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沧桑尽显北墙湾

城小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文/陈树森

时光荏苒,几十年光阴弹指挥过,而北墙湾这古城长沙的寻常陌巷却依然存在,着实让我这老长沙,不!是老街坊不禁感慨万千。翻阅史料才骤然发现,民国时期这里竟然是一片公馆区,是有钱人聚居的地方。
隐逸于古城墙湾内


在长沙市芙蓉路松桂园至八一桥路段的西边,有一段与芙蓉路平行的道路叫建湘路。其实这段路七十年代以前是不叫建湘路的,而是叫经武路


这条路始建于民国初年,北起经武门(即今湖南日报的湘春路口),南至小吴门,刚好一公里。当年它是民国拆掉长沙市的古城墙,在墙基上修成的环城大马路的一段,因这一段从经武门始,这里曾经有清末新军二十五混成协四十九标、五十标驻地操坪叫协操坪,于是取“整军经武”之义,叫“经武路”。


在这一段曾经的经武路的西边,紧挨着小吴门邮政局大楼的北端位置,又有一段平行于经武路(建湘路)的里巷叫“北墙湾”。北墙湾不长,百十来米,它东邻经武路,西靠清福巷,与民国省政府主席何键的公馆为近邻,南接小吴门邮局的清福巷宿舍,北连局后街,隐逸于古城长沙小吴门以北的古城墙的墙湾内,长沙人叫墙湾子,因此叫北墙湾。


北墙湾隐逸长沙已百多年历史了,若不是因为它短小,且位置特殊,恐怕早就在百年的沧桑巨变中“灰飞烟灭了”。


1937年地图上的北墙湾


我家曾经在经武路上,离北墙湾也就三四百米之遥。小时候每次进城买东西,或上中山路上的国货陈列馆,总喜欢绕过小吴门邮局大楼,从它后面的北墙湾、清福巷直达中山路上的省交际处(后来叫湘江宾馆),因此对北墙湾的地理位置是相当熟悉的。



 

民国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公馆


尘封的记忆开启,让我慢慢地回忆起八十年代以前的经武路上,从北墙湾北头的路口继续向北直到松桂园,一路上还有好几栋公馆。经武路西边在经武池古井旁有一栋,松桂园里也有;在经武路的东边,从当年的东风木工厂向北,一直到北区劳动服务大队队部,几乎都是公馆,记忆中有两处后来做了旅社,有一处做了街办工厂。


当然,在松桂园以北,最著名的公馆是民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的公馆。三层楼的公馆,像一个小城堡一样,矗立在经武路拐弯向经武门的东边路旁,清水红砖墙体经岁月的侵蚀已变成黑红色。由于在拐弯处,周围又都是低矮的平房,站在几百米外的小吴门一眼就能看到它。


北墙湾百十来米巷道,它就像一根扁担,北头挑起局后街,南头连起清福巷。这两处街巷在我小时行走时,路人稀少,十分幽静。可以想象,民国初年,这里修起了经武路,进出便利,但又并不当路,闹中取静,无怪乎这一带会成为有钱人建公馆的地方。


80年代地图



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


北墙湾北头的局后街,现在只留存有紧挨北墙湾巷的二三十米长的路段了,我小时候走过这里时,十分安静。它的北面出口,紧挨着望麓园的望麓楼


望麓楼原为宁乡县试馆,因这里地势较高,与河西岳麓山遥遥相望,故称望麓园。1921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和筹措,曾在此开办“长沙织布厂”为党筹措经费。1926年至1927年,毛泽东曾在此小住,文革初期,这里红卫兵小将云集,每日参观者络绎不绝。


望麓园   摄影/心口

从望麓楼走过来,一个九十度弯向东,街道的北边是民居,南边则是省交际处(湘江宾馆)高大而考究的清水红砖上砌有梅花图案的围墙。这一段距离不长,约有二三十米,然后拐向南连接北墙湾。


六十年代初,我有一位远房的舅妈曾住在这里的银行宿舍,我曾随母亲来这里探访过这位舅妈,她住的银行宿舍也是当年的公馆房。这里之所以叫局后街,是因为明末小吴门曾设内卫局,这里处内卫局后面的位置,因此叫“局后街”(见沈小丁先生《一个城市的记忆》一书)


现在的局后街从北头的望麓园处进来后,到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望麓楼处即已截断,横亘在此处的是一座垃圾站。垃圾站后是八十年代所建的银行宿舍大楼,它横扫局后街、建湘路一片老旧的民居、公馆,傲然挺立于建湘路上。


局后街几乎名存实亡,它和仅有的几栋历经沧桑、灰褐色的公馆,静立于南头连接北墙湾的地方,给局后街街名有了一个安身之处,给后人以记忆怀想之所。局后街到这里还确实有一点街的风格,街宽约六七米,向东直达经武路(建湘路),向南便进了北墙湾巷。


局后街拐角上的公馆   四木供图局后街仅剩下南头这一截   四木供图



逃过文夕大火的北墙湾公馆群


北墙湾巷,巷宽约三米左右,由北往南百十来米,平行于今日的建湘路。巷道的东面是建湘路的临街门面房。小时记得从南往北是菜场,理发店、炒货店和轮胎修理店等等。我的一位小学同班同学蔡静寰便住在这轮胎修理店的楼上,小学毕业后失联数十年,近年通过城市记忆平台才联系上,重续同学缘。


北墙湾巷的西面从北往南一字排开五栋公馆北墙湾公馆片区,从文夕大火中逃过一劫,又经历了四次长沙会战,直至日本鬼子投降,居然能安全无恙,这算是一个奇迹,是不是毗邻何键的公馆?因文夕大火中山路上的国货陈列馆和何键的公馆毫发无损,这一点恐怕只能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了。


现在,大多数公馆的产权归属已无从考察。我唯一能判断的是这些公馆到六十年代,均已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工商业改造,全部或大部分姓“社”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属老百姓的公房,归房产公司所有。而居住在这公馆里面有两位就是我熟悉的小学同学。


从北往南的一号公馆   四木供图


从北往南的一号公馆里,有一位女同学叫张巩新。张巩新1960年与我同年发蒙读书于经武路小学一年级甲班,小学同窗六年,一直到1966年2月小学即将毕业的前夕,因其擅长打乒乓球选拔到省体委专业队训练,才离开我们六甲班,成了一名乒乓球专业运动员。


北墙湾公馆   四木供图


北墙湾二号栋、三号栋和一号栋一样还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模样,石库大门框、老旧的双合大木门,门上安有铁环。斑驳的外墙粉饰掉落后,显露出六一尺的青砖墙体,告诉人们这样的墙体已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岁月。


五号栋的大门文革后改到了清福巷,因此北墙湾这边只剩下一堵高墙,少时每每经过这里,目光总要稍稍停留。文革前,这里是湘潭地委行署驻长办事处,黑漆大门的右边悬挂一块约两米长,三十公分宽的白底黑字招牌,上书“中共湘潭地委驻长办”等字样。


驻长办长年大门四开,里面白色粉墙,跨过天井,红色木楼梯直达二楼。由于是国家机关,公馆大院内显得安静严肃。文革后,湘潭驻长办撤销,其房屋产权移交给省交通局,省交通局便把大门改到清福巷了,现在公馆虽在,已成危房,但仍有人在里面居住,寸金之地的省城这样的危房是不会空置的。


公馆内的布局   四木供图原湘潭驻长办的大门改到了清福巷   四木供图


北墙湾的四号公馆现在是“青柠青年公寓”,其外观也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这里原是我小学同学彭庆武的家,也是其父彭曦晃先生的房产。



北墙湾名人彭庆光及其家族


彭曦晃先生生于1915年,湖南湘阴铜盆寺人,彭老先生自幼学得中草药加工手艺。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北墙湾购得第四号公馆约两百平米房产。


北墙湾四号公馆   四木供图


据老先生回忆,当时购得北墙湾四号公馆时,里面曾被日本军队强征作马房喂马,里面臭烘烘一片。抗战胜利后,古城长沙百业凋敝,百废待兴,彭老先生便将在学宫街创立的“延寿堂”药铺,搬迁到了北墙湾四号公馆,并扩大生产,雇请了七八名员工,生产经营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和芳香油(用蒸馏法从橘皮中提取的油)。由于彭老先生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十年时间便拥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到1956年,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彭老先生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便以北墙湾四号公馆的部分房产和设备技术等生产资料及员工,一道入股公私合营后的长沙中药厂(九芝堂制药厂的前身),完成了私有资本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长沙中药厂的资方代表,并担任副厂长。


在当时,彭老先生算得上是一位开明的红色工商业者。1959年以后,极左逐渐盛行,彭老先生被免去副厂长职务,便开始处处受到挤压和排斥。到文革时,更是受到了冲击,遭受到不公众的待遇,甚至株连到子女。1971年,未满花甲的彭老先生抑郁而终,享年57岁。


彭老先生一生育有六个子女,四女两男,其中有五个毕业于经武路小学,小儿子彭庆武是我同年级同学,其余均为我的学长。彭老先生家风严谨,教子有方,六个子女成年后,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有的已是公众人物,社会贤达。


与小学同学彭庆武交谈  四木供图


大儿子彭庆光,1964年毕业于经武路小学,当年考入长郡中学(第二中学),中学毕业后下农村,后招工到美术印刷厂当工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主创业,和他的父辈一样,数十年艰苦奋斗,成就了辉煌的业绩,现在是湖南通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湖南中悦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省国际商会副会长,民建长沙企业家联谊会会长。


拥有众多身份的彭庆光一方面对自己旗下实业公司强化管理,继续为湖南的城市发展和GDP作贡献,另一方面关注民生,兼济天下。他多次组织企业家联谊会,慰问宁乡流沙河镇的敬老院和宁乡的受灾的父老乡亲,赴西藏参加捐资,赠书、助学等活动,为穷孩子创办“义学班”和“行善文化网”,同时秉公执言,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积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鉴于彭庆光所作的贡献和影响,在2012年两会前夕,由省人大提名,彭庆光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十位重点宣传人物,其所提建议得到各电视报纸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


彭庆光如此,其妹彭庆敏也很优秀,曾任韶华酒店用品公司经理,担任过两届天心区政协委员,这些都是北墙湾彭氏家族的光荣。


彭庆光(前右二)彭庆敏(后右三)及姐妹同学与老师合影    四木供图



清福巷和清福巷小学


北墙湾的南端,出来就是清福巷,巷道不长,总共也就一百多米,分别向西、向北延伸。清福巷的名称有何来历和考证,不得而知,据笔者猜想,因为这是一片公馆区,居住在这里的基本都是晚清年间的遗老遗少,人们认为他们居住在这里依旧享受的是祖辈和大清的福祉,因此把这里叫做清福巷也是能理解的。


清福巷东头与经武路(建湘路)相连,向西的出口便是中山路,出口斜对着宝南街口的伍家井。清福巷在北墙湾的后面还有几十米的纵深,巷道不宽,西临湘江宾馆围墙,这是一个死胡同,低矮破旧的房屋目前正被征收改造。


清福巷的南边则是邮电局的宿舍,向西走过这一段,巷道的南边有一所清福巷小学。小时候我们大白天经过清福巷时,总有一种冷清僻静的感觉,只有中午放学时,小巷里挤满了学生,才充满短暂的热闹和生机。


当年的清福巷小学是一所小得可怜的学校,甚至连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小学建制为初小,学生只能读到四年级,继续升学则要到别的小学读书。该小学到文革时便已停办,其地盘包括有一定历史年头的清福巷道的大部分,后来都划归了湘江宾馆。


清福巷在中山路上出口的东边,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家长沙规模最大的“螺丝商店”,这里终年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小时候我们经过这里总喜欢凑到里面看热闹,看到玻璃柜台里摆满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螺丝,我们细伢子虽然看不懂但也总觉得新奇。特别在冬天,这个商店里人气很旺,还烧着壁炉,暖和得很,这是我们穷孩子喜欢驻足的理由。


俱往矣!现在清福巷的记忆永远只能停留在东头那截厚实的围墙上了。


现在清福巷的记忆永远只能停留在前方的围墙上了   四木供图



要感谢北墙湾,感谢它的顽强,感谢它于古城中独特的地理位置,要不然,它何以历百年沧桑而能完整静立于世。我们更要感谢那些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的有识之士,让这些具有近代历史文脉的建筑得以保存。


日前,北墙湾、局后街、清福巷的公馆群及房屋正在保护性的更新、提质、改造、相信不久的将来,北墙湾的公馆群建筑,必将再现民国初年的历史风貌。


正在全面更新提质改造的北墙湾巷   四木供图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陈树森(四木)。编辑 | 明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征稿启事

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致力于和广大作者、读者一起,挖掘、梳理、传播、传承长沙城市人文,在日常推出各类主题文章的同时,我们也围绕“长沙记忆”做各类文创产品、项目、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长沙记忆”。


目前有“清水塘的记忆”“长沙工业记忆”相关主题书籍(书名另拟),现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作者、原创稿件:

一、“清水塘的记忆”征集作者



1、书籍说明

有关部门拟组织编写“清水塘的记忆”主题书籍。本书将围绕“毛泽东与清水塘”“清水塘的革命人物”“清水塘的红色文化”“清水塘的发展变迁”等相关主题展开内容创作,汇总成书,将作为向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献礼作品推出。


2、作者要求

①熟悉清水塘一带发展变迁的老居民或文史学者、专家、作家;

②掌握与清水塘红色历史相关的丰富史料、老照片及能提供相关线索者;

③曾在清水塘居住或工作的革命先辈,及其后人或相关联络人;

④曾创作过“清水塘红色记忆”相关主题重要文学、书画作品的原创作者;

⑤清水塘红色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建设者、组织者、参与者。


3、合作方式

欢迎满足条件、有意向参与本书写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与各位写作者一一沟通具体写作方向及要求,之后展开协同写作。


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二、“长沙工业记忆”主题征稿


1、主题说明

工厂、企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长沙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域内各大工业企业的贡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工业企业的支撑。工业记忆是长沙城市记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2、征稿要求

①内容围绕“长沙工业记忆”展开,即反映长沙市各大工业企业(如电力电子、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发展变迁,及工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记忆内容;

②内容主题明确,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③单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

④图文结合,无侵权行为,图片资料需注明出处。


3、投稿说明

该主题内容将作为城市记忆长期征稿的一部分,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以上作者征集、投稿统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明鹏

微信/电话:15211149068

邮箱:citymemory@csjyds.com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