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我写生态散文

2016-10-23 冯恩昌 临朐

☞【临朐】临朐嵩山天路行,带您走进人间天堂

☞【临朐】情迷凤凰谷

☞【临朐】相遇丹阳湖

☞【临朐】(临朐)石门柿韵

生态,是人类生存之源,健康和长寿之本。保护和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已是全世界人民的大事。当然,诗人作家们都要自觉的倡导生态环境之美,撰写生态散文应作为创作的重大课题。近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便主动把创作重点转移到了写生态诗文方面。原来,我在近60年创作生涯中,主要写农村题材的作品,重点突出了写农家小院,已经出版诗文集15本,发表诗歌万首以上,散文6000余篇,约600余万字。从2015年开始,走进沂蒙山区沂山周围的山山岭岭、村村落落、旅游景区,观察体验生活,以较快的速度撰写成文,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山水临朐游记》,收入90余篇散文,约15万字。之后,又创作撰写生态的诗歌400余首,已结集成书,计划年底出版。属沂蒙山区的临朐县境南部山区,山青水秀,地形错综复杂,树木葱茏,花草茂盛,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基本未受污染,故这里的生态环境值得一写。如果把这里清美洁净的美好环境写出来,会给很多人以深刻启示,激励人们自觉的保护珍惜自然环境,同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人们诞生崇高的爱国之心。所以说,写出精美的生态散文,加以传播,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

不辞劳苦,走进山水间,重新认识大自然

在我的故乡沂蒙山区老革命根据地,最高的山是海拔1032公尺的沂山,次之是西麓的嵩山,还有海拔五六百米高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过去从领导到群众,都认为临朐这80%的山区是最贫困的地方,穷山恶水。记得上世纪的1958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在冶源镇地段把弥河拦腰斩断,建成一亿七千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把县里的20万亩平原地区,变成了鱼米之乡,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可有人给当时的县长编出顺口溜:“你这个老县长,只听灌区流水响,就是不为山区人民想一想!”这就道出了一个问题,平原地区不怕遇旱了,年年丰收有了铁饭碗。那么山区人民一遇自然灾害,生活就相当困难了。可经过改革开放,人们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山区人民封山造林,兴修水利,绿化荒山,种植大片的山楂、苹果、桃树、板栗、柿子、花椒等,连年丰收换钱,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不少山庄收入超越平原村庄,同时山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显示了青山绿水的洁净清美无污染的优越性。故,我认为要写生态散文,就必须深入山区,重新认识山里的大自然风光。

过去我们称山区为穷山恶水,荒山野岭,兔子不阿屎的地方。现在应该重新认识山区的自然风光了。看,山林树木繁茂,野草山花艳丽,山山岭岭绿化了,一年四季都有绝美精致可看,春天桃花、梨花、山楂花等盛开,山坡披上多彩的花裙,翩翩起舞,赛过群群仙女云集,呈现五彩斑斓秀丽多姿的一幕;那秋季更是闪耀眼球,满山苹果显露红脸颊,柿子如红灯笼挂满枝头,山楂红果漫山崖,整个山岭成为万花楼,到处是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走在盘山路上聆听,从石缝里流出的股股山泉,形成蜿蜒小溪,弹奏出动听琴铉声声,那百鸟鸣唱起伏于谷间山坡的清脆乐章,让人情趣满怀,畅快心醉;那桑园里、果园里、梯田里,管理果树的山姑们,银铃般的笑声,不时的一阵阵飞扬;那山谷碧波漾漾的小湖畔,一栋栋绿树遮掩的红色小楼,展现着人们在此颐养天年的别墅风光。如今的山里切切实实变美了,水质纯净无污染,空气清新是氧吧,整个是范畴广阔的大花园,成为人间真正的“桃花源”,呈现着最美生态环境。我们应把笔触转移到这里来,为青山绿水探讨神韵,写出最美生态散文。

慧眼识宝,细致入微的观擦体验山里生活

写散文需要深厚的具体细致的生活,要写山里的大自然,就要走进山里去,对山里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鸟鸟兽兽、小鱼山蟹、云雾霭曦,甚至天气、万物,都要费功夫,观察和体验。我为写山水游记,进山几十趟,游遍了县境内上百个大小景点,访问了二三十个古村落。这是写好生态散文的重要一步,不但要有深刻的感受,还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个过程,对作者来说,是艰苦的考验,拿我自己来说,八十多岁的人了,有路的地方儿子开车拉着,无路难走的地方,要一步一步的丈量,爬山过崖,涉水越涧,这是家常便饭,累了找块石头坐下来歇一歇,对周围境况观察一番,然后再走,有时荆棘刺腿,石头绊脚,就是摔一跤,爬起来也要再走。常常要走十几里,休歇多次,尽管汗水湿透衣衫,也要挺身而进。每次进山游览,都是自己带茶水,或带点水果,在路上吃。到了中午饭期间,顺便找个路边小店,吃顿庄户反,就觉得挺满足。虽然每到一乡镇一景区,为其写宣传方面的散文,但基本不吃他们安排的饭菜,常常稿子发表了,他们还不知我是啥时去写的。这种简朴采访方式,往往能写出真正的精美散文来。

走进了十几个古村落,觉得它们的优势很多。多数座落于谷间沟坡,石头院落,石头院墙,石头平房,石头门楼,因石头是洁净之物,千年不变,能够保持美好环境。古村落都有一股从山根石缝里流来的泉水,水质洁净,无任何污染,近年人们又把它变成了自来水,在小院里就能喝到甜甜的泉水。山里人勤劳,都在小院里种植瓜豆菜,自己种自己吃,吃着放心纯美。一个个小院顺坡而建,似城市的排排楼房,但比楼房适合农村居住。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村建“农家乐”旅游点,对院落、房屋都改造一新,设了厨房、厕所,让游人参观、住宿、用餐,条件都很优越。村庄全面进行了美化,街道硬化了,干干净净,墙壁刷新了,绘上各种内容的璧画,有的还建起了文体广场,让人们开展娱乐活动。因我下了一点功夫,积累了亲自体验的素材,每次进山返回城里,都要写一篇纪实散文或游记,二年时间写了近百篇,由山东画报社出版了《山水临朐游记》一书,宣扬了山区的美好生态环境,使广大读者重新认识了山里的大自然风光,启发了他们对优越生态环境的美好向往,从而高度重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颐养天年,增进健康方面,诞生了新的追求和期盼。

激发灵感,专心致志写出短小经典之作

写生态散文,不在长短,而在于写得精美。如今似乎有一种倾向,散文写得长有分量,再配上照片,图文并茂,方显得锦上添花,好上加好,最受人们青睐。其实不然,生态散文写好的标准应是含意的深远。字数不多,含金量极大,读来拨动思维之弦,久久难忘。我觉得精短散文,灵感比较难扑捉,因为不是大场面、大动荡,而是生活的绝妙小点,在作者细微观察体验之中,蹦出的一缕火花,牵动诞生其灵感,在极其平静心情下,以抒情方式,速度较快地撰写出来,有着浑然天成的意思,自己当场就觉得写出了一篇短小精辟之文。

秋日的一天,我去西山一山野小店用餐,在一山坡树荫静坐,见一股清湛湛的泉水,流淌在竹林下,而似有声若无声,溪中有小鱼游弋,山螃蟹出没,我要写这一条美妙静谧的小溪,怎样确切的把小溪流淌的声音写出来,我犯了惆怅,回家后耐心读唐诗,诗人钱起在《潺湲声》诗中曰:“乱石跳素波,寒声闻几处/飕飕晚风引,散出林中去”,诗写出了秋溪的潺湲之声,令我悟出了小溪的特点。灵感来了,我写出了下边的一段:“到了秋末,由于寒气浸袭,各种树叶变了颜色。那两岸的垂柳,柳丝飘摇落下黄叶,浮在水上展开金花朵朵,积厚了成为片片金缎子,辉煌灿烂,耀人眼目。沿溪细细观察,会有许多绝妙镜头,让人惊心动魄,情趣盎然。如那颜色青翠的蝈蝈,从岸边跳上飘动的黄叶,像一叶扁舟,还唱起清脆嘹亮小曲。它在茫然中,溪水一个转弯,船翻了,它蹦上岸去,又和其他蝈蝈入群了……此文算不算经典,我不好说,可自己是用心写的,还是费了点功夫和精力。谁都知道,真正写好一篇短文,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应做出最大努力,写出精美短文。

呕心沥血,铸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写散文,要有自己的风格,风格就是独特的味道,庄户人说的“歪把秫秫各一种”,也像唱歌,各唱各的调儿,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后,别人怎么也学不来。杨朔、朱自清、孙犁都是散文名家,各人作品的情调很明显,读来混淆不了。风格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在漫长的写作岁月中,由个人的性格、爱好、品德等各方面的因素,慢慢磨练逐渐寻到一种味道,成为心中的追求,经过多少年的实践,变成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子,诞生出自己创作的作品的风格。这种带风味的格调,所有权永远是自己的,别人想学也学不到,有人说不用看作者的名字,只读文章就知道谁写的。一个作者风格形成之后,确实有这样的效果。

有一些作者,尤其是初学写作的作者,写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风格,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稳定,今天学这个名家,明天仿那个名家,所写题材往往是寻照别人的,我发现自己多年前写过的题目,今天经常看到,内容、写法、也都大体一致,自己的风格更谈不到。我这几年,写生态散文,在风格上坚持了几点:一是农村题材,写农家小院为主,以写变化为主要内容,重点反映农民的心声;二是喜欢写山水、景观的风光之美,不管写田园、村庄、园林、山河、花草、庄稼等,都追求美的意境,写出其美的特点。最近写的《红漫山楂村》、《秋瞑人家》、《瑰丽山庄》、《花漫山村》等几十篇生态散文,都显示了这一特点;三是喜欢写短文,取其精美之点来写,以千把字的文章居多;四是围绕季节变化写散文,这主要是发表园地的需要决定的,自己觉得这样写也确实有新鲜感,故而写得多一些;五是我写散文,喜欢创新,写赶鲜的景物,县境内的新鲜景点、发生的新鲜事情,只要有时间赶在前头去写,也就是爱“啃生荒”,很多处新景点,第一篇散文都是我写的,如句月湖、滨河公园、冶源水库、嵩山水库的较长散文,也是我最早去写的。在写作的磨练中,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也逐渐的铸成自己作品的风格。

千锤百炼形成独有的朴实生动的语言

语言是作品风格的体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好的语言,是锤炼出来的。有人故意运用朦胧难懂的语言,让读者迷惑不解,以显示自己写作水平之高。我却觉得这是在写作上的失败。在写作中,缺乏生活,没有丰富的语言,又想显示自己才华,故在语言上故弄玄虚,是做文不老实的表现,写生态散文,需要描写风光、美景,体现生动之美,应该用美的语言、爽快的语言、有着感染力的语言。我认为最好的语言,不是难懂的语言,也不是乡土语言,而是把乡土乡情语言升华后的语言,读起来朴朴实实而又充满激情,不是惊天动地之句,却能感人至深。我走进一个山里的古村小院,这样写了小院秋景:“一个金秋,已在向人们炫耀珠光宝器,述说丰收絮语。那大大小小青石砌垒的院墙上,红扁豆绿扁豆的藤秧,在秋风里摇曳着花荚相间的彩色画幅,还有那小蜜蜂在花心里采花粉、唱小曲,成群的彩蝶绕花丛飞舞,那芙蓉出水般的少妇,正在挽篮儿摘成熟的扁豆,俊俏的脸上沾着细微的汗粒,嘴角那淡淡的笑里似乎藏着难以形容的欣喜……”这些写景抒情的语言,读者一般都能顺利的读下来,没有什么深奥之语,却在他心里留下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我觉得写生态散文,用这样的语言比较恰当,淡淡的又有点灵气。

一篇文章,有好的语言表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只有好的题材和立意,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茶壶下饺子倒不出来,谁能尝到好吃不好吃。好的语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我主张作者要多写、高产,没有长期的实践,要想立马写出好作品,是白日做梦,不可能的。写多了熟能生巧,内容出现新特色,语言有了巧妙的艺术性,引得读者摘不下眼来。我们写生态散文,需要最美语言,让我们长期的实践和锤炼吧,功夫不负有心人。

冯恩昌 ,1937年生,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尧洼村人,曾担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一直坚持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被誉为“农家小院派”的代表。其组诗《醒了的山村》曾获1981年山东省文学创作奖,《春天的花轿》一诗获全国新田园诗大赛三等奖。八十高龄笔耕不断,出版散文、诗集十五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