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沙犁头街史话(上)

城小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文/刘曙文

犁头街位于长沙市老城核心区域(今五一广场中心商区东侧),由犁头前街、犁头后街组合而成。犁头前街、后街南口均从东牌楼起始,相距约50米,前街呈弧形向北延伸,后街呈直线向北延伸。前、后街在距北口约80米处汇合成一条街与万庆街(今五一大道)T形对接。因前、后两街地形轮廓形似农具犁头而得名犁头街。


现今犁头街(犁头前街、犁头后街)区位图


清同治年间地图上已标记有犁头街,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均沿用犁头街名。1951年9月长沙市东区人民政府成立后,犁头街成为直属区政府管辖的8个居民委员会之一。后划属府后街街道办事处、天心阁人民公社长治路分社,几经分合重组。


2012年1月府后街街道办事处与浏正街、都正街、解放路4个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成定王台街道办事处。定王台街道办事处隶属于芙蓉区,因辖区内西汉定王刘发遥寄思母之情所筑高台——定王台而得名。今犁头街隶属定王台街道办事处走马楼社区。


犁头街自古以来就是繁华街区,沿街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也是商贾云集的老商贸街。尤其是清未民初,犁头街上聚集了文化、教育、报社、学校,形成为长沙市又一文化街区。


1936年长沙地图中的犁头街



《公言》杂志社、湖南通讯社


光绪年间,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在长沙发起维新运动,办时务学堂,组织南学会,出版《湘学报》和《湘报》,使湖南政坛风气大开。有识之士们纷纷在湖南掀起了办报热潮。


辛亥革命前,在长沙犁头街,张平子、黎锦熙、李抱一等率先创办了《公言》杂志社,由张平子任编辑。

张平子(1885-1972),字启汉,湖南湘潭人,同盟会会员,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著名报人曾任《公言》杂志编辑、长沙《大公报》编辑、主笔。先后兼任长郡中学、大麓中学国文教师和湖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12年初,张平子、李抱一又在犁头街创办了湖南通讯社,这是长沙第一家编采新闻稿件的民办通讯社。通讯社以“详探本省紧要新闻,通讯中外各报馆,以供采用” 为宗旨,每天把可以作新闻发布的电讯,摘录大意,分送各报。通讯社由李抱一担任总编辑。

李抱一(1887-1936),名景侨,新邵县人,湖南高等学堂预科毕业,1912年4月,任《湖南公报》社国内新闻编辑、《大公报》总编辑。后与张平子等创办湖南通讯社,李抱一毕生致力于新闻事业,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史学家、诗人。


创办长沙《大公报》


1915年9月1日,长沙《大公报》报社在犁头街创刊,长沙《大公报》是由《湖南公报》分离出来的,为大型对开日报。长沙《大公报》创刊初期由刘人熙任社长。


刘人熙
刘人熙(1844-1919),字艮生,号蔚庐,湖南浏阳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官至广西道台。后返湘任湖南教育总会会长,1914年创办船山学社被推举为第一任社长。1915年参与反袁驱汤斗争,抨击帝制,主张北伐,1915年,与贝允昕共同创办长沙《大公报》,后短暂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大总统黎元洪顾问。
贝允昕(1865-1927),字元澄。湖南浏阳人。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1911年任湖南都督府法治院院长、政报处处长。1916年3月后接任长沙《大公报》社长。

长沙《大公报》办报形式和内容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大公报》采用白话文,把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内容传播给湖南人民,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蓬勃发展。长沙《大公报》是民国时期湖南地方报刊中深受读者喜爱的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民营大报。



1919年7月4日至9日,长沙《大公报》连载了署名“南陔”的《社会主义两大派之研究》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乃一种照准科学方法立论之社会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后,长沙《大公报》实行改革,采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想,积极反帝反封建。并于同年10月设立调查、研究两个专栏。这两个专栏坚持一年左右,发表社会调查近百篇。


宁乡人谢觉哉在调查栏目中发表了《宁乡的金融情况》一文,获得广泛好评。


谢觉哉后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长沙《大公报》聘请杨树达、李肖聃等为馆外撰述员。

杨树达,长沙人,是前清进士、御史叶德辉的学生,后赴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留学。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李肖聃,长沙人,清末生员,古典文学专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梁启超秘书、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湖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其女李淑一即因毛泽东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而全国闻名。

同年11月长沙《大公报》又三次刊登特别启事,增聘毛泽东为馆外撰述员。


1919年11月14日,长沙城发生新娘赵五贞反对包办婚姻,出嫁时在花轿内自刎身亡的事件。湖南《大公报》15日在地方新闻栏内披露。毛泽东当即赶写了《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于16日发表。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共撰写了《“社会万恶”与赵女士》、《改革婚姻问题》、《非自杀》、《婚姻上的迷信问题》等9篇文章。



《大公报》还以较多篇幅介绍和探讨新思潮,特约省内外专家学者写稿。撰述最多的有毛泽东、方维夏、何叔衡、夏曦、柳直荀等,黎锦熙、杨树达、徐特立、曾三等也常有文章发表。


由于毛泽东的参与,长沙《大公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行量也与日俱增,一度发行量达上万份。后来经毛泽东的推荐,长沙《大公报》还连续转载了上海《共产党》月刊上的一些重要文章,如《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劳农制度研究》等,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在社会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犁头街上的《大公报》成为民国初期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报刊之一。


1947年,《大公报》因种种原因陷入困境,但报社拒绝官方中央社收买,毅然于1947年12月31日停版,从创刊到停版前后32年,其中被罚停和战争影响停刊几年,实际出版时间约26年,是民国时期湖南历时最久的日报。


在犁头街创刊的《大公报》社,后迁皇仓坪,又迁仓后街湘清里。



设立省学堂办公处、湖大办事处


清末民初,为适应中国传统社会发生的教育变革,曾在长沙犁头街设立了官立初等、高等小学校务管理机构——省学堂办公处。管理长沙、善化两县官方创办的40余所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大大增加了近代学科知识教育,是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介绍西学、传播维新变法思想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维新派在长沙设立的时务学堂,采取中西学并重的方针,分经学、子学、史学和西学几科,不仅教授自然科学,而且还宣传了西方的进化论、民权说。培养出不少“革命之健儿”、“建国之豪杰”。


省学堂办公处俞浩庆总监督及监学、稽查、收支、经书等职员都集中在犁头街办事处内办公,是为省级官立初等、高等小学教育领导机构。


1927年6月,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著名教育家黄士衡,将两年薪资全部捐赠给湖南大学,在犁头街择地修建了湖南大学办事处


黄士衡(1889-1978)

黄士衡,号剑平,字体楷,郴州永丰乡人,1913年留学美国,先后入印第安纳州瓦尔帕莱索大学,艾奥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1年赵恒惕继任湖南督军后,推行湖南省自治运动,黄士衡参加了湖南自治根本法起草委员会,参与起草《湖南省宪法草案》。1936年1月至1937年2月,任湖南大学校长。

1936年2月,黄士衡卸任湖南大学校长,由皮宗石接任,交接仪式就是在湖南大学犁头街办事处进行的。

皮宗石(1887-1967),长沙县福临铺人,著名教育家。中国同盟会会员,湖南官费留学东京帝国大学,曾任司法部秘书长。皮宗石也是湖南自治根本法起草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1937年、1949年,皮宗石两度任湖南大学校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创办大麓中学


犁头街内还设有曾由省主席何键亲任过校长的大麓中学,大麓中学始建于1921年,为湖南高等学堂校友会所创办,取“纳于大麓,吾道南来”之誉,故名大麓。


大麓中学名师荟萃,如教务主任李庶熙、国文教员王啸苏、数学教员任邦柱、地理教员傅角今、历史教员黄士衡、英语教员廖六如等等。大麓中学两任校长、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雷铸寰和任凯南,都任过湖南大学校长。1930年大麓中学聘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出任校长。


大麓中学在犁头后街佃屋办学时间不长,后迁北门晴佳巷。大麓中学新建校舍极其雄伟,校园内建有中西合璧的科学馆,还有图书馆、健身房、游泳池等,这在长沙当时的私立学校中实不多见。1953年,学校改为公办,定名为长沙市第九中学。


晴佳巷时期大麓中学教学楼



商贸业集中


民国时期长沙商贸业多集中在旧城区老街巷,犁头街附近街巷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白马巷的皮货业、走马楼的成衣庄,八角亭的绸布店、南阳街的书店,藩城堤的荒货业,皇仓街的木器店,轿行与竹器业多集中在犁头街


清末民初,是长沙竹刻兴盛时期,市内规模较大的竹艺店如 “爱此君” “茹古斋”、“清风室” 等都开设在犁头街。鼎盛时,一条不足200米的小街上聚集的竹艺店达9家之多。


竹器(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1925年,在犁头街上还建有一家长沙电料业同业公会,管理着长沙市经营大小五金、工具、电器、电器安装、电器材料、灯头、灯泡的公司、商铺。该会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技术培训及业务考核。凡经考试合格者,发给执照方允许营业。


在犁头街原电料业同业公会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新建长沙艺光电珠社,专业生产手电珠。后与广州迁来长沙的荣记电珠社合并,组成长沙市灯泡生产合作社,是北门外十间头长沙市灯泡厂的前身。


十间头原灯泡厂


1937年12月9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在长沙市犁头街的一旅店成立,不久即迁至东长街徐祠巷(今蔡锷中路)徐氏宗祠。徐特立为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王凌波为通讯处主任。


犁头街上李万煌眼镜店、易宏皮咖啡店,在业内也颇有名气。在犁头后街还开有一家郑晓琼办的华西医院。



文夕大火中付之一炬


1938年11月,长沙发生文夕大火,大火持续72小时,全城焚毁房屋56000余栋(占全城房屋95,6℅),葬身火海平民、伤病员3000余人。长沙城垣几成废墟,其状惨不忍睹,损失无法估计。犁头街商铺、房屋均付之一炬,整条街巷化为灰烬瓦砾,仅存残垣断壁。


文夕大火


大火后,国民政府开展救灾与善后建设工作,部分犁头街房主在以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为主任的“长沙市善后建设委员会”的资助下清理残垣断壁,重建新舍。但商贸盛景已如流水无法复返。犁头街和相邻的青石井巷成为了闹市区幽静的小街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五一路改变了犁头街附近街道格局,犁头街才恢复了生机。


今日犁头后街北口与五一大道T形对接,远方红色建筑是五一大道北侧的长沙市口腔医院(原中苏友好馆)   摄影/刘曙文

今日犁头后街全景.犁头后街南口与走马楼街T形对接。远方高层建筑为长沙国际金融中心(Changsha IFS),别称“九龙仓长沙国际金融中心”   摄影/刘曙文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长沙市志》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刘曙文,辑 | 明明。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

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