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9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站在忽明忽暗的街边

看着车马不断的街市

和来往穿梭的行人

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


这种记忆是不老的,是不可磨灭的,就像石板上刻的字。


文 | 曾涤尘/乐兵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阴雨朦胧的傍晚。母亲和我共坐一辆人力车,从当时的火车站(小吴门附近)向南行驶。


待到车夫拉我们走到解放路到司门口的拐角处时,我顺着雨布的缝往外看,华灯初上,街上人来人往,热闹中还透着一丝神秘,那天看的比我在乡下几年看的人还多。


当车到了目的地,那种从卧式变为立式的感觉也相当奇妙,这种感觉我保留了一生,这是现在坐汽车所不能替代的。



我的家就在金线街。那是一个两层的小洋楼,有一个小花园式的围墙围着。房子的周围有树也有草,别有洞天,座落在金钱街这个小街小巷之中。


小街虽然不长,但像这种公馆式的住宅,就有好几栋,它们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只是偶尔有个卖扯麻糖的下江佬拉着个小手风琴,一边拉一边唱来打破这种沉静。入夜也会有个卖馄钝的敲着梆子叫卖,但是这些不但不会扰乱这巷子的平静,反而增加了这寂静的氛围“真所谓蝉鸣林更静”。


金线街的巷子是用一块块麻石铺成的。在幽暗里闪着青白的光,静得像潭里的止水。很久才会出现一个人影,用穿着带钉的木屐有节奏地敲响这石板路,这个人一般是个老妪或少女,她们一手提着个木桶,一手拿着个竹刷把,估摸着她们是去倒马桶的……


这些大概就是那时长沙小街小巷的缩影。


后来我稍大一些父亲又搬到了坡子街那时的坡子街真是繁华得很,大街上人头涌动,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现在只有太平街才能和它相比。


但太平街街上尽是单调的食客和观光客,而那时的坡子街可不一样,因为它是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东接长沙最繁华的街黄兴南路,西连小西门,湘江客运码头各地的工农商人都要从这里上岸,进城做买卖。他们手推肩挑,人员的种类复杂,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可想而知。



坡子街也是一条麻石街,由于车水马龙,麻石路上都印上了许多车辙和鞋印,特别是向西连到小西门的一个长长的斜坡,从而使街道有了起伏的变化,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变化莫测,充满了生气。


这条街不但有美色也还有美食。有一天父亲带我到火宫殿去吃饭,火宫殿在坡子街中段,进了火宫殿的牌楼,就有很多很多小餐馆。很奇怪的是,这些小木房子不是平行建在地上的,而是立体的,也就是房子上面建房子,一层一层的向上码,最高码了五六层吧,而且每栋房子大小姿式都不一样,真像一个魔幻的城堡。


在这个城堡里面,每一家都有它的独门绝技。有的臭豆腐炸的香,有的四喜丸子做的好,百粒丸、糖油粑粑、油粑粑,林林总总不下几十样



后来我家又搬到头卡子附近的成功街,这里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坡子街逊色,而且拐弯处,连着一条长街——北正街,这里可算是长沙当时最长的街,北起北二马路,南至中山路。



北正街号称十里长街,街面也是石板铺就,麻石铺的非常平整,排列有序,中间横排的麻石为下水道,水流系统非常科学。


北正街上商铺林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协盛药号,药号的店铺退出街面十几米,形成一个很大的院庭,房子也修得很有气派,是那种中西结合的式样。店铺里面也很大很深,传出一种浓浓的药香。我和一群小孩子都喜欢在药店前坪玩,那里又平整又宽阔。街上做什么生意的都有,其中还包括一家剧院,我也经常溜进去看戏。



北正街不但街长,而且物产丰富,五花八门,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还是街向北快到尽头的地方有个和记粉店,这家粉店不但牌子老,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质量精,首推长沙米粉第一家。做米粉,下米粉都是当着食客进行的。


他们先将磨好的米汁倒在一个冰铁做的园形大盘里,摇匀之后,再放在蒸笼里蒸,等米汁成型后用个竹简子,小心将它括下,凉在一根长长的竹杆上,待用。


来了吃粉的顾客,伙计就会从长杆上将冷却好的白粉皮放在案板切成一条条的粉丝,再放在开水中煮一下,然后挑到碗里,放上特制的汤汁、佐料,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就做好了。这碗粉色香味齐全,皇帝老子看了都会流口水了,真的非常非常好吃。


70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它的美味,这真是长沙一绝。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大画家黄胄先生来长沙,就在“和记”请的客,他一下吃了两碗,还连说不贵不贵,真好吃呢。



连接北正街道向河边的还有一条有特色的街,叫潮宗街。


这条街也是麻石铺路,唯一的不同就是它总是水淋淋的,这条街直通货运码头,街上很多搬运工。他们一律用很长的兰色包布缠在头上,作为头巾,腰上还系条围布,系一条扎档裤,很像影片中的阿拉伯人。他们从船上背下沉重的麻袋货物,一直背到商行里面去,大有蚂蚁运食的姿态。


除了这些码头上的搬运工,还夹杂着很多卖河水的人,他们用很大的水桶从深水中将清清的河水挑上岸,走过潮宗街卖给千家万户。当时长沙没有自来水,都是吃河水,河水好甜,可以生喝。那时每户有个装河水的水缸,上面有个木盖,盖上放了个上了把的竹筒作为舀水的工具。



再往上就是头卡子,据说是查岗放哨的所在,后来变成一个特别热闹的街市。


那里什么都有买,是家庭主妇的天堂,但对我们小孩子说来,最关心的是有东西吃。当时有几个炸油粑粑的摊子,为了争夺生意,一个比一个炸得大,后来都大到了极限,怎么比?有的就放蛋,有的就放肉,争比质量,而且提质不提价,还是三百元钱一个(三分钱),所以逐渐变成全市最有名的油粑粑发源地。


“头卡子”指的是北正街、通泰街的交叉口。清朝时,此处是城北湘春门入城第一道关口,曾设有木栅门,所以叫做“头卡子”。



说到这份上,老长沙一南一北都是美食当头,南门口的双燕馄钝店,那真了得,吃一个馄钝就会鲜到骨子里去!


他们店的馄钝是用金钩虾和鲜肉来作馅,真可谓是美食绝唱。唯一能和它媲美的我想就是德园的包子。德园制的包子,简直可与天津狗不理的包子媲美,我看是有过而无不及!凡是来到黄兴南路的人,无不被它的香气所吸引。



当时流行一句谚语,叫做“乡里人吃包子烫着了背”,怎么回事?包子里面的糖和肉馅特别多,一口咬下去,滚热的汤汁糖水,喷发而出,拿着包子舔手指头,上身赤膊,所以烫伤了背,这样的老长沙城真是太可爱了!


老长沙的美景真是太多了,三天三晚也讲不完,那就此打住吧。

  • 本文由长沙收藏网原创出品,作者 | 曾涤尘 、乐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 | 胡旭佳、大鹏,部分内容有删改,部分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作者简介:曾涤尘,1941年生于湖南长沙,一生酷爱绘画、作文、写诗,现为长沙市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三亩地画会会长、中国意象画会研究员,湘楚书面社顾问。乐兵,生于坡子街,长在潮宗街,1995年开始爱好并专注与老长沙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收藏与整理,现兼任长沙市收藏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长沙收藏网总编辑等多项职务。

互动交流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可添加城市记忆小助手城小忆

(微信号:chengshijiyiwh)深入交流,

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城市记忆长沙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