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说长沙 | 现代版的长沙“清明上河图”

城小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新钢笔画长卷《湘江神韵图》是由我国著名新钢笔画家李渝基先生绘制。该画卷全长35米,宽0.4米,四易其稿,耗时七年,于2007年创作完成。


画卷中,北起银盆岭大桥,南至黑石铺大桥附近,古朴的朱张渡、雄伟的杜甫江阁、绵延的山水、休闲的市民……湘江长沙段沿岸20余公里的迷人风光展现眼前。


为了用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用钢笔画来展现描画长沙古城在历史的改革开放伟大巨变中的成长轨迹,画家李渝基将新钢笔画与中国画的手卷形式相结合,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更重要的是在画中热情讴歌新时代,表现自己家园的巨变之雄姿。


《湘江神韵图》局部


《湘江神韵图》除了运用长卷构图,和散点透视方法外,画面主要是采用多变的钢笔排线手法,运用笔力的起伏自由,去达到线端的绰约含蓄。同时用线条的飘逸奔放到沉稳遒劲,以求充分表达出画面的真实完整性。


该新钢笔画长卷体现出了一种博大与空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是长沙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胸中意境与感情的大写意,更是作者付出巨大辛劳之后的思想升华。


整个画面选择用写实的手法,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不显应酬时尚玩弄笔墨或作怡心悦目之赏玩,而是追求绘画的艰辛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积极热情反映新时代的美好而创作内容与时具进。


另外,新钢笔画长卷《湘江神韵图》表现场面宏大,意境深远,给人以振奋与力量。画中的湘江为长沙提供了生动的视觉感受,那惊涛、水鸟、江中渔舟与泊岸的轮船,远处的桔子洲横卧江心,江水在洲头分流而过,山、水、洲、城,真是我们梦幻般的家园。


《湘江神韵图》局部


再细看画面,江中的橘子洲在与远处连绵的岳麓山相互呼应,在营造着一种和煦的视觉效果,显露出山和水的自然联系。湘江和山峦连为一体,其静穆氛围与城市的喧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互为交融。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面面上无处不在调动每一根线条,在充分展现长沙的山、水、洲、城,它们体现出了长沙城市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更是长沙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的生动写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赋予了长沙城神奇独特的风水,长卷里这美丽的画面全是在用钢笔的千万根线条在编织,在排列,在组合。


长沙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张扬,显现出来的是星城的深刻内涵,随着近些年来长沙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和对身边亲水风情的精心雕琢而无比激荡人心。今天它正以极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呼唤着人们满怀激情地创造出自己更加美丽的家园,新钢笔画长卷《湘江神韵图》记录的正是我们可爱的家,深刻变化的真实写照。


李渝基,1946年生,湖南长沙人。我国新钢笔画代表人物,中国钢笔画联盟主席,中国钢笔画联盟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上世纪六十年代师从齐白石大师门下李立先生和著名油画家谢鹏程先生学画。多年来坚持钢笔画创作,首次提出“新钢笔画创作理念”。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长卷“湘江神韵图”,被誉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原画较长不便于文中展示,以下摘录局部场景,并配以李渝基老师亲自给出的文字解说,分享给城市记忆平台各位读者(下文中“我”指李渝基老师本人):


杜甫江阁位于长沙市河东城区西湖桥,地处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临湘江为湘江风光带的一部分,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为了纪念一代诗圣,2002年,长沙市在杜甫当年系舟登岸寄居处重修江阁,以期诗圣光辉永耀三湘。我的取景是从湘江边上观看,杜甫江阁更为宏伟。


长沙橘子洲大桥 (湘江一桥) ,老长沙人习惯上仍称为“湘江大桥”。位于长沙城区五一大道(长沙) 西端、经橘子洲到溁湾镇之间,是长沙市横跨湘江连接城区的“第一座桥梁”,于1971年开工,1972年建成通车。桥为大型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公路桥,全长1250米,最大宽径76米,桥面净宽20米。画面为宏伟的桥东引桥部分,为五一路与湘江大道(也称沿江大道)交汇处。
(长图,请横屏查看)

当年湘江风光带上的信步亭,静谧、和谐而优美的环境,呈现了改革开放中长沙市民的幸福生活。
(长图,请横屏查看)

马王堆“长沙司马”印章与雕塑造型的完美结合,给湘江河畔的风光带上镶嵌了一处回往历史的去处。
(长图,请横屏查看)


长沙解放西路与湘江大道交汇处的风光带上,有一尊不锈钢雕像“睡美人”,像的头部顶着两颗星,基座上铭刻着: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座城,天上长沙星,地上长沙城。星城长沙在这里得到了理想美好的全释。
(长图,请横屏查看)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我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画面上是湘江两岸,右边远处是湘江大桥(今桔子洲大桥),对岸是河西溁湾镇的交警大楼和岳麓山,桥孔下是桔子洲(常叫水陆洲),近处是趸船和泊在江边的轮船。右侧是湘江边的河堤和风光带。
(长图,请横屏查看)

过去长沙西湖桥处的湘江边,一直延伸到长沙南站,都有趸船和轮船停泊和出航,水运货物是长沙以前对外重要的物资运输线。


中间底下有四只小木船,打渔人已在船尾装上了柴油机,开起动力来轻松自由,再也不用过去那么辛苦了。


这趸船是无动力装置的矩形平底船,专供其他船只停泊的。通常它固定在岸边,仅作为浮码头使用,用于装卸货物或供行人上下。当年是不足为奇,现在成了故事与遗存。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图文资料由李渝基新钢笔画艺术工作室提供。编辑 | 明明。
福利指南

福利 | 一书阅尽长沙南城古今



征稿启事

城市记忆栏目征稿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