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泰街西段:巷小记忆深
长沙的小街巷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各个角落,使城市充满生机。小巷给人的印象是繁而杂,“繁”是说它多,“杂”说它有长有短、走向不一。
虽说是小街小巷,但也有不少人情世故,给美丽的城市增添了很多趣闻。在我居住地附近的小街小巷里,就藏着不少名人轶事。
提到忠信园,大多数长沙朋友都感到陌生,要说长沙的头卡子、通泰街,知道的人会多些,说当年香火不断、热闹非凡的长沙龙王宫,不知晓的人就不多了。可忠信园的就是通泰街靠中段右边,一条不起眼的、长不足六十米的南北走向小巷,巷口正对龙王宫,是一个三面不通的小巷。
忠信园巷子不大,当年仅居住24户人家,可小巷有它的特殊之处。整个巷子只有朝南方向龙王宫的这么一个出入口,北向末端又被明德中学三米多高的围墙堵截不通,东向被当时的胡公馆(属通泰街83号)和巷内两栋民国期间的建筑物——周公馆和杨公馆占据。剩下22户人家就分布在巷子内左侧(西向),这些住房仍然要受到隔壁胡家菜园围墙限制,中间路道还分叉出三条不长也不宽的小巷道,这就使得这些房屋分布十分凌乱,各户大小不一,朝向各异。
巷子内当年一无自来水,二无公共厕所,好在还有一口冬暖夏凉的清代古井,供大家洗菜、洗衣被等公用。古井在巷子深处(靠北边),2010年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忠信园古井(2O21年摄)
当年这小巷子里面的房屋,基本上为两层楼的单家独户,房顶采用人字木梁加毛瓦的木质结构,为少钉或者是无钉建筑。各家的房屋底层墙壁釆用木板、楼层墙壁采用竹蔑片编织后用黄泥巴和稻草筯粉刷制而成。各家楼上都有一个小走廊,便于晾晒衣物等。
周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解放前大商户、实业家周治安先生的公馆,位于忠信园2号,人们习惯称该之为“果园”或“忠信园2号”。该公馆原由面积很大的院子和三进房屋组成。公馆门朝小巷开,有大、小门两张,并排相隔有十几米左右。大门凹进围墙1米多,两扇门叶,宽1米左右、厚度10来公分,加门框边石柱一起大约2米5左右,很气派。因为门是凹进巷子,就空出了几个平方的空余地方,小时候巷子内一群男孩总喜欢利用这空地打蛋子、用砖块打跪碑、玩洋菩萨等。
这个果园较大,从小门进去左边是几间全木平房,平房下阶基院内栽种了多种树木和花果。其中有一个30平方大的葡萄树架,进门深处是棵蛮大的石榴树,另外还有桃树等。春天园内鲜花盛开,秋天树架上挂满鲜美可口的葡萄、石榴和桃子等水果。
虽然没有看到过公馆的主人,但小门有时候有人开门进去,我们也溜着进去看看新鲜。说实话,我们小时候问父辈2号果园的主人怎么看不见人,大人们说主人在部队,也有人说被关押,总感到2号主人很神秘。
文革时期,周治安先生被扫地出门,果园被毁,一、二进房屋被拆除,盖起几栋楼房,只留下现存一排平房,南向有一狭窄空地。院内西侧有水井口,从忠信园的一扇小门出入。
杨公馆,是曾为长沙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国民党将领杨敏先将军的公馆,也就是我们说的忠信园10号公馆。
杨敏先 图源网络
杨敏先(1907-1994),长沙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7期毕业。抗战时期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任上校参谋、第十五师上校参谋处长、参谋长等职。1946年11月调往南京国防部监察局,12月秘密加入国民党军统组织,后派任湖南保安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因人事摩擦未到任。1948年9月借回家省亲之机脱离军统,投奔程潜。1949年6月任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在程潜主任办公室处理军事公文。8月随程潜在长沙起义。后还曾随程潜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和政治协商会议,并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2月入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杨敏先任解放军二十一兵团少将高参。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我小学同学树斌回忆过去的忠信园印象尤为深刻:
小时候我最有印象的是10号杨敏先将军。当年他的老父亲活着时,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好,走路要借棍,将军总是扶他出进,将军也经常将老人扶到户外晒晒太阳。将军身体很健壮,但他夫人也体弱多病,将军也是精心照料。
杨将军是长沙和平解放时的功臣,但在小巷子内,却没有一点架子,他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巷子的老老少少都喜欢他。夏、秋天他也经常在10号阶基上站着、坐着,身边总有不少的邻居过去问这问那,他都会不厌其烦给邻居笑答。
我们当年小,夏、秋天热,家里比较闷,将军他也时不时穿着T恤,提着板凳,手拿蒲扇,坐在他家大门的石梯上,给我们讲讲他们当年怎么和共产党联合打日本鬼子,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和趣事。还讲到他们跟程潜将军、陈明仁等将军策划为长沙和平解放所作出贡献的故事。
忠信园10号杨公馆大门(2O18年摄)
周公馆和杨公馆现已成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忠信园17号凃公馆(2O18年摄)
忠信园17号为凃公馆。涂公馆原先并不叫涂公馆,据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涂氏兄弟共同买下这栋公馆,人们后来便称“涂氏公馆”。其正门在胡家菜园,不知何故后来关闭了前门,一直从忠信园小门出入。
胡家菜园在通泰街中西部,北面是著名的明德中学,东面是忠信园,西边是茅棚街。这里原是湘军名将胡林翼故居“五福堂”的所在地,胡去世后,其夫人陶氏携子赐福从益阳迁居长沙,在堂后辟菜园,以种菜自娱,于是便有“胡家菜园”街名。
其街道形状呈英语字母“h”形,拥有两个入口。街道狭窄,东面入口的房子楼上差不多连在一起了。历史上,胡家菜园曾是湘江滩上的一片菜地,后随着码头经济的发展,这片菜地逐渐被人们用于建房使用,成为长沙城区一隅。
由于此处地势低洼,常年遭湘江涨水侵害,又有不少富商高官在此建房,因此胡家菜园这块地方住着的人家呈穷富两极分化:贫穷的人家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里;民国时期住过来的当官或商人,则住在四合院楼房里。
胡家菜园17号住户李家,世代做布匹生意,其祖父在长沙开天中福号绸布商行,是当时长沙绸布行业中最有名的。里面还住有劳姓、杨姓、陈姓等,都是当时不错的职业经理人。
11号原来也是大户人家,被政府收回房产后1958年做了公共食堂。12、14、15、17、18、19号住户,原来都是非官即商的人家。这些老房子除17、18、19号在1993年拆除盖了商住楼外,其他几栋公馆前保存完好。
17号门口左边有一口双眼水井,以前水质很好,供附近人家洗用,文革时一些害怕抄家直接把自家值钱的宝贝扔进水井里,有人还打捞过。1993年被毁。
18、19号横巷中有座土地庙,以前还有善男信女常祀拜土地公公,毁于文革。
胡家菜园12号、14号“三贤里”大门(2O18年摄)
胡家菜园12号、14号实际上有三栋公馆,呈品字形,东面一户,南北各两户,中间一个过道,原来共用一个大门,大门上方有一个招牌为“三贤里”。六十年中期破四旧时被捣毁。后来,不知何故东头一涂姓住户将大门紧闭,从此走忠信园出入。
胡家园12号、14号“三贤里”内三户人家大门(2O18年摄)
其中胡家菜园20号(原14号)被列为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该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屋主不详。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本结构,坡屋顶上覆盖小青瓦,红砖清水墙,石库门开于西南面。外廊式走道,廊柱以红砖砌筑,木质栏杆。房间内部以木板分隔,木楼梯。有单层杂屋,上为露台。
该公馆南边有5-6平方天井,北边有一露天小院。进入公馆经过走廊靠东边有一木梯上2楼,中间一个堂屋,堂屋后面还有一间小房,左右两边各两间房,楼上也如此。
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长沙地区公馆建筑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其他两栋公馆也应是同一时期修建的,形状大同小异,面积比14号稍小点。
胡家园14号内部(左)和“三贤里”大门修缮一新(2021年摄)
印象最深的还是17号,我经常去玩的地方。穿过狭窄的小巷,进入巷子最里端,有一两扇大门的院子,内有3栋二层欧式公馆,分别呈品字排开,靠北面并排2栋,南面一栋,外墙淡黄色,凹凸不平呈几何状水泥敷面。每栋公馆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内有近200平方米空坪隙地,靠西头有一厕所。
我的同学静波家就住西北这一栋。登上台阶步入走廊,一宽阔的木楼梯正对大门,一层有三间房,其中靠左边的房子最大,有近30平方米,内置一储存室。其靠南面有一个呈六角形窗台,房间内高有3米多,窗户也开得很高大,地面为木地板,走进房间感到特别明亮和舒适。由于房子较大,我们经常在这玩耍。二楼则由房产公司安排另外人员居住,后来落实政策,公馆退回给原房主。
该公馆于90年代初被房地产商拆除,就是现在也很难看到这种建筑。
在小巷里还有一老文华湘住所,住户是原文华湘的第三代传人之一。
富裕街是一条东西的小巷住着30多户人家,靠南面的部分原有2栋公馆,2020年左右拆除建成居民楼,其他房屋经过维修保持了现状。
富裕街33号原是一家个体织布厂,老板姓汤,原住活元桥,文夕大火后搬到此处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开办一个家庭小织布厂,拥几台织机和配套的设备。我的同学汤又新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踩布大石头。1956年公司合营后并于长沙建中织布厂(即长沙绒布厂)。
在富裕街中部有一水井,水井旁边解放前有个叫“养静院”的慈善机构,专门收养失明的盲童和老人,为他们提供食宿和适宜劳动。解放后在这里居住的失明者被送到福利院和聋哑学校学习。该住所后来办成食堂和工厂(前门在马王塘)。有些盲人从小就学习一些“算命”的方法,他们经常走街串巷,口里吆喝“算八字”等,手提一个小小的铜板做成小铜锣,用手指敲一下,发出铛铛的清脆响声,吸引人们的关注。
”算八字”用来吆喝的小铜锣(李蔚霞摄)
绥福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街道较窄小,住着30多户人家,2019年通过修复后已焕然一新。我们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都称这条街为“xi”(西)福巷一直喊了多年,可能是一字多音的缘故吧。
绥福巷23号原是一栋公馆的后门,前门在草墙湾。该公馆有一栋两层楼住所,包括花园一起占地500多个平方米,内置假山、花草、大树和一个很大的操坪。我小时候曾从草墙湾看到庭院内的房子和花草。上世纪五十年末将操场和空坪隙地修建成学校,后来又改建成教工宿舍,仅留下部分房子由主人居住,由绥福巷23号后门出入。
该公馆主人名周曼如,男,京剧旦角。周曼如的父亲是同盟会员,湖南长沙人,他和也曾是同盟会员的林伯渠是莫逆之交,和许多同盟会员一样,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周父与家在大岛的一位姓“古谷”日本姑娘恋爱了,并许诺上门为婿,但在1928年左右还是带着妻儿数人回国了。大约在1914-15年间,周曼如出生在日本,是父母的长子,取名古谷德太郎,中文名周德宽,“曼如”是后来学戏时的艺名。
周家回国后,先是住在北平,这时,周迷上了京剧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一次,梅对周说:“曼如,我不怀疑你热爱国剧,但你练基本功不算刻苦。学国剧由着性子来可不成,得把基础打好。”周算是个纨绔子弟,但在梅先生的督导下,总算比较成功地学成了。周以花旦为主,也演青衣。首次挂牌,便大获成功。
周曼如是梅兰芳的学生,这是有案可查的,就在梅兰芳纪念馆的弟子名册上,他赫然位列其中。
抗战初期,周家回到湖南长沙。不久,周曼如和他的母亲一道,被作为“敌侨”关押起来。但周是一位有影响的京剧演员,父亲又是“党国元老”,不久就都释放了。
武汉沦陷后,周曼如到岳阳前线劳军。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请他吃饭。饭后,到前线慰问官兵。他到一位团长住处,看到团长和士兵一样,穿着灰粗布军服,打着绑腿,睡的床就是几块木板搭在两条板凳上,再垫上些稻草,上面一副破了洞的草席。周曼如深受感动,晚上表演《穆柯寨》十分卖力,赢得经久不息的雷鸣掌声。那几年,周曼如席不暇暖,在湖南各地巡回演出。
周曼如住在绥福巷时,常常请一些票友来家唱京剧。20世纪80年代他在长沙北区医院住院部做护理,后在湖南省文史馆任馆员。1986年后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
我们住在附近一带的居民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他梳着一个大背头,面部常露笑容,上身穿着一件戏剧服,下穿灯笼裤,走起路来轻移莲步,舞态生风,比常人不同,一看就是一个戏剧演员。
绥福巷还有一个叫“送子观音”民间组织(自发组织)。附近有些夫妇结婚后没有生孩子,不是去医院,而是求神拜佛。送子观音是民间崇拜的佛教神祗,封建时代百姓认为虔诚拜神佛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
他们会去请“送子观音”到家里来。这时候,这个队伍有敲锣的、打鼓的、吹唢呐的、领队的,大约七八人来到家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个大人肩上骑一个四五岁的十分可爱的男孩。他们到达前会受主家隆重接待,首先放鞭炮迎接,递烟泡茶,按照程序先问问男女生辰八字等,再让骑高马男孩随队伍在主人卧室绕行一周,再把小孩放床中间稍座片刻,然后返回。整过过程大概半小时左右,出门后齐声祝贺主人早生贵子,这时主人早已准备了红包。
在巷子中间有位龙姓人家靠修鞋为生,常摆摊在龙王宫附近,同时还兼任龙玉宫救火队吹号员(遇到火警,就立即放下手中工作,一路奔跑呜笛呼叫)。其大儿子生于四十年代,小时候浓眉大眼又白胖,很受人喜爱。他曾参加过“送子观音”扮演男孩,每次都能赚上一二块光洋。
在绥福巷居住70多年的龙大爷(2021年摄)
在活元桥与高升巷交叉路口东边,有一栋高7、8米高的大楼,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原先是禽蛋仓库,蛋厂搬迁后大楼做了电器厂,制作配电屏等电器设备。租这房老板叫李维迪,是京剧名旦李维康之弟。
该大楼原称“五虎堂”,大约在四十年代,有五位同仁合股买这个栋楼,取名“五虎堂”。其中陈步舟夫妇各占一股,陈x生(女)2股,其余3人不知其名。此屋一直出租,多数时间做仓库之用。房屋改造后,股东可以从大楼领点股息,一直到文革时期。陈步舟的孙子现手中尚存股息证原件。
陈步舟,湘雅教会学校老师,曾在浏阳,宁乡教书。刘少奇是其学生(小6岁),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在武汉,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此期间刘少奇叫陈到武汉来。1927年陈跑商到武汉,将刘少奇儿子刘允斌带回长沙。1938年,刘少奇托人回长将儿子接到延安。
刚解放时,因陈步舟父子二人均失业生活十分困难,于是他给刘少奇写信求助。1949年12月4日,刘少奇收到陈步舟的来信,毫不迟疑地即刻给以复信。刘少奇在信中直言相告:
“步舟先生大鉴:
数函均悉。
二十年前,小儿承蒙照顾抚养,感激不尽。先生父子近年失业,生活困难,极愿有所帮助,但因目前国家困难甚多,原来公务人员失业者甚众,故现今找一有薪水之事,极为难得。而我们革命组织人员,则大多实行无薪水的供给制,个人生活虽可勉强维持,膳(赡)养家属则不可能。供给制将来亦需改为薪水制,但在一二年内,国家财政还无力负担,总在一二年后才能改制。
公子曼伯如能不怕艰苦,则可先进湖南现有之革命军政训练班,受训半年,然后工作,而这种工作,现在是没有薪水的,将来或可有薪水。如先生及贵公子愿意,请持此信去找省政府副主席王首道同志介绍,即可进入一种训练学校。
顺颂福安!刘少奇 十二月四日”
——(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人物记念馆)
刘少奇在处理故知亲友的信访时一向严于律己,不循私情,不搞特权,大公无私,坚持原则,一视同仁。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愈显其品德之高尚。
在活元桥与高升巷交叉路口西边,一栋红色清水墙公馆住着长沙某织布厂职工欧阳锦华,因与我父亲是同事,有时也来我家走走。从他和父亲的谈话中得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华国锋在湖南工作期间,其妻子在他家做保姆。谈到华国锋家情况时,他说华很朴实,家里生活很普通也比较节俭。华国锋担任国家主席后,很多电视台、报社记者到他家采访。
马王塘一条东西走向小巷,长不到百米,宽不到4米。我曾住马王塘42号,是从一个姓朱的老板那租赁的房子。42号是栋二层楼房,占百余平方米。除朱老板外还住着向姓、徐姓等几户人家。对门住着一位带着眼镜姓金的户籍(警察)。小巷曾有两个小商店(赵家、张家)和肖姓家庭理发店。
马王塘2号是一栋小公馆,已有一段历史了,曾住着一位倪姓老师和几户人家。
马王塘38号是小巷内唯一一家工厂,该厂原来做过公共食堂。大概六十年左右办起街道工厂叫棕绳厂,主要是做打包用绳子。我曾在厂内玩过,看到做绳子的全过程。
做绳子的设备就是一条木凳子上安装一个旋转360度手摇架子,上面有大概8个左右铁钩。如果是做单股绳子,一个摇动架子,另一人一边走一边将零散棕叶或塑料转入手中,随着旋转便形成一小股绳子;如果要做更大更结实的绳子,就将几股绳子栟在一起,那么一人旋转架子时候,另一人就手握一个绳卡工具来控制缆松紧。旋转架子的工作是力气话,一般是男同志操作。
到八十年代左右该厂扩大生产,开始生产线带产品,后来并入长沙商标线带厂。企业停产后,一直将厂房出租。
在马王塘我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件事,在马王塘中部的水井旁边,住着一位刘姓人家。其女主人从事运输工作,工具就是一台胶轮板车。在当时从事这一工作都身体较为结实的男人,妇女鲜有人参加。她和当时住在雷祖殿的一位姐妹可以说是冲破世俗,干起把这项很少有妇女从事的工作。
早晨能看到她们检查车辆的身影,一身洗得干净的衣服穿在身上,虽有补丁,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十分干练的感觉,一般都带上水壶、草帽、汗巾,如果运输路程较远会带上中饭,一个铝制方形食盒。
女主人个子并不高大,还显得较为单瘦,但她们跟男同志一样,拖一样的货物,低着头前行。不管风寒酷暑,冰天雪地 ,中途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跨过多少坎坷……傍晚看到她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将板车竖立靠在墙边。年复一年的工作着,劳累着,我真的十分钦配她们。
2001年扩建营盘路时,马王塘西头部分被征收,后就只剩下东头的三分之二了。现还保留着四栋较为特色的建筑,分别为马王塘2号、3号、30号、32号。
扩建营盘路后,该段部分小街巷修整成了营盘路的一段
(在写此文时,得到小学同学胡树斌、李静波、龙兴奇、刘大明等同学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李蔚霞。编辑 | 明明。图为作者提供。
工业企业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是生产、生活用品的制造者,也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过去百年,长沙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域内各大工业企业的贡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长沙市民对于工厂、企业的记忆,梳理、传承长沙工业领域发展脉络,是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记录长沙、宣传长沙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平台已积累众多长沙工业记忆题材文章。未来,我们将就这一题材优质内容编辑成书出版。
为此,现针对部分“长沙工业记忆”主题内容进行征稿,欢迎大家投稿相关作品,或提供记忆线索:
1、写作对象
与长沙电冰箱厂、湖南电视机厂、湖南造漆厂、浦沅工程机械总厂、长沙铜铝材厂、长沙汽车制造厂、长沙钢厂等工厂企业相关的记忆文章。
2、写作要求
①围绕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变迁,及工业生产、生活等方面,以亲历亲闻的记忆为主、资料为辅展开写作;
②内容主题明确,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③单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
④图文结合,无侵权行为,图片资料需注明出处。
3、投稿说明
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有投稿意向者,欢迎后台留言联系,
或将稿件发至投稿邮箱:citymemory@csjyds.com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