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口机械工业街上飞出了金凤凰
抗战胜利后,一些机械工厂、铁铺、冷作店,先后在南门口吴家坪巷口至熙台岭巷口,这段城南路的两厢落户,到解放初年,逐渐形成了一条机械工业街。
街上机器的马达声时而连续轰鸣几天,时而又静息好些日子,显示当年长沙最早的这些机械厂,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走走停停的艰难跋涉中。
这些厂店,有的是抗战胜利后从大后方贵州迁来的,也有就地新开张的,还有从省内别的县市和市内别的街道搬来的。旧时长沙做生意有一个特点,经营某类商品或某个行业的商家喜欢扎堆在某一条街上,俗话讲同行生嫉妒,但偏偏就是爱生嫉妒的同行,又爱扎堆在一起有钱大家赚。
所以当年长沙那些热心搞机械的同仁,用后来的行话讲:一帮打“机械流”的,在古城墙下这段城南路上,扎堆开店开厂时,正圆活塞环制造厂厂长戴子骐说:“机械工厂扎堆在一条街上,热闹!”
就这么简单,只是为了图个热闹吗?
其实当年城南路在长沙的位置是比较偏的,算得上城市的边沿。所以选择在这里扎堆办机械工厂,首先是因为这条马路宽,当年老城南路的路幅宽度与现在的城南路相差无几。并且是当年长沙市唯一的环城马路中的一段,交通方便,内通城内的街巷,外连公路铁路和港口码头,有利于大型机器设备和机械产品的运输。
同时用电方便,当时的长沙发电厂在六铺街,离城南路很近,便于架设动力用电的专线。避免了添置发电设施自己发电的大麻烦。最重要的是,同行虽然容易生嫉妒,但同行有共同语言有共同需求,扎堆在一条街上,能有意无意地快速互通相关信息,有利于生产经营情况和生产技艺的就近交流切磋。
七十多年前的长沙,汽车极其少,能跑汽车的马路只有寥寥几条,是一个以板车人力车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落后小城市。但城南路上几家规模稍大一点的机械厂,却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盯上了生产汽车零配件。
比如1947年在城南路85号开的云飞机器厂,生产汽车上的剎车泵。
1949年9月,在城南路54号开业的中友机械厂,则盯上了汽车发动机里的活塞进行研发生产。
城南路59号的力强汽车零件制造厂,汽车上的轴瓦是它的主打业务。
城南路97号的正圆活塞环制造厂(以下简称“正圆厂”),更是当年城南路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家汽车活塞环生产厂。当年这段路上大小机械厂鳞次栉比,生产业务多种多样,创业之路都艰难曲折,但坚持奋斗到最后终成气候的,只有以正圆厂为首的、从事汽车零配件生产的那几家。
曾经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留过学的年青人戴子骥,专门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对内燃机里的活塞环很感兴趣,认为自己有能力把它硏制生产出来,因此在1943年,与弟弟戴子骐商量筹建一家这样的工厂。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许多给抗日前线运送战争物资的汽车,因没有活塞环更换,而趴在通往前线的公路上不能动弹。这种状况更加促使他们兄弟俩,要加速建起这座生产活塞环的工厂。
然而没有创业资金,国民政府也不会有一分钱拨款,他们只能找了五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同事凑,凑齐了1000元钱后,于1944年8月,以股份制的形式组织活塞环的生产经营,在贵阳香狮路租了一栋40平米的茅草房做经营部,挂出“正圆涨圈制造厂”的招牌,正式开张。(涨圈即活塞环,当年业内人士习惯说法。)
虽然当时成功生产出了活塞环,但废品率高达70%,一年下来生产销售出去的合格活塞环只有1000片左右。但这些合格活塞环耐磨性特别高,当时国内许多汽车上装的是循规牌活塞环,把正圆牌活塞环与循规牌活塞环,放在西南公路局的台架上进行对比试验,其磨损率,正圆环只是循规环的八分之一。
正圆环装在西南高原上行驶的以酒精作燃料的汽车上,居然能行驶1万至1.2万公里,是装有循规环的汽车行驶旅程的25至30倍。这样高的耐磨性能,使正圆牌活塞环名声大噪,大家都抢着购买使用正圆牌活塞环。
但正圆涨圈制造厂生产能力极其有限,使得当时的汽车零部件市场上正圆牌活塞环货源奇缺,每片正圆环的价格比循规环高出3倍,也一片难求。
就这样,正圆牌活塞环——一个崭新的民族品牌诞生了!
抗战胜利后,西南高原公路上,没有了为运输战争物资而日夜奔驰的汽车,活塞环的需求量随之急剧减少,使得正圆涨圈制造厂生产的正圆牌活塞环,由战时的一片难求,到战后的一片难销。整个工厂被迫停产,为了摆脱困境只得于1946年初迁往长沙,谋求转机和新的发展。
然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内战烽火之中,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都自顾不暇,哪有功夫关心你们这些小小的民族资本。在物价飞涨,民生凋敝的社会状况下,正圆厂以及城南路上的所有机械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没有市场。特别是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工厂,更加市场冷清,门可罗雀。当年长沙的汽车保有量不到五十辆,长沙能行驶汽车的马路又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而这些马路上几乎看不到汽车奔驰,生产出来的各种汽车零配件卖给谁?
因此,城南路上的机械工厂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正圆活塞环制造厂的股东,因为长期拿不到股息,自1949年初开始就先后陆续退股,厂里的工人因为领不到工资,随后也全部放假离厂。当时在城南路上搞机械的其他厂店,情况都大同小异。
1949年8月5曰长沙和平解放,随着大军南下,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城南路上的民族工业出现新的生机。离厂的工人于1949年底全部回厂,1950年初,各家工厂都招收了新工人新学徒。机器重新开动起来。
这年年底,城南路上的机械工厂联合成立了工会。共产党也在这些工厂的工人中培养发展党员,并于1955年元月,成立了党支部委员会,领导正圆厂和城南路的所有工厂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国家加工订货任务。工会组织还在党支部领导下,通过劳资协商邦助资方正确行使人事调配权、财产管理权和生产经营权。并监督资方从业人员守规守法。
1951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需要,国家交通部给正圆厂下达了生产830副嘎斯活塞环的订货任务,要求半年内完成。当时老板戴子骐有顾虑怕完不成,但在共产党领导下,工会组织工人开展支援杭美援朝战争的劳动竞赛,结果只花了一个月又二十四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不仅使正圆厂为抗美援朝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使得长沙正圆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从此全国闻名。
不久,北京公共汽车公司、天津汽车运输公司、还有湖南江西等省的一些矿山,先后派专人来长沙,同正圆活塞环制造厂签订了大批量的订货合同,使工厂空前忙碌起来。
然而,1952年工厂的订货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难以完成订货任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活塞环生产的核心技术——淬火,被老板戴子骐和他的姪子两个人垄断,不但不让工人参与淬火工序的工作,也不许工人看见他们在这道工序上工作的过程。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们都会紧闭门窗,在炽热燃烧的淬火炉前,秘密地进行活塞环生产的这道热处理工序。热得汗流夹背几近中暑,每天还有成堆的活塞环未经热处理,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这使得戴子骐也非常着急,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定向工人传授自己长期严格保密的生产技术。工人们不但很快学会了他传授的奉为秘密的技术,还在生产实践中改进了他的技术,使得活塞环生产的成品率大大提高,完成的订货任务更多。
1954年8月戴子骐的正圆厂,与天心路64号刘元烈的志诚机器厂私私合营,职工人数增加到49人,各种机器设备也增加到20多台套,这样,活塞环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955年底,活塞环年产量已超过136000多片。总产值23万元。
同时期,城南路的其他机械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孔剑鸣的力强汽制厂,职工人数由1950年初本家族的3人,到1955年底增加到20人,各种机器设备5台套。张仲成的云飞机器厂由解放初老板一个人独立支撑,到1954年与李运宜私私合营,工厂已有职工13人。吴桂林的中友机械厂由1950年初职工5人,发展到1955年底拥有职工25人。
城南路天心路还有一些更小的机械厂、铁铺、冷作店,解放前几年频临倒闭,解放后最初几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图为南门口城南西路吴家坪巷对面海富大厦)
1956年元月15日,喜庆的鞭炮声在古老的天心阁城墙下震天响,热闹的南门口更是披红掛彩锣鼓喧天,城南路天心路私营机械工厂的13位老板,宣布从即日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实现公私合营。
不久,中共长沙市委派出清产核资工作组进驻,对城南路要求参加合营的各厂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和工厂合并合营的前期准备工作。6月30日,正式批准成立公私合营长沙动力配件厂,参加公私合营的厂店老板增加到15位,合营时全厂职工166人,主要生产活塞环、活塞、刹车泵、波斯等四种产品,总产值36万余元,工厂厂房总面积960平米。
这期间,公方先后派出邓俊明、张云桂任厂长。正式公私合营后,工厂属长沙市机械工业局管辖,派李海湖任厂长。
随即,该局便开始投资扩建这家工厂,到这年年底,在城南路原厂房附近进行新建扩建,使工厂厂区扩大到了将近2400平米,生产总值到了53万余元,全员实行劳动保险,和全员公费医疗,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以后逐年加大投入,到1959年,老城南路全路两厢大部分民房,以及附近晏家塘、席草田等街巷的许多民居,都被征收改建成厂房、仓库、职工宿舍、会议室、医务室、工人文化补习和技术培训学校等等。
这一年正圆的年总产值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年上缴国家利润100多万元,成为当时长沙市财政收入的支柱。
那一年,苏联援助中国的德特——五四型拖拉机,在洞庭湖农场出现了耗油大耕不动地的故障。这是苏联老大哥的大型拖拉机,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省农机局派员专程前往测试检查,故障果然存在但却找不出原因。便试着换用正圆厂生产的同型号125缸径活塞环,没想到机器一开,便强劲有力地哒哒轰鸣着,在洞庭湖肥沃土地上深耕起来。
这件事,当年的长沙晚报首先报道,接着新湖南报、工人日报相继报道,称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生产的活塞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简直就是天心阁城墙下飞出了金凤凰。
这个消息产生了轰动效应,省市领导和中央相关部门都对正圆厂刮目相看,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当即发函通知该厂派员参加全国产品生产销售会议,一机部汽车局则在全国订货会上,决定给正圆厂投资10台生产活塞环的新机器。
1959年国家成立农业机械工业部,即八机部,便与正圆厂直接签定订货合同,并决定在长沙以正圆厂为基础,建设一个年产5000吨内燃机配件产品的工厂。
城南路这块弹丸之地,没有建设这么大工厂的余地,迁址扩建工厂便摆上了议事日程。
这时正圆厂的职工人数,已由公私合营时壹百多人发展到近千人,分五六个专业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建立了党团支部,厂里成立了共青团委,工厂成立了党总支部,还调来行政级别高的干部王正岗段贵和当任厂长书记。
不久,建国初期担任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长征干部邓煌辉,也调来正圆厂先后担任厂长、党总支书记和党委书记。这些领导同志都赶上了正圆厂选址迁厂的非常时期。
新厂址选在哪里?厂长王正岗带领有省市相关部门参加的选址迁厂领导小组,对那个年代的新开铺、黑石铺、圭塘、泉塘、邱塘坪等地进行了察看,一致认为在南郊圭塘建新厂比较合适。报请省市和中央八机部领导批准后,从1960年开始动工建新厂,国家陆续投资了壹仟多万元,征用圭塘地区数十公顷农田、山地、池塘和农舍,开始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同时投资正圆新厂的数百吨钢材、近千立方米木材、近两千吨水泥和数百台套机器电炉锅炉等等设备,从全国各地运抵长沙。一时间占用了当时长沙市三个火车站的所有堆货月台,和九个码头的全部仓库和栈台,造成了这些地方物流车流的严重堵塞。长沙市政府不得不紧急成立临时交通运输指挥部,把这些建正圆新厂的物资和设备,及时有序地从车站码头运到南郊圭塘工地。
1962年,正圆新厂还在建设中,国务院就在元月正式发文宣布,变公私合营长沙动力配件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归国务院农业机械工业部直接管辖,并正式命名为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
自此一家名副其实的中央直属企业旣是在圭塘、也是在南门口诞生了!
这一年年底,南郊圭塘正圆新厂区的大部分车间已经建成,一幢幢崭新漂亮的仿苏式厂房巍然耸立,一台台新机器新设备安装就位。已拥有1500来人的城南路正圆厂各车间和科室,开始逐步搬离城南路旧厂房,到1965年底,才基本完成了搬迁工作,只留下一个轴瓦生产车间,还在城南路老正圆厂原址上。
而居住在南门口城南路一带街巷中的正圆厂职工,除一部分陆续迁居圭塘职工宿舍外,还有不少职工至今仍住在里仁坡晏家塘等街巷中。
至此,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走过了它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前半生,即将从圭塘再出发,奔向工厂更远大的前程!
粉碎四人帮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华国锋主席亲切接见了正圆厂的全国人大代表周国和,详细询问了正圆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胡耀邦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时,明确指示中国南方的内燃机配件生产基地的建设,要以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为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圆厂仍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直属企业。到本世纪初,正圆厂已拥有3000多职工,300多工程技术人员,资产1.6亿,30万平方米的生产区,10个车间,2个分厂1个硏究所,是国家统计局1993年公布的全国500家最大机械工厂之一,排名第158位。还是铁道部和中国船舶总公司内燃机配件定点生产企业。
由国家投资并成功引进了英国、美国、日夲、德国、瑞士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年产直径32-480mm各种规格各种材质活塞环3000万片,直径32-160mm各种规格各种材质活塞105万只,分别占全国市场总量的9%和7%。为全国100多家主机厂和1100多家售后服务配件公司提供产品。105系列和95系列活塞环荣获全国活塞环行业唯一的国家银质奖。正圆厂也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企业,成为中国内燃机配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这段时期先后在该厂担任厂长或厂长兼党委书记的有段贵和、柳协春,邱复兴,徐特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肖寿松——一个从正圆厂活塞环浇注车间走出来的工人,担任了一段时间正圆厂生产副厂长后,调长沙卷烟厂任厂长,成为长沙市乃至湖南省,改革开放大潮中有名的“弄潮儿”,著名的优秀企业家。
长沙正圆真是一只金凤凰啊!一直在高飞中创造优秀业绩。
谁能想到它会在圭塘河之滨折戟沉沙?这圭塘河之滨,先后有3800多正圆人(据2018年统计数),在这里参加了、见证了这家企业后半生创造的无数辉煌。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如今站在这里望着圭塘河的粼粼波光,禁不住发出一声“逝者如斯”的感叹,想起了古人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注:写作这篇文章,参阅了原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厂工会主席戴北鹏为主编写的《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厂史》,和我本人为主编写的《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职工教育培训史》。另外,还参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国丛书”之《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本人是该卷书相关章节的撰稿人之一。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