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爷爷的菜园子

2016-07-07 朱林明 临朐

☞【临朐】临朐,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城!

☞【临朐】赏景何须远行,朐城处处美景!

☞【临朐】让(临朐)老教师体面退休

☞等你爱我|临朐最美薰衣草花海已盛开,备好美景等君来?

爷爷种了一辈子的地。

童年随着大人在地里做轻活;青壮年独自撑起一片天,养活着一家六口人;年老却又不服老,不忘种地的习惯。只是他将这地选在了离家近的地方,换庄稼成菜蔬。

说来也难,年逾花甲,有疾缠身,爷爷一担子粪一挑子尿地喂养着菜园子,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儿。“您老把这菜园子供着呢?”村里人赞许地问爷爷。爷爷只留给他们一个颤巍巍的背影,但从他一步一摇一响的担子和一步一动一跳的胡子来看,爷爷是笑着享受着做这些活计和回应村里人的。说来也怪,那块地好像懂得爷爷的心思,不久就变得又柔软又黝黑,踩上去竟然很舒服。

说来也易,离家不远,面积不大,爷爷毕竟还有农人操持的底子。那些肥料从羊、牛、猪、鸡的身上掉下来,钻到担子两边的竹筐里,爷爷因此就高了兴。你想啊,每天一大早,爷爷就背着手走到羊圈,那羊儿就拼命地讨好爷爷,于是他就敞开了羊圈的门;又背着手走到牛圈,那头老牛倒是深沉,爷爷拍拍老牛的背,给它草料,老牛就舔着舌头呜呜地说“香……”;爷爷再走到猪圈,不必担心,再大的动静也惊不醒那两头猪,爷爷捋着胡子笑着说:“好的很,这身膘哪,嘿嘿。”最后,爷爷走到鸡窝面前,鸡窝门口大敞着,爷爷往院子里一踅摸,看见大公鸡正领着鸡群啄食呢,“唉,这老婆子……”奶奶在屋里一听,忽然就想起自己昨晚忘了关鸡窝,那也不能输给这老头子啊。“嗯……”,奶奶在屋里长哼一声,爷爷心想:这老太婆……捋着胡子笑着走了。

庄户人家,别种些稀奇古怪的,长不好不说也不实惠,爷爷一直深信这一点。小葱、芸豆、长豆角、茄子、黄瓜、白菜、萝卜、西红柿、辣椒、茭瓜、蒜头:爷爷菜园子的时令菜蔬无非就这几样。还有些,能越过北中国寒冷的冬天,在来年春天冒芽:韭菜、茴香、香椿。别看菜的种类不多,爷爷很是满足呢,只上过“农民识字班”的他竟能说出不少道道。“时令菜最养身子”,爷爷说:“别看电视上那些人大冬天吃西瓜,不好,时令菜最接地气儿,接地气儿就养人。”还有,“初春第一茬韭菜别着急吃,毒性大,一般人的胃降不住”、“芸豆和长豆角都沾着‘豆’字,脾气不一样,芸豆炒不熟不能吃,长豆角生吃都行”。关于这样的小常识,爷爷能一口气说十几条。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净跟着去菜园子,他看着什么菜就说关于什么菜的道道。那时的我,嘴上不说,心里总是嘀咕:“爷爷,您说的对吗?”有一次,爷爷指着辣椒问:“你知道辣椒怎么吃最解馋吗?”我实在想不出,就说:“我不馋,不知道。”爷爷笑得不行,说:“要想解馋,辣椒炒盐。”时至今天,我仍旧没有勇气亲自做并吃一回“辣椒炒盐”,不晓得那不放油不加料的解馋“菜品”究竟什么奥秘。

爷爷开始侍弄菜园子时虽已经60岁,却也能挑着菜蔬翻过两座山,跋涉10里路去邻村集市上换回盐、肉、茶叶等生活用品,当然,还有给奶奶和我的礼物。总有菜贩子到爷爷的菜地里想一口气拉走菜蔬。爷爷不愿意。菜贩子留下句“这老头真怪”悻悻而去。

其实,哪里是爷爷怪!爷爷不大的菜园子,要供着全村十几户相亲的菜蔬。谁家来客人少菜了,就跟爷爷说一声,就直接到菜地去摘。回头再给钱,给多给少爷爷也不会在乎。乡亲们总是很淳朴的,不但不少爷爷一分钱,还经常给爷爷带东西。每年夏天,乡亲们总是聚到爷爷家买蒜头,爷爷种的蒜头,个大够辣自然熟。我家是受到爷爷优待的,他总是将几辫子蒜头送到我家。给钱他不要,给东西也不要。就一句,“自家人,要啥钱”。

一晃,十年消逝。爷爷花甲变古稀,身体虽然硬朗,但奶奶再也不愿意让他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地去卖菜,甚至一直唠叨爷爷要少种点菜,毕竟身子要紧。爷爷还是尽心尽力地侍弄菜园子,晚上浇遍水,早上去拿虫、拔草。乡亲们还是享受着爷爷种出的菜蔬,他们好像认为,这个老头的菜是永远吃不完的。近几年,乡亲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从集市上也买来了许多爷爷都不曾见过的菜蔬,他们都笑着给爷爷送来一些。爷爷吃着那菜,笑着咂摸许久,我不知道他品出了什么滋味……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老人,总是要有点寄托的。年轻人,总是要有个榜样的。城里人,总要有个参照系的。

许久吧,现在想来,那菜园子和乡亲们脸上的微笑成了爷爷的精神寄托。爷爷是我的榜样,他就那么平凡地、平常地、平静地活着,不讲大道理,却活出了大道理。

而爷爷种出的一辫子一辫子蒜头,渐渐拧成了一股牢不可破的纤绳,这纤绳飘飘悠悠却牢不可破,渐渐竟能奏出专属于乡村的乐章。

那乐章,让城市汗颜,让乡村欢颜,让爷爷开颜。

朱林明,198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为山东省临朐中学高中二级教师,主持市级课题一项,爱好写作,为《中学时代》杂志特邀编辑,作品见于《青年文摘》《人民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沧桑》《中学时代》《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烟台晨报》《作家报》《电脑报》《鲁东大学报》《潍坊教育》《临朐教育》等,共计100余篇。曾获全国“铜锣湾杯”孝文化征文大赛三等奖(1000元奖金)等各级奖项6项。个人事迹被《烟台晚报》等6家媒体整版报道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