之下的暗渠排泄山洪,确保有效规避水土流失。今天,这片梯田已经成为“山东省最美梯田”,是北黄谷村的一大人文景观。

俗话说,山无水则不媚。环抱北黄谷的大山和幽谷丛林密布,空气清新,数股醴泉的陪伴功不可没。顺着穿村而过的黄花溪上行,村西不远处的山涧中,一股泉水从石堰底部汩汩涌出,宛如游龙戏珠,清澈透明,是黄花溪的源头之一。继续西行约3里,半山腰中一弯清泉从石缝中迸出,是为“夹沟泉”。此泉甘甜清醇,大旱不涸,大寒不冻,千百年来养育着善良淳朴的北黄谷人,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沿黄花溪下行,稍加留意,会发现许多的小鱼小虾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漫游。临到秋季,则有数目众多的螃蟹悠然横行,夜幕降临,若沿着小河,用手电筒来照出洞觅食的螃蟹,会收获颇丰。曲曲弯弯流淌的溪水,在距村几里处汇聚成两泓碧水,这就是姊妹湾。数年前,人们在南、北黄谷之间修建了两座相距不足十米、上下游落差也只有十数米的小型水库,它们既像两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绿草丛中,又似相依相偎亲密无间的娇媚姐妹守望着青山叠翠。立足姊妹湾的塘坝上,下面是涟漪微动的水墨画卷,上面是链接数条涓涓细流的油彩画卷,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从姊妹湾右拐向北黄谷进发,沿途都是羊肠子似的曲折道路,当地人有“登泰山要十八盘,进黄谷村十八弯”之说,诚然不虚。转过几道弯,北黄谷东山的大片杏林映入眼帘。这个有着3800棵古杏树的“杏花村”,近几年已经闻名遐迩。每年春季杏花盛开季节,一片花的海洋,嘤嘤嗡嗡的蜜蜂飞舞其间,总会引得万人前来赏花。登上东山,远望北黄谷,西高东低的地势呈簸箕状,民居高低错落排列在马鞍山南坡狭长的地带上,整个村子的形状就像一片秫秸(高粱)叶。走到水泥路的尽头,就进入了北黄谷腹地,那一大片青石房蔚为壮观。这些古建筑,以四合院为主,每户独立,依据山势,层层叠叠,共有10层。细观这些院落,都是坐北朝南,北屋为正房,院落大小因地势而异,房屋都以巨石为墙基,用石板筑墙,多为平房,有明暗间之分。大多数是石头砌墙到顶,屋面存草,如今都用红瓦覆盖。屋檐多用薄薄的青石板,也有一部分石屋是用石板砌至平口,再用泥墙垒山。正房屋脊较陡,便于顺水和减重。房屋前面门窗过梁,都用长条石。后墙开窗的不多,多为实墙。这些砌墙的石块,厚薄、大小不一,但垒砌极为平整,有的石块之间用石灰浆嵌缝,是大户人家的居室;多数石块之间没有沙灰嵌缝,属于典型的石板干插,是贫困家庭的房屋。石屋院落多为“一进”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后者都是家境富足或出身尊贵者所有。门楼或是纯石板垒成,或青砖青瓦砌成,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多者七八级,最多数十级,建筑气势宏伟。

北黄谷石屋非常注重细节的打磨和居住的舒适。正房后面都有排水沟,门口石板下也有小小的涵洞,作为排水之用。门窗过梁的石条,都雕凿细致,甚至有多样的花纹,就像精美的艺术品。在一处石屋的门槛边,还发现有久远的建筑附属设施——猫道。旧时人们养猫防鼠,为方便猫进出,特在门槛边开一弯曲的空洞,如此“猫性化”的设计,现在早已消失了。因北黄谷村属于高海拔峡谷地带,冬季寒冷,过去房内大都支有石头炕,它最大的好处是冬暧夏凉,并且防火性能好。几百年来,村子从没有失火的记载。

梁思成先生在其力作《中国建筑史》中谈到民居时断言:“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屋而已。”北黄谷现存的108所石头屋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集中成片,美观坚固,今天依然是村人居住的首选。石头院落之间的巷道,也是青石板铺就,有的巷道宽不过三尺,虽曲里拐弯,但家家相连,户户可通,宛若迷宫。若梁先生健在,闻听北黄谷的古建筑,他一定会屈身前来考察,一定会被这静静伫立五六百年毫不变样的石屋惊叹不已,一定会重新修订他对中国传统民居的上述论断。

今天,漫步在北黄谷村,脚踩几百年前铺就的黑黢黢的石头路,走进层层叠叠石板垒成的古老石屋,恍若穿越时光隧道,回归到慢生活的田园牧歌时代,心灵在刹那间得到了净化。毫无疑问,这个远离喧嚣清净安然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省级传统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北黄谷发展的悠久历史,见证着北黄谷人坚强不屈的石头筋骨和拼搏精神,更成为安放现代人浮躁心灵的最佳去处,它独特的优美风韵和宁静气氛,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给疲惫的身心来一场透彻的沐浴,让烦躁的心灵得到慰藉和解脱,进而找寻到一种简单的生活和久违的快乐,以更加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火热的生活。

(本文由李守祥老师提供资料,特致谢忱。)

作者简介

马玉顺,临朐一中正高级教师,临朐县教育写作协会会长,临朐县作家协会理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