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宫的美好回忆
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宫,是50年代全省兴建的最大工人文化宫,占地1.4万平方米,文化宫有北门和东门,分别面向湘春路和湘春街。
1954年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对外开放,有剧院、舞厅、滑冰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艺室等。1958年又在宫内兴建宽银幕电影院,功能更加齐全,是全市职工群众文化娱乐中心,休闲的好去处。
1986年长沙市在东塘兴建了新的工人文化宫,叫长沙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宫更名为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湘春路工人文化宫所在地是清代所建左文襄祠旧址。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在福州逝世,清廷诏谕追赠左宗棠太傅,谥文襄,建立专祠。湖南巡抚奉旨在西园一带建祠,1892年左公祠竣工,清廷礼部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祀典。
左文襄祠占地约60亩,正门坐西朝东,上书“左太傅祠”,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墙,殿内有左宗棠檀木雕像,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
左文襄祠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现在湘春路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还留下祠内部分假石山。
上世纪70、80年代,长沙市图书馆设在湘春路工人文化宫,北门西边一栋仿苏单层建筑,图书馆旁边是文化宫内假石山。
我是市图书馆的老读者,1961年我刚进三中(明德)读初中,担任班上语文课代表,班主任徐克钦老师给我一本市图书馆读者证,我当时特别高兴。我是一个小说迷,以往姐姐带回家外国小说,她不让我看,我就很早起床偷看。
市图书馆当时在中山路中山亭,离我家不远,图书藏量多,中学期间在这里借阅了大量中外名著,记得头一次借阅是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让少年的我大开眼界。
改革开放以来学知识、学文化成了一种潮流,涌现了许多新的模范人物。我的三中高中同学伍蔚滇读书时就是校学习标兵,工作后因家和单位在北门,常到文化宫市图书馆看书学习,凭着过硬的学识,在全国职工知识竞赛中,取得了全国第一名的惊人成绩,成为了全国青年职工学习的榜样。伍蔚滇不管是在北区医疗器械厂当工人,还是走上市工会副主席领导单位,都是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他励志的故事,当年广泛传播。
80年代我每次到红墙巷岳母家,总会抽时间到文化宫市图书馆,查阅一些工程技术方面的资料。市图书馆阅览室陈列了各种画报、报纸、专业刊物,来来往往的读者特别多,有一种争时间学知识的氛围。
编者注:据长沙市图书馆官网资料显示,1971年4月,经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批准,长沙市图书馆搬迁至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宫内,与市文化馆、市工人文化宫合并,成立“长沙市工农兵文艺创作室”,下设图书组,于1972年元旦重新对社会开放。1975年9月,长沙市图书馆恢复独立建制,借用市工人文化宫场地开展业务工作。1979年开始,长沙市图书馆争取省、市政府先后拨款100余万元,在市内名胜定王台兴建新馆,于1985年6月竣工,1986年7月1日正式开放。
文化宫北大门东边是一栋三层红砖楼房,因为该楼有众多文化娱乐室,所以周围居民都叫它“文化红楼”。
该楼书画展览室很大,每年都有全市职工业余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展出。特别是1955年3月,在此举办了全省第一届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展览会,并从参展1000多件作品中,选出35件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工人美术展览会。
棋艺象棋室常聚集着许多围观者,帮腔出点子叫声不断。我的三中初中同学汤智松,常在文化宫棋室下棋。70年代他在长沙曙光电子管厂工作,曾参加长沙市职工象棋联赛,获得个人比赛冠军。还和同厂职工马康元、我的哥哥陶立志一道代表曙光电子管厂象棋队获得团体比赛亚军殊荣。
我的表姐夫刘辉予住在学宫街,也常到这里下棋,他曾获得南区象棋职工联赛的冠军。三中高中同班同学李建国就住文化宫宽银幕电影院对面,特别喜欢在文化宫棋室下棋。他擅长背棋谱、下盲棋,同学就叫他小名"象棋"。60年代,李建国还在文化宫担任过全市职工象棋比赛裁判。
围棋室比较安静,博弈双方下一步棋,要思考再三,旁观者也是冷静观看。当时社会上下围棋的人不多,三中梁实球老师儿子梁鹤年也常到这里下围棋。梁鹤年貌不出众,智商却很高,记得我们在三中校园下象棋,他站在旁边时不时帮腔出棋,水平很高。他后来是国家围棋6段,湖南围棋队教练,加盟云南围棋队后,1980年还在湘春路工人文化宫挂大盘子,下了盘指导赛。
1989年,市体育局在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向一些有专业水平的围棋选手,颁发了国家围棋段位书。
文化宫还创办了《工人音乐报》,编辑部也设在红楼,该报1985年起面向全国发行。
文化宫活动楼及北门东边综合楼
文化宫剧场在文化红楼南边,是建宫时的最大建筑,剧场宽敞明亮,是长沙职工文艺汇演的场地。60年代长沙职工文艺汇演好气派,长沙汽车电器厂工人大合唱、长沙纺织厂纺织女工管乐合奏、长沙市蔬菜公司京剧《沙家滨》等优秀节目,都在该剧场表演过,影响很大。
1987年9月还在剧场举办了湖南省首届健美运动锦标赛,12个地市选拔的选手登台表演,展示身体的健美。每年市工会许多重大会议,也经常在这里举行。
工人文化宫新春晚会,更是欢乐海洋,各种造型彩灯将文化宫装饰一新,看舞龙、书画摄影展、歌舞表演、猜谜语人群特别多。灯谜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文化宫在传承灯谜文化上一直做得很出色。
三中高中同班同学肖植文,现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他是岳阳市一中退休地理老师,每年为岳阳楼灯会出谜语,去年2月27日湖南日报《"射虎“不止是元夜》文章,以半个版面对这位谜语大师作了专题报道。
肖植文谈到湘春路文化宫灯谜老师时特有感受,80年代中期他到湘春路市工人文化宫看望老同学,没想到碰上文化宫猜谜语活动现场,一条“飞流直下三干尺”(猜中国四个民族)的谜语,困住了现场许多人,后来现场一位中年人解答,“高山,水,景颇,壮“四个民族,谜底连起来为"高山水景颇壮",切合谜面。该谜语借用唐诗,融入中国地理知识,是名副其实的佳作。
后来从长沙谜语界朋友得知,这条谜语是当时任工人文化宫《枫林谜苑》组长曹锵先生创作的,曹锵老师是全国知名谜语大师,据说这条谜语还在全国谜语界获奖。
2013年肖植文回长沙,慕名在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办公室见到了长沙市灯谜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树林老师。张树林当场出两条灯谜“老来拍马更殷勤”(猜美国地名3字),“摩肩接踵客如流”(猜美国地名5字),肖植文答对为“迈阿密“,"密西西比河“两地名,两位谜家以谜交友,联络感情。
文化宫文化中心
舞厅位于文化宫中部,一栋很大的平房,每逢周未睌上动听的管乐舞曲传遍整个文化宫。50、60年代时行跳交际舞,俗称“蹦擦擦“,一对对青年男女,踏着交际舞曲翩翩起舞,在和谐的舞步中,愉悦心情,展示自信。还有不少的青年朋友在跳交际舞中相互了解,结成恋人。
我姨妈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姨爹是一位文化专干,他们在跳交际舞中结识,相互欣赏,成为终身伴侣。
文化宫舞厅一直办得不错,宫内剧场也做过舞厅,不过现在跳交际舞的大多是退休老人。我住在东风路时和电大同学张圭结伴去文化宫舞跳过一次舞,10元钱一场舞还包茶水,不过伴奏是放音响。舞场女舞友多,跳得好的男舞友特别受欢迎,张圭交际舞跳得不错,一进舞厅就有女舞友招呼。
舞厅往东是文化宫游泳池,是当时市内最大的长方形露天游泳池,游泳池分浅水区,深水区,池边还有男女更衣室,冲洗间。
60年代到文化宫游泳池游泳,除几分钱一张门票外,还必须有市工人文化宫健康证,健康证要有医院或单位医务室盖章。
那时到文化宫游泳池游泳的学生,女生要多一些,住在河边男生喜欢到湘江畅游。游泳池里,大家都是穿平时所穿的短衣短裤下水,穿游泳服游泳的学生很少。
游泳池很热闹,欢声笑语不断,高手在深水区跳水,展示各种动作,入水时激起很高的水花;初学者在浅水区练习游泳基本技能,从双脚蹬水前行,到手脚并用游泳。
游泳池虽然不大,也不是完全平安无事,我曾看到一位女生游到游泳池中间,突然脚抽筋尖叫救命,池边教练急忙跳下水,将她拉扯上岸,避免了一次险情。
文化宫职工宿舍楼,原游泳池旧址
宽银幕电影院位于市工人文化宫东门,湘春街西边,一座新颖大气的现代建筑,也是长沙市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
宽银幕电影院占地很大,建筑物正前宽银幕电影院六个大字十分醒目,湘春街与西园口还有电影售票厅。
记得60年代初,三中组织学生到工人文化宫看电影《老兵新传》,电影院内空间高,银幕开阔,音响动听,一千多个座位呈弧状梯级排列。《老兵新传》由著名电影演员崔嵬、高博、孙永平等,主演新中国建立前夕一群退伍老兵,在高寒的解放区北大荒,艰苦创业办农场,为国家生产大量急需粮食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看彩色宽银幕电影,北大荒干里冰封雪地的大场景,感觉非常震憾。
60年代电影院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宽银幕电影院更是一票难求,为满足周围居民看电影需求,工人文化宫还在宫内建了露天电影院。
1964年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做好事活动深入人心,三中高中同班同学刘省三住在富雅坪,经常利用寒暑假,到文化宫宽银幕电影院做义务工,观众进场时站在电影院门口验票,在黑暗的灯光下打着手电筒引领迟到的人入座。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很受电影院职工欢迎,刘省三也多年坚持下来。
1968年底随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中一批同学到常德农村插队落户,我和刘省三下放在同一个生产队,住同一间房,吃同一锅饭。
1969年9月刘省三幸运招工到长沙鼓风机厂当工人,厂休穿着翻沙工工作皮鞋,到湘春路工人文化宫玩,碰到了熟人——当时已落实政策任市工人文化宫书记的周定安。
文革初期刘省三在电影院做义务工时,这位领导就是当年受冷落、默默扫地的老人,刘省三待人热情,总是主动和老人扯谈聊天,和他一起打扫卫生。
患难得真情,见面后这位领导边握手边和刘省三交谈。当他得知刘省三常上夜班家远搭车不便,主动问刘省三愿不愿意来文化宫工作,后亲自到长沙鼓风机厂协商,将刘省三调到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上班。
从70年代起刘省三成了宽银幕电影院的跑片员,戴着头盔,踩着摩托,精神抖擞地在省电影发行公司和各大电影院之间,将电影拷贝迎来送往。
那年头摩托车很少,他骑着济南轻骑摩托车奔驰在闹市街道确实风光。但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寒天暑热安全准时将电影片送达,也是件责任心强和辛苦的工作。往往一家电影院放映时间推迟,同时影响多家电影院,刘省三视力也不是很好,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驾驶着摩托车在人群中穿行,有时抢时间,摩托刚停稳,就抱着拷贝冲向放映间,及时给观众带来看电影的快乐。
上个世纪90年代起,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发生了很大变化,拆除了宫内一些老建筑,在湘春路北门两边建成了两栋综合楼,还在宫内新建了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修建了职工宿舍楼及商住楼。
去年中秋前夕,我又一次走访湘春路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宫内现基本停止活动,除一条道路供职工宿舍楼出入外,宫内大部分区域围档准备进行提质改造。绿树丛中文化宫剧院房顶上“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八个大字仍是那样精神,现在文化宫剧院是唯一留存建宫时老建筑。
我绕到西园北里重建的左文襄园,园正中是左公亭,亭内立有民族英雄左宗棠雕像,园后是文化宫原左文襄祠假石山遗存。
左文襄祠还是明德中学创建之地,老校长胡元倓早年办学艰难,1903年租用左文襄祠部分房屋做教室建校开学,后来才搬到泰安里新校园。当年黄兴从日本留学归来,受胡元倓邀请,到明德学堂出任学监,主持该校第一期速成师范班,担任历史和体操教学。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在这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为成立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做了大量工作。
沿着装饰一新西园北里、西园历史步道,在西园与延伸的黄兴北路北路口,矗立着90年代建成高大的商住楼,这里就是原工人文化宫宽银幕电影院旧址。我站在楼前久久注视,岁月悠悠,湘春路工人文化宫,我们青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仿佛在昨天一样,令人难忘。
参考资料
1、《长沙市志》;
2、《左文襄祠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为什么今天还能看到它的壮观?》(陈先枢著)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