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忆九山

2016-10-22 于长江 临朐

☞【临朐】临朐嵩山天路行,带您走进人间天堂

☞【临朐】情迷凤凰谷

☞【临朐】相遇丹阳湖

☞【临朐】(临朐)石门柿韵

写给曾在临朐县下乡的知识青年

提起九山,我首先想到的是诗人贺敬之的诗 《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对于九山,我有同感。我们1975年8月26日作为下乡知青来到临朐九山,1977年12月返回青岛,两年多的时间,却给我们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

为什么?我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在离开九山十几年后,突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神差鬼使,梦牵魂绕,确确实实“几回回梦里回九山”,梦见了博石的山,博石的水,九山的树,九山的路。梦见我从九山的汽车站下车,步行回到了博石大队。那段时间,好像着魔一般,仿佛一刻也不能等待,找了个理由,立马起程,终于回到了临朐,回到了九山,回到了博石,了却了许久的心愿。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我几乎每年至少都要去临朐一次。



说不出为什么,我会对临朐,对九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些年来,我陪同专家教授到临朐提供科技指导,我曾倡议海大的师生员工捐赠幼儿图书,玩具,给九山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了图书室,对临朐父老乡亲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全力以赴。临朐人来青岛只要找到我,无论男女老幼,官僚平民,必定热情接待,一视同仁;与临朐老乡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我想也许是以下几点。第一,我们中学毕业,一介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站就是临朐,就是九山。我们在九山接触社会,接触人生,接触农村,接触农民。我们在九山上山下坡,挥汗如雨,离开父母,自食其力。我们在九山青春懵懂,初恋暗恋,豆蔻年华,风花雪月;这些印记,不能磨灭!

第二,九山民风淳朴,百姓为人厚道,父老乡亲对我们关爱有加,我们难以忘怀。曾记否,刚下乡时,大队给我们派人做饭,要面有面,要油有油,我们衣食无忧,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我们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找到大队,也是一路绿灯,有求必应。记得老乡常说的话,就是城里的孩子受不了这个累!从这句话里,看得到九山老乡的善良,使我们也慢慢培养了感恩之心。

第三,九山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花前月下,大碗 喝酒,大块吃肉;留给我们的,还有对艰苦的回忆,对痛苦的思索。对我而言,在九山的这一段,是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也是最痛苦的一段。说艰苦,我想起了刚到农村时,跳蚤肆虐,蚊叮虫咬,痛痒难忍,我的双腿鲜血淋漓;上山砍柴,挖沙治河,挥镰割麦,我的臂膀无力承受;“扎根农村,安家落户”,回城无望,痛苦郁闷。但是,我们经历了如此的艰苦,我们经历了如此的磨难,从此无所畏惧!从这点来说,我们青春无悔。

时过境迁,我们纷纷逃离了临朐,我们统统回到了青岛。我们如鸟兽散,各奔东西。我们结婚生子,为人父母,培养儿女,望子成龙。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已步入老年。回首过去,我们忘不了临朐,忘不了九山,忘不了老乡,永远!永远!

反思历史,上山下乡这个逆城市化的社会政策,把大批的城镇高初中学生赶到农村去,使我们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虽然少数知青在改革开放中上大学,经商、从政,改变了命运,但多数知青回城后历经种种磨难,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群,成为低收入阶层,老年生活前景难料,我们又“青春有悔”!

本文作者曾在临朐县九山公社博石大队下乡;文中部分照片王治勇先生提供,并采用姬光飞先生照片2张,在此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