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浅谈诗歌创新

2016-10-05 冯恩昌 临朐

☞【临朐】东镇沂山赋

☞【临朐】情迷凤凰谷

☞【临朐】相遇丹阳湖

☞【临朐】临朐七中,回忆永恒

我从20岁开始写诗,写了快一辈子了,发表了上万首之多,也有几首较好的,但总的来看,大量的诗没有写好。常常老调重弹,徘徊不前,在意镜、韵律、形式等方面,冲不破老框子。诗歌的创新,成了老大难问题,甚至有些诗,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后退了。这并不是不努力,主要是缺乏干预新生活,诞生不了新灵感,写不出时代精神来的问题。下面就这个课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诗歌创新的核心是新意,就是新鲜的意境。这新鲜的意境,来自新鲜的灵感,灵感来自新鲜的生活。激情的闪光,就是灵感,灵感一闪而灭,最好迅速记录下来。写诗时间长了,思想懒惰,思维上容易走老路,因而诗人没有新的生活,关在屋子里写诗,也能写出来,也能保持原来的水平,但是没有新鲜感,就是没有“创新”的东西。这种表现,是阻挡诗歌创新的因素之一;写诗写到一定程度,容易自感良好,自我满足,有的认为能在下级报刊上发表出来,就达到了高水平,就已经成为名人,没有向上攀登的想法,失去了继续探索的动力,有的对名人缺乏拜师学艺的精神。这样一来写的诗很难有新意,对好诗的标准定的太低了。作者的心里永远没有“满足”,永远存在不满足,才是向上的态势,就是名家,也是认真对待写作,满足了照样写不好。这是阻挡诗歌创新的第二个因素。有的不善于干预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新生活。时代天天发展,生活天天变化,我们不紧跟新时代,热爱新生活,去感受新生活,写出来的诗必然是旧东西,老人更是这样,现在年轻人只用一手机走遍全世界,了解随时发生的新鲜事,而我们有手机不会用,有电脑也不会用,多年来年轻人,已在电脑上打字、发稿、看新闻,解决一切问题。我们仍在爬格子,装信封发信,网上的东西不会看,那就更不能接触网上的文学天地了。这是阻挡诗歌创新的因素之三。一个诗人,终止了探索精神,不主动接受新鲜事物,也就无法使自己的诗歌创新。就像我自己,已是80岁的老人了,老墩头不发新芽,怎能保持青春活力。我写的诗不出新,这就是根本原因。

我虽然没写出多少好诗来,体会是有的。我觉得诗的新意,含在意境里,它的韵律、词句、长短、如何排列,都是表现形式。诗的形式,也必须要,它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真正的好东西是诗意之新。写短诗,有人说,整个过程是为了写好最后一句,这就是“诗眼”,实际上前三句不是诗,最后一句是好诗,这一首诗也就成了好诗。这一句好诗往往是新生活的一闪念,诞生出来的灵感。写诗就是开辟新天地,写别人没有写过的新意,或者别人写过的事,再写出来更有新意。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首诗写道:

皱纹

岁月画出的一张地图

越老越清楚

送给你

孩子

你才不会迷路

皱纹很多人写过,但这一首写得有新意,就受到了好评。把地图给孩子,因地图上有人生路线,孩子看着地图走路就不会迷路,这就是诗的新意。

我退休后20年来,一直不断地写作,诗也写得不少,但基本上没写出好诗来。实际上,也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发表。原因是缺乏新生活,在创作观念上是陈旧的,严重的是自己陷入了盲目性,觉得写的还可以,还不住地发表一些,对自己要求标准太低,所感受的都是旧生活,怎么写也不会出新了。从去年下半年,我对自己加了点压力,计划出一本《冯惟敏传承诗选》,大约要写田园诗400首以上,那就必须感受新生活,认识新生活,在创新上下功夫。于是,经常让儿子开车拉着去县南部山区体验山里生活,大半年的时间,把全县的著名景点看完了,有的去过好几趟,看一个地方,回来就写一篇游记,同时生活有了积累,产生灵感写成诗,现在400余首已完成,正在编辑出版。有了新生活,写诗多了,自然有几首好的。如在《沂山诗吟》组诗中,有一首《歪头崮》写道:

贪看天下美景

把头扭歪了

自己也是一景

让别人来看

了一座奇峰

还有《春天的情曲》四首,其中《柳条遐想》写道:

一根柳条

横在天空

是穿越云缝的小河

我仰望着走近它时

听见了春雨润物声

柳条,我写过若干遍了,在报刊上发表过多次,但自己觉得这首有点新意。新就新在把它比作云缝里的小河,怎么来的呢,是我多次逛公园,细细观察柳条发芽,柳条变青,上边沾着露珠,风吹露珠滚动,滴下雨点来,产生灵感写成。我深深感到,写出一首有新意的诗,很不容易,不是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是报上发了就好,而是发表的档次越高越好,评价好的人越多越好,广泛流传的更好。

诗的创新,基础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不是自我感觉的水平,而是超出高水平的作者的水平,起码是省级以上或全国水平。自己写出的诗,拿到全省全国,读者一读就能评出水平高低。我在网上读到一首,南京诗人张晓阳为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一首诗,题目是“孤篇横绝,意为大家”有几段写道:

春江潮水,海上明月

流畅婉啭的低吟中

我走进了江南的一个春夜


大江东去 游子思归

空里流霜不觉飞

匆匆岁月被咀嚼成一颗苍老的心


升起——高悬

西斜——落下

微情妙思 迷离月色


把诗种植在这个夜晚

泪湿的怀念

被浓浓乡愁揉碎成一片江南烟雨


不管悲伤 仍然轻快

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啼血的诗句在纸上轻飞

孤里横绝,意为大家

一曲《春江花月夜》

让张若虚在诗国的意境中永远屹立

从诗的气派、格调上看,诗人张晓阳就是个大家,写新诗有很高的水平。能写出这样的好诗,非一日之功。因而在写诗中,必须认认真真学大家的诗,拜大家为师,要树立写诗评诗的高标准,不能自己觉得好就算好,就满足了也无心向人学习了。作为一个诗作者,要写到老,学到老,天天有青出于蓝的人,一满足自己就落后了。我们现在写诗,有些人形成了一种习惯,爱写顺口溜式的诗,这种诗写起来好写,编辑省劲,读者好读,可写出新意的不多。写哪种方式的诗,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而定。我写此文,是针对有进取之心,喜欢把诗写好的作者而言。对那些写诗为养生、取乐、或有其他目的的作者,就无意思了。我谈的是个人体会和见解,仅供参考。

冯恩昌 ,1937年生,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尧洼村人,曾担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一直坚持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被誉为“农家小院派”的代表。其组诗《醒了的山村》曾获1981年山东省文学创作奖,《春天的花轿》一诗获全国新田园诗大赛三等奖。八十高龄笔耕不断,出版散文、诗集十五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