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又是一年高考时

2016-06-08 张宁 临朐

高考,一年一度。

每年的高考,都让我这个寒门出身的农家孩子心情起伏难平的,因为我也是20年前通过这场考试脱离了生我养我的农村,可是我的心一直在养育过我的那片土地上,未曾一日离开。

那时的农村经济确实不行,城乡之间差别太大,看见从城里来农村的人感到他们格外的高大和羡慕,那个时候,最起码他们穿的衣服是那样的得体,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来说,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奢望,所以从小就有个当城里人的梦想。

那年,是7月流火,天气烤的大地仿佛要爆裂一般,我顶着炎炎烈日参加了那次考试———那次决定我命运的考试!我没有人陪同,因为父母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他们真的也抽不出功夫陪我考试,我也真的不想让父母陪着我,因为我怕自己发挥不好名落孙山后,对不起父母为了挣钱而陪我消耗的精力和时间,当时的城里,我对它极尽的陌生,来城里考试都觉得自己的土气和多余。

有些事情可能真的命中注定,那场考试,因为化学那科失分太多,我真的名落孙山了。家庭的原因,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在看到父母看到他儿子不争气的事实,在看到母亲偷偷为我落泪后那双黯淡的眼睛,我心欲碎,为了这个家,为了尽到做长子撑起这家的责任,我决定学业到此为止,于是偷偷的瞒着家人,去跟着同族的一个叔叔干起了建筑,那时的我身体单薄,石头根本搬不动,砖块也扔不到上面的架子上,可是那时我心里有一种坚忍和责任,我别无选择!因为在那个年代考学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当这条路断了的时候,只有埋头苦干那些体力活,为家为父母挣得一点银两,(我记得那时每天的工钱是4元钱)维持日常的生活,当每天满手血泡的我回到家,极尽的给母亲一个灿烂微笑的时候,母亲的眼泪是最时常的礼物,所以,在我的记忆深处,在母亲远离了我之后,晶莹泪花的母亲是我最深的记忆。

教过我的老师多次来我家做我的工作,让我重新回学校复读,就此搁浅学业,凭我的基础实在太可惜了,母亲也三番五次的做我的工作,母亲的那句安慰我的话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而且时常想起:学习,过了年龄就不能上了,挣钱什么时候挣都行。在母亲的安慰里,在各位恩师的期盼中,我重新打装包裹回到了课堂。第二年,还是我孤身一人,没有任何人的陪伴,走上了那决定我命运的考试,很清楚的记得,那年的7月的三天考试里,都是暴雨滂沱,中午休息就在我现在住的那地方,实验一小北面的沿街的屋檐下躲避风雨,浑身都被大雨浸透,那年,我如愿以偿!当了教师后,每次看到那些莘莘学子参加高考的时候,看到场外的父母为了孩子的这场考试的费尽心机的照顾,我总是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和说不出的滋味,那感动,有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敬畏,有对当今这些学生的羡慕之情,那说不出的滋味里,有对自己在那个时代踏上这独木桥的欣喜,也有对踏上这座桥之后的无奈,还有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深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深深的感触着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悲凉,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还是空头的口号,减负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句空话,依然改变不了一张白纸定终身的高考弊端。

唯一人性的是这几年把高考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月,避开了酷暑难挨的7月,算是对高考的一点小小的改革,但高考的本质和深远的内涵依然初衷没有改变。好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脚步一日千里,高考,也不是唯一的出路了,只要有知识有特长,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很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标准也多元化,特别是看到我当时那些落榜的同学们,如今都事业有成,在各自的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社会为我们这个可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我是万分欣慰的,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 的途径只有依靠自己去开拓,千万人挤独木桥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缓和,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中午,看见一中考点附近人头攒动的考生,正在排好队整齐的入场,门口外面乌压压的父母陪考大军,心中激动不已,毕竟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在今天要得到全面的检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也可以深情的理解,看,那些父母们,有的在孩子进校门之后,栅栏内外反复的叮咛,有的拎着大包小包,反复的找孩子考场用的必需品,有的翘起脚尖微笑着送孩子进入考点,有的蹲在树下等的焦躁不安,每个父母的脸上写满了不同的表情,叮嘱、激动、忐忑之心溢于言表,看到这些,心头涌动的是感怀、是感激,还有对天下父母的敬重和钦佩,他们才是为孩子源源不竭奉献的源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想到此处,心灵的悸动便不能自已。

又是一年高考时,我也衷心的祝愿这些莘莘学子,在考场上尽力发挥,接受祖国的挑选和检阅,不问前程,只要尽心就好,就算是对十几年的学习生活的一种交代,对父母一个交代、对祖国一个交代,愿金榜题名,愿未来的生活如诗如画!

张宁,又名顺星,职业,教师,文学爱好者,曾在县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随笔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也多次在省级刊物及国家级刊物《中国教育报》上发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