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德镇学院 “晓国情·传经典·爱国心” 主题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展

心怀祖国的 景院学工 2024-03-22




在充满爱国气息的校园

“晓国情·传经典·爱国心” 主题征文活动

完美落幕!

各位参赛者用自己的笔尖

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坚定民族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欣赏获奖作品吧!





 一等奖  



《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 以“青春之歌”诵扬爱国篇章


22汉本三班  施伊平


“上弦的玉轮曾经弯在天涯,除了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海边早已悄无人声,但是这两个年青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岸上徘徊着、谈说着。”这是属于那一时代的青春,是作者杨沫笔下美好的青春年华。

讲起《青春之歌》我们可能感到陌生,可是对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人们来说,随着“双百方针”口号提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迎来一个创作高峰,其中,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青春之歌》是当年最受瞩目的作品。它呈载了青年一辈的热爱与希望,是渴望胜利的期冀曙光。

《青春之歌》主要是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不屈服于家庭安排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残酷,最后投身于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这本书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以及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这也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切知识分子、革命者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相统一,将这份使命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有真正光明璀璨的炫丽青春。

“阅遍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尝遍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在当时封建旧地主统治下,女性的地位低下,林道静的家庭背景意味着她日后也会像传统女性一样被权贵所束缚。但是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也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样也是给予未来青年的永恒记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计复东西。”书中女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坎坷人生,但最终是走上了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的侵略,拯救中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身坚志刚,遇难而上。一个女孩本着柔弱的身驱,面对拷打,她没有屈服,面对爱情的诱惑,她没有为此动摇。她在路上艰难成长,将双手化为利爪带着愤怒与命运斗争,而她身上的疤痕就是最美的勋章。

青春的力量还在喷涌,爱国的情怀还在亘绵。列宁曾说过:“爱国精神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对祖国河山、人民以及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视;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而这就是深厚的爱国之情。

由此可见,爱国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还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更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力,具有重大的现实主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于现在,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回首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同样发现爱国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必不可少。因此在《青春之歌》中,共产党员江华、林红等人以无私无畏地为人民革命和祖国救亡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投入革命斗争的硝烟之中,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若以青春喻芳华,理想信念作嘉树,那么青春之路须理想信念相依才能走的更加坚稳。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先辈们留下的书籍材料来了解那战乱的年代。周总理曾说过:“入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延续这种精神品质利用先辈们给予的宝贵财富,像《青春之歌》一样以它青春的节奏不断催人奋进,同时学习新的思想争做新青年,以后续的努力奋斗,来诵扬青春、爱国华美篇章。


《红岩颂》


22汉本三班  罗佳盈 


夜阑里,

黑云蔽天张着巨口,

它说,它要吃人。

我潜进黑暗,以身挡虎,

我不惧死,

因为我是坚韧如岩的人民战士。

我坚信着有一天,

红日会从东方喷薄而出,

那时,我已作天边的霞,

近处的云,

含笑默默地祝福。


夜半时,

渣宰黑牢里,

小小的窗口,

柔柔的月光,

落在地面,

也照在我身,

在我的心间跳跃。

我被架在邢台上,

拷链勒进骨肉,

火具烫下烙印,

鲜血如注出涌。

我不惧身死,

只盼望着柔月化作朝阳,

猛然撞破无边的暗夜。


破晓黎明,

红艳初阳跃出高山,

冲破沉沉夜幕,

灿烂红晕福泽大地。

这时我已人往风微,

化作山间乔木,

溪边青石,

也难忘深爱的这片大地,

我的祖国母亲。




 二等奖  


《前行》


22电商一班  刘曼娴


写下这篇文章时正值清明节,白天去到的烈士陵园碑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午闲暇再次翻开这本书,历史的回音萦绕耳畔,回忆编制成的故事慢慢回想。

《红岩》是作家罗广斌和杨益合著的经典革命小说,第一次认识《红岩》是在初三的名著品读,那时只是粗略的了解了这部作品。完整读完《红岩》是在高二的夏天,我跟随两位先生的步伐,走进那段艰难岁月,感受先辈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遗憾的是虽在暑假但我也多少带着点应试思维。这一次,重读《红岩》,不一样的心境,我又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小说主要讲述了在1948年,那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早已是秋后蚂蚱的国民党垂死挣扎,为了得到口供对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共产党员进行严刑拷打,许云峰、齐晓轩、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在狱中从未停下过前行的脚步进行着英勇的战斗,虽然最后渣滓洞和白公馆惨遭屠杀,但却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了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彩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书中对革命胜利后第一个黎明的描绘,透过文字都感觉到的闲适,可争的这份闲适的人又有多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呢。

“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

我总会记得战士们在狱中凭借想象制作出“五星红旗”,四颗黄色的五角星分布在红旗的四个角,一颗大的黄色五角星在红旗中央。他们就准备扛着这面“五星红旗”迎接胜利——可是最后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到胜利来临的那一天。是血洗红岩,才有这般美好的今天。

合上书页,我感慨良多,这是种怎样的精神,我无法具体言说,甚至多少带着点庆幸,庆幸我生在最好的时代。小说中的许多人都让我为之动容,组织有困难时她说:“这条线的关系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面对敌人的毒刑时她说:“毒刑拷打时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时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行将就义时她整理着装后神态平静的说:“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

从前只道战士之顽强,殊不知信仰之坚定。

读完《红岩》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是渣滓洞屠杀幸存的唯一一名女战士的回忆录。在回忆录中,她回忆了在渣滓洞那段难熬却又坚定的时光。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战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变质的残羹冷炙,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强忍着旧脓新疮的阵阵烈痛,在无边的黑暗里摸索,迎着那点点光亮前行,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到来,但他们却依然坚信,革命终会胜利。哪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亲眼见证到胜利到来的这一天,但他们仍无怨无悔的为后辈们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正如他们所说的“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红岩,红色的岩石。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是坚强、顽强。它象征着革命者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红岩》不止是一本书,它更是一首时代的赞歌,歌颂着每一位革命年代的中华儿女。

其实不只是在那浴血奋战的年代,就是在我们生活在的这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也有无数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我看见新冠盛行时一份份支援武汉的请愿书,一个个奋战在一线的人员,我看见凉山火灾时消防员们一个个奋不顾身的身影。他们也只是那最普通的人啊,谁不怕,都会怕,他们怕,却还是步履不停。

我们,炎黄子孙,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也从未被困难打倒。革命先辈们,这太平盛世如您们所愿;那可敬的普通人啊,感谢你为我们拼过命。未来啊,我们也将会不断前行,努力去到更幸福的远方。

这山河无恙,愿烈士长安。


《铭记历史》


22语教班  黄芳


“本书仅对日本在南京的野蛮暴行进行最基本的概述,因为我的目的并不在于以数字证明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行径之一,而是要洞悉事件本身,从而吸取教训,以警世人。然而,不同的残暴程度通常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因此我必须列举一些统计数字,从而使读者对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大屠杀规模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张纯如

是怎么想到去阅读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著作的呢?好像是从无意中看到关于约翰拉贝的后人向中国请求疫情药物支援,而中国立即回应求助,只因他的祖辈是救过25万中国百姓这个小视频开始的吧。怀着好奇心,搜索约翰贝尔的事迹之后才知道他与中国是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结缘的,再加上那段时间正好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感兴趣,南京大屠杀就由此正式进入我的视野。为了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在网络上阅读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这个发生在二战时期令无数中国人悲哀痛苦的重大事件,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童,几乎人人皆知。这本书是艰难地读完的,它太沉重了,它沉重到我根本无法一次性读完,我中间用了一个星期来缓和我的情绪,然后才接着阅读。

1937年12月,无奈的唐生智在蒋介石的电令下,只给了南京最后一瞥,就带着他惶惶不安的部下,溃逃出了这座即将成为炼狱的城市。而狂躁不安的日军,在沪上作战的挫折之后不断涌向这座城市,他们期待着来一次痛快报复。不祥的阴云笼罩下了这座曾经繁华了几个朝代的古都。

不久,屠杀开始了。

于是,这个民族开始了一段最为悲痛的记忆。

那个叫唐顺生的幸存者,用无比的坚毅挺过了日军尖刀的戳刺,他以5个伤口换得一条生命;那个15岁的小女孩,在日军狂躁的轮奸之后,仍然记得父母倒在血泊前最后的遗言:活下去;那位敢于和日本人对抗的女人李秀英,身中37刀但最终保住了一条生命,但每逢刮风下雨,她的双眼就不能抑制下泉涌的眼泪。

我们看到,一个个中国人,在日军的丧心病狂下死去,心是揪痛的。很多次,很多很多次想要动手帮助同胞,逃离日军魔爪,帮助反杀那些没有人性的怪物,但我们做不到,我们和历史是不可僭越的深渊,只能无助地在文字里看着,看着同胞的惨死,哪怕连给同胞一个痛快的死亡都做不到。

张纯如女士,我由衷地感谢她。她是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在1997年12月,她出版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本书一经问世,震惊了英语国家,在美国连续数月位于排行榜首位,并且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印刷超过50万本。她用她的努力和勇气,直面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告诉世人:“人类残酷对待自己同胞的历史纪事,是一段漫长而悲伤的故事。如果要将这类恐怖的故事作一比较,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哪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抗衡。” 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这段历史太沉痛,走不出来的不仅仅是作为受害方的中国人,还有那些对着暴行伸出人性援助之手的外国友人。数十万人的生命被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惨遭泯灭人性的亵渎和杀害。拯救南京数十万生命的人自己却没有被拯救,罗伯特.威尔逊患上了癫痫;明妮.魏特琳终生没能走出创伤,在离开南京一年后自杀;数位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和生命的削减。

在这样的铁证下,日本的反应简直令人心寒。日本政府至今仍在选择性地遗忘历史,没有战争赔款,没有一句道歉。

南京大屠杀已然成为历史,但日本失去的是国之担当。德国纳粹分子曾经对犹太人的戕害罪行累累,但德国对罪恶的反省深于各国,他们公开道歉,向死难者下跪忏悔,进行巨额款项的赔偿。当年的纳粹分子绝大多数已死在监狱或刑场,即使侥幸存活者也完全退出了公众视野,作为逃犯,惴惴不安地了却残生。

但日本战犯目前依然健在,他们在日本政府的庇护下继续在产业和政府领域担任要职。正因其担任要职,有政策决定权、话语权,他们无视罪行,歪曲事实、篡改历史、致敬战犯的行动屡见不闻,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的不是民族自尊心,而是亡他国之心不死;无视人道尊严而进行的人格冒犯、劫掠不惊的恶劣品行。

这才是我国人最应警醒、警惕的危险因素,因为日本民族是一个极其坚定、自律、吃苦的民族,他们的民族优越感会使他们卷土重来。不要寄希望于人类文明的发达,因为人类文明本身十分脆弱,如同薄纸一般。人类又极易被煽动,很容易在蛊惑、煽动下重新变成杀人机器。

中国人不要失忆、不要全民麻醉,铭记历史,不要成为国之死难史后的消极旁观者,不要认为侵略、战争、杀伤离我们很远,如果对不可思议的事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如果民众失去凝聚力、目标感,将会失去正义,更会失去人权。

今天受到戕害的是他,明天就是我们自己!忘记大屠杀就将面临二次屠杀,劫掠的不仅是性命,还有很多很多……


《“半条被子”里的历史时空叩响》


22应统一班  吴怡婷


前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爸爸带我这个小警属去参加观看他所在的某市公安局举办的内部“传承红色基因”专题教育文艺晚会,其中有个节目就是诵讲《半条被子》的故事。随着浸染式的乐声渐起,一名身着警裙、英姿飒爽的警察阿姨走上舞台,在行完庄严的警礼并在台下报以一片潮水般的掌声后,她便用其优美清亮、时急时缓的声音,将我带入红色故事中筚路蓝缕、硝烟弥漫的峥嵘时空里:

1934年1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兵分三路在湖南省某县出发西进,计划与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当时蒋介石任命湘军头子何健为“追剿”总司令,指挥16个师的国军部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军部队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一天,红军经过一个叫沙洲的村子,在寒气袭人的当晚,有3名女红军借宿住进了该村的青年妇女徐解秀家中,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互靠身子取暖,身上盖的是徐解秀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三名女红军平时行宿合用仅有的一条被子。第二天下午,情势骤变,红军部队马上就要转移,为感谢徐解秀的借住之恩,三位女红军迅速把被子剪了一半送给了她。徐解秀一股劲地推让着,一位稍微年长点的女红军对她说:“大嫂,红军同白匪军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来不及了,你快收下吧!”说完,就将半条毛毯搁在她床上强要她收下。尽管徐解秀如何于心不忍,但当时再也没时间来推辞,考虑到女红军处境十分危险,事不宜迟,徐解秀便和丈夫迅速送她们走过七曲八折的小田埂。当来到对面的一座大山脚下时,天就黑了下来,因为徐解秀自己双脚是被裹的,她是旧时的小脚女人,行动十分不便,她就让丈夫赶快送女红军翻过山,自己折返回村后不久,便被包围过来的白匪把她和全村的人都赶到祠堂,白匪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挨家挨户搜查,就这样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徐解秀当晚在村祠堂受尽了百般的殴打折磨。

此后,丈夫和三个女红军一去不复返。徐解秀天天都在家盼,每年的与女红军、丈夫一行分手那个纪念日,都在对面那山脚下苦等,从一头乌发等到满头染霜,从明眸皓齿等到眼陷身佝,徐解秀始终牢记女红军说过那句话,“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然而50年过去了,徐解秀没有等到三名女红军重新送来的被子、垫子,没有等到与丈夫团圆的那一刻。徐解秀老人用她一生的悲壮给人们留下这样的一个答案: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

“半条被子”的故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历史缩影。在那个炮火纷飞、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年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全中国劳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正如那三名女红军一样,无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背负民族的希望,壮怀激烈、赴汤蹈火、舍生取义,他们以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牺牲精神与蒋家王朝和一切反动势力作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旗帜高高飘扬。今天,为什么五星红旗这么红,那是革命前辈和无数先烈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中华大地春潮勃发、前景辉煌,那是无数无名英雄用鲜血和生命呵护、坚守的革命信念火种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半条被子”的故事,它是用信仰力量挥写的诗行,是真理光芒普照的灯塔。三位女红军主人公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千千万万战士中的代表者、代言人,她们是中华民族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她们把理想和信仰融入生命,又把生命融入山河,化作真理的山脉,她们用洁白、无私、壮丽、高尚的革命者情怀,用大无畏的牺牲抒写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肩负着中华民族追求实现独立、自由、平等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队,它以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忘我奋斗、救国图强为使命担当,它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它就是荒漠里的一片绿洲、它就是干渴时的一泓甘霖、它就是中国的救星和希望。中国共产党就像种子,一经播撒下去,就以其蓬勃的生命活力向阳而生,在艰苦中磨炼意志,在黑暗里寻找光明,在风雨中憧憬未来,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从巍巍井冈上的红缨到砍向日本帝国主义头颅的大刀,从三大战役的滚滚向前的车轮到鸭绿江畔畔洋鬼子举起投降的双手,经过长期的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在神州大地漫山生翠、遍地䓤茏、层林尽染。建党一百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和篇章。

“半条被子”的故事,是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历史见证,是赤子与父母血肉相联的写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宗旨,请看看我们革命领袖和开国元勋是如何当好践行宗旨的楷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一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领导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体系,居功至伟,但毛主席离世后没有给自己子女留下任何房产,没有让一个亲人享受到他所忌惮的特殊照顾,即便其留下的一百多万元著作稿费也全部充公上交党费。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留给自己的家族任何个人遗产,连他的骨灰都撒向山河江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在井冈山时期虽然身居军长高位,但一样与普通战士一道挑担筹军粮,留下了人人尊崇景仰的“朱德的扁担故事”。还有伟大的革命先驱方志敏,在被捕时白军士兵从其身上只搜到随身携带的一块老旧怀表、一支自来水笔,敌人所最期待的铜板一个也没有,气得匪军头子暴跳如雷,在狱中,方志敏老爷爷还饱含着清贫、洁白、朴素的革命深情,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一书而震撼千秋。这些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样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们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永远把人民群众举过头顶,视人民为天、为衣食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他们的丰功伟绩撼天动地,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留下了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半条被子”故事的诞生地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雨后的沙洲村青山滴翠,彩霞满天,习总书记深情地对着省市党政领导和乡村们说,“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半条被子”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的历程,取得伟大的成就。

历史新翻到今天,我们伫立在阳光下缅怀先烈之风骨,以今日之盛世回应昔日之畅想,足以告慰先烈,如您所愿,今日之中国雄壮豪迈、赤旗遍布,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以第二军事强国,以制造业世界第一、钢产量世界第一、产粮世界第一等等辉煌成就傲立世界东方,当前,举国正在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在以新时代人民领袖举旗定向、领航掌舵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首巨轮推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征程而扬帆远航。

“哗”又是一阵子的掌声雷动,我“倏”地从沉浸状态回转神。只见舞台上警察阿姨深深地作了一个鞠躬谢幕姿势,此时全场观众两眼饱含热泪,久久不肯离席,而我也早已是泪流满面、心海如潮、汹涌澎湃。“半条被子”的故事,它让我思绪万千,使我激越,令我动容,催我奋发,点燃我理想信念火炬,鞭策着我賡续红色血脉基因,淬炼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记忆、发扬先辈革命传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中华图腾而奋发读书、勇毅前行、不断作为。


《新时代青年应担当复兴大任》


22计科二班  尹晟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的祖国一步步从落后走向繁荣,她以顽强的毅力,不甘落后的努力,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载人航天的发射成功,新冠疫情的成功抵御……无不展现出她的繁荣强盛。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应当接过使国家繁荣的重任的重担,砥砺前行,回报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 家国”这个宏大的字眼,显得那么真实而贴近。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医生王师,回忆起这样一幕似乎就在眼前:深夜的武汉,换班的医生在公交车里唱起《歌唱祖国》给自己打气:“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路灯照进车窗,此刻公交司机已泪流满面。“95后”女孩甘如意,是一名社区医生。疫情来袭,她争分夺秒从荆州老家返回武汉,历经了4天3夜,冒着寒风冷雨,行程300多公里,而她的通行证明上,车牌号一栏写着三个字——“自行车”……

这样的小事情不胜枚举。我们或许无法一一道出他们的名字,但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以大无畏的担当,以真挚的赤诚,守护了这片宽广美丽的土地,守护着我们挚爱的亲人和亲爱的家乡。从这个平凡的瞬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之间强烈的精神共鸣。读懂了这样的爱国心和强国志,读懂了个人和国家民族这样的同身共命、同频共振,就能读懂抗疫中展现的中国精神、迸发的中国力量。

孩童时期的我常于街头巷尾游玩,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安宁,时常会注意到街角遗落的一枚枚硬币,无人问津。但我会俯身把它攥在手里,擦得干干净净,因为我知道硬币上的国徽代表着我伟大的祖国,更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祖国就像“母亲”一样疼爱我们,自中华儿女踏上脚下这片美丽的土地,祖国便恒久予以我们哺育与滋润。羊羔知跪乳报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情,我们亦要反哺于祖国,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是的,这是我们的责任,今之少年应勇担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嘘声。征兵服役一马当先,怀揣着满腔热血前去参加地区组织的兵役体检,体检现场人山人海,压制着内心的激动,有条不紊地接受检查。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诚然大部分虽有积极入伍之心,奈何身体某种不具备之因素不甚落选,属实遗憾。但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风。我相信,一个心怀远大志向理想抱负的人,怎甘落败于此?

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孝感医生写下请战书:“苟利国家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到隔离病房,共赴国难。”年仅29岁的夏思思医生放弃与亲人相聚美好的时光,折回救治病情加剧的老人。当他们摘下口罩,鼻梁已被磨破,脸颊的勒痕,清晰可见,汗水浸湿衣服,泪水湿了护镜。他们虽不在战争前线冲锋杀敌,却也是真正的战士,他们坚守一线、默默守护,以“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的医者仁心全力以赴,一位位可爱的逆行者,也正是这些平凡的英雄一起,造就了强大的国家,加固了全民抗疫的基座,一起穿越厚重的阴云,驶向胜利的黎明。

他们知道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负责人。这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明白,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家,爱国是你、我的本分。无论是山河破碎、任风雨飘摇之际,抑或身处太平盛世、国富民强之时,各位青年都不应忘记肩上的责任,而要积极投身时代的浪潮,做初心不改的担当者、奉献者。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每当忆起这番话,内心便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心中也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了一代领袖对我们后辈的期望。我们正属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阶段,为何不去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吧!

我是多么的爱自己的祖国啊!我的中国心永远在您的故土上茁壮成长,正迎着风沙渐渐的长大……



三等奖  


《爱君笔底有烟霞》


21电商二班  李青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亦如是。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也是存续、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就目前史料而言,汉字的滥觞应属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将契文刻于龟甲之上,流传下来,故称甲骨文。后来,凤鸣岐山,牧野之战,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了文字传承的又一载体,青铜铭文——金文,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书同文、车同轨,秦人以史籀大篆为基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也叫秦篆,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如此种种,都是汉字演变史上的璀璨明珠,流光溢彩,繁花似锦。

从甲骨到隶书,从楷书到行书,万水千山,星霜荏苒,唯有文字能够记录,得以传承,它宣告生命曾经在场,见证飞鸟已然飞过。昔者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者,化腐朽为神奇。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前面提到,秦篆之后,是为隶书,由小篆变为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今两种文字分野的伟大转捩点,以此为界,一古一今,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缘于此,才会发生乱讲汉字的恶习。具体来说,就是在文字由小篆变为隶书的过程中,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对于文字,时人只知后果,不明前因,更有甚者,牵强附会,强行解释。于是乎,为了让世人明白先贤造字的深意,通晓文字的奥妙,知后果,更要明前因,有着“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的许慎(许叔重),搜集整理小篆,结合古文、籀文考查解释文字,著成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说文解字》。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这是《说文解字·叙》中的一句,它的意思是说,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这也正是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目的。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是许慎一生最经心之作,前后花费了他半生的心血。正是这样的不世之功,后人尊称他为“字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说文解字》之名有两层意思:一为“说文”,二为“解字”,“文”与“字”,它们并不属于同一概念,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初造文字时,大抵是按照万物的形状描摹刻画,于是乎,将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至此以后,将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做“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则有滋生、繁衍之意。

在书中,许慎受《周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思想启发,将字以部分,分成了540个种群,创立了540个部首,而关于部首序列,则采用“始一终亥”的排序方式。老子《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从“一”生,文从“一”始,一为道之本,亦为文字之本。关于亥,许慎解释说“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天干地支中,亥时代表着一天的结束,可有时候,结束并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旧的结束,它往往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说,天堂之后是地狱,那么地狱之后,又是什么呢?亥而生子,复从一起,生生不息。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18年,由苏州90后小伙陈柯宇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生僻字》在网络走红。送给大家,以此作结!

我们中国的汉字

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现在全世界各地

到处有中国字

黄皮肤的人骄傲地把头抬起

我们中国的汉字

一平一仄谱写成诗

优美旋律自宫商角徵羽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病间碎笔观后感》


22汽服一班  万赞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看到尾。在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刷到了一则史铁生的视频,从中让我发现了《病隙碎笔》。你有没有因为一段话,通读整本书的经历?在阅读过程中深深为他那深邃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是轮椅上的“哲人”,他是地坛里的沉思者。在肾病透析期间他写下了《病隙碎笔》,这十几万字,一字一句从他体内无比艰难的流出,他写了足足四年。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由的想起我自己,在因新冠病毒发高烧的期间的感受,那时我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健康是多么的美好。而着就是他在病痛中领悟的生命观,苦难无处不在,生活里随时都可能加一个“更”。与他、他们相比我们是应该学会感谢的。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先生并没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沦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颗,将这些疾病带来的折磨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动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奥义。

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儿时回家必经的巷口,卖红薯的小摊,孩子看向父母那渴求的眼神和那喷香的红薯。从记事起,放学独自回家就成了理所应当,而那香喷喷的红薯也在儿时的回忆里打上了问号。可能也是因为我太小对于那羡慕与嫉妒体会不深,但却一直留在了脑海里。起初我也时常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孩子从小就能玩那我只能在超市里远远注视的玩具,吃那我到现在都不曾吃过的肯德基。小时候总是期盼着在外务工的姐姐能早点回家,也仅仅是因为她总是会带一些我从未没吃过的东西,虽然往往是开封了的。后来才知道这是她在火车上的“饭”,从那时起就无比期望着坐火车。到了初中之后,对于一些东西我也学会刻意隐藏,但家长会就像那照妖镜,总是会让我原形毕露。带着父母走在路上时,我总是羞愧着低着头,生怕有同学跟我打招呼。随着年龄的长大,阅读的增加,越来越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如此不堪,就像史铁生在写到“用自我委屈酿制自我感动,那不会有别的结果,那只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并且让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自虐者自虐而束手无策。”

抱怨生活,抱怨现实。后来你会发现,生活还是给了余地,现实还是给了希望。史铁生先生是乐观的,他在书中写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读完《病隙碎笔》后,不禁就要发问,如果是我,在面对如此之多苦难之后会如何,死神站在我面前时,又会如何。“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而这是史铁生的态度。也是我们应当朝向的方向。从文字间可看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

史铁生对于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热爱,苦难于他不仅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馈赠,让他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表达出那的确存在的明朗与欢快。作为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致百年征途上的“她力量”》


22学本班  江梓萱


她诞生在一百年前风雨飘摇,从不怕迎面而来的浊浪滔滔;我沐浴着新时代的温暖阳光,从不曾记忆模糊地将她遗忘。

她,是不屈的利剑,划破暗夜,指向希望星光;她,是绚烂的夏花,治愈寒冬,绽放温柔力量。

——题记

谈起“家国情怀,红色血脉”,我总是不自觉想起我们风雨如晦的近代史,那是破晓前的黎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呐喊声平地惊雷般将中国青年于困顿中唤醒,振臂一呼与境遇奋斗,展开华夏第一页篇章。

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我提笔写下毛泽东同志的书生意气、周恩来总理的豪情壮志、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谭嗣同同志的视死如归……我写下百年前一个个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勇士,仿佛写下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们的目光穿透百年,来到了新中国。他们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他们的丰碑永远昂首挺胸,屹立不倒,见证中国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我在感慨的同时,心里却又涌起一种不明的情感,好似一双双眼睛的注视,温柔而坚定;好似一双双大手的抚摸,温暖而有力量;好似有人在我耳边轻语,却又震耳欲聋。

“你是谁?”

我的思绪化作风,飘出窗外,飞往百年前的福建。

我出生在名门望族,却每日困在方寸楼阁之中,等待嫁给素未谋面的丈夫,相夫教子,守好本分,只因我是女儿身。爹娘日日嘱咐,要“逆来顺受”,要“以夫为纲”。可是父亲,请您打开门看,列强的炮火击碎了清政府的大门,国人依旧在烟雾缭绕的虚梦幻影中沉醉不已。国危,女儿怎能沉迷于这浮沫般虚假的岁月静好中,袖手旁观?!

父亲,您与母亲对女儿的嘱托,女儿不敢忘。夫妻数十载,我处处以延均为先,与他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可在这种紧要关头,延均却贪生怕死,醉心功名,无心救国。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枕边人不是同道人,那就恕女儿不能从命。父亲,您有所不知,女子报国之心不比男子少半分。女儿用三寸金莲依然能为国踏出一条血路,到时您再看,日月换新天!

父亲,我是女子,承蒙爹娘厚爱,得以入私塾,读了一点书,不至于一辈子蒙昧。即便如此,我却仍旧逃不过封建女子的命运,更不论平民女子。父亲,我知您心中郁忿,认为我不贤不孝,女儿认了。可女子绝不比男子差,绝不是男子的附属,更不是可供人任意摆弄的物件!乱世出英雄,生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在救亡图存的紧要关头,女儿斗胆,做一回秦良玉般的巾帼英雄。

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国捐躯,女儿死而无憾!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从这一刻喜极而泣。

英雄末路当磨折,喜极而泣,青衫湿。

我回过神,试图找到这声音的来源,它像是灵魂深处的呼唤,又好像来自远方,我环顾四周,却只在书中的一行行字间读出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女性的身影。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他们身着素衣粗布,无数双眼睛看着我,目光却如同苍穹盛开的骄阳。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新篇章。第一个妇女刊物《妇女声》创刊,中国共产党创办平民女校,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妇女人才。展览馆中摆放的图片、文物,安静地讲述着女性开始冲破束缚,走向社会人民解放的篇章。

革命的道路充满艰辛,面对流血和牺牲,她们一往无前。

广州起义领导人周文雍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起义失败后在刑场上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革命烈士贺英将自己掌握的近千人群众武装交给贺龙等人,并加入工农革命军,率游击队在湘鄂边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于1933年在作战中牺牲。

战争的伟力深植人民,纵使千难与万险,她们一心向党。

北京密云农村妇女邓玉芬把丈夫和五个儿子送到抗日前线;山东沂南贫苦农民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救活八路军小战士。

她们或是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或是拥军支前、送衣送粮。无论受教育程度,无论家境如何,她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她们的名字绝不能被淡忘、忽略、被男子的光芒所掩盖,而是将刻在历史的车轮中,永不磨灭。

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在黑暗中觉醒、呐喊、流血、牺牲的革命女性。


《遇见国宝》


22物管一班  钟湘


泱泱华夏,鸾翔凤集;赫赫文明,万古千秋。见《国宝》,鉴国宝,建国宝。

见字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中国书法,游云惊龙。千年瀚墨,蕴藏人生真谛。红烛朗照,欢歌如潮,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幕不停循环:书案端正,丹纸平铺,墨香沁人,玉管秀丽。俯仰之间,龙蛇飞动,挥洒自如。案旁放置了一张小板凳,一个小女孩站立在板凳上,头尽力地向上仰,瞳孔里闪着熠熠光亮,嘴唇微微翕动,这一切都证明着她惊叹于这样一场视觉盛宴。书写毕,总会有一只温暖有力的大手,握住那只稚嫩的小手,笔酣墨饱,不慌不忙,细细描摹。儿时,爷爷总是像这样向我教授书法之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如今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人,但她的心底,却始终记得岁岁年年里的那一笔一划,一字一礼。

初次习字,爷爷就告诉我:“字如其人”。写字如同做人,要端正身子,抬头挺胸,坚持初心,正如周敦颐所言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坐姿歪七扭八,宁可不练。写字时,既要懂得出锋,更要学会藏锋,对人做事不要锋芒毕露,要留有余地,要学会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我的性子比较急躁,如果一个字总是写不好,就会停笔生气。这时,爷爷就会给我讲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天赋难能可贵,后天努力更显珍贵。爷爷教会了我一字又一字,中华民族优秀美德被一遍遍书写。我知道,这是传承,是赓续,是坚守。

会诗

《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亦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以诗为友,以情动人;以诗为引,以文育人;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自幼时踏进学堂,我便与诗词携手相伴,一路同行。在诗词的殿堂里徜徉,我看见白居易泪洒浔阳,扼腕叹息;我看见苏轼饮尽清风明月,神思纵游;我看见杜甫在纸张上织造着苍老而动荡的山水……我的丰富情感发端于此,寥寥几句,便是足以撩动心弦。尽管走过小溪汩汩,也有浪潮奔涌,诗词依然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床前明月光”,静水流深。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诗词的生命力是顽强且坚韧的。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丰腴肥厚,诗词穿越千年,绽新颜。《中国诗词大会》便是一个范例,如同珍宝展览馆,从春花秋月到夏日冬雪;从铁马秋风到杏花春雨,从荣辱兴亡到花好月圆……都被一一陈列,尽收眼底,有些诗词遗珠被打捞面世,有些诗词珍宝得以创新改造。《经典咏流传》让这些国学经典朗朗上口,让诗词歌赋流入每个人心里,扎根、茁壮成长。文化的温度被感知,文化归属感就被筑牢。

逢曲

千年一梦,人间相逢。《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梨园春色,诉人情,撩人心。中华戏曲,源自于五千多年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经年累月以提纯出古老的民族情感,增添劳动人民苦乐悲喜的光景,映射出中华民族真善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窦娥奇冤,动地感天。待月西厢,天假良缘。长生殿内,悱恻缠绵。血溅桃扇,柔肠寸断。” 自幼便熟知的音律,引导着我通向美好与良善。美,或许简单朴实,心灵的震撼却是永久的。

与曲相逢,更是与时代相逢。经典之声余音绕梁,更为时代奏响最强音。传统与时尚碰撞出别样的现代京剧;当变脸与耍牙现身短视频舞台,也可技惊四座,满堂喝彩;外邦人演绎精彩,粉墨登场。我们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树长新芽,新时代召唤新力量。让抽象而遥远的传统,具象化为精致的形式与个性的表达,我们需要继续前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见书,会诗,逢曲,我奔赴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文化饕餮盛宴。“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青年大学生需磨砺本领、增长才干,断不可陷入文化糟粕的泥沼之中。“尘埃岂能掩芳华,炎黄浩瀚沐苍霞。”新时代召唤新青年,新青年担当新使命,文化发展需要注入新生,走出舆论怪圈,抵制文化霸权,用心雕琢文化产品。文化便可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我们需要将传统融入生活,让大众感知文化的温度。众多中华文化符号被书写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就可以真正地拥抱中华文化了。


《初心薪火相传  使命永担在肩》


22药技班  胡雅静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岁月的更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但是,谁能想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经历了多少艰辛和考验。又有多少的爱国知识分子和为党的建设而付出生命的同志,又有多少默默无闻扎根在偏远地区的科研人员和为祖国的国防安全而战斗在前线的战士们,他们迎难而上,为此燃烧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点燃革命的火光,为子孙后代留下无限的未来。

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他在1935年赴美留学,拜冯•卡门教授为师,成为了冯•卡门教授的得意助手,也是他的得意门徒。钱学森那时有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与此同时的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急需像钱老一样的高科技技术型人才。而在一听到新中国成立了的消息后,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可当时的美国政府百般阻挠,终于经过五年的迫害与挫折,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我现在终于回来了!”当时的钱学森在美国,金钱、名誉、地位他都有了,但是他依然坚持回国报效祖国,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更是如此,就像周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像钱老一样的中国一大批航天科研工作者为共和国在今天能够站在航天大国的位置,奉献了全部的才华、青春甚至生命。赵一曼,抗日女英雄,18岁参加革命,30岁为掩护同志被俘虏,敌人用竹签扎进她的指甲里,她宁死不屈,勇敢正义。杨靖宇,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了永道鸠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鸠山起义担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以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五次被捕入狱,多次遭受酷刑,坚贞不屈。叶挺,新四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称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之后在安徽南沙边被国民党关押,拒绝蒋介石的威胁,在监狱里写下了著名的《囚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一直有人在砥砺前行罢了。那时候的青年,怀揣理想,从不同地方向着革命事业而汇聚在一起。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大业拼命奔波,劳心劳力,先后倒在了为实现革命事业的道路上。革命者只求生命之花的美丽绽放。当时无数这些青年充满热血,在实现祖国的建设大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激励了我们这一代。对即将牺牲的革命者而言,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告别人世时,他们的精神就是一面闪光的镜子,灵魂在此刻,得以最彻底的袒露,崇高与伟大、无私与爱,都在那一刻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和激荡。面对死亡,那一张张刚毅的脸庞,是信仰熔炼的雕塑;那一次次唱响的高亢激昂的《国际歌》,是慷慨悲壮的“最后的斗争”;那一道道眷恋与炽热的目光里,是对祖国未来,后代未来的美好希冀和展望。为了珍惜当下,我们青年人应当学好文化知识,掌握知识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以自信的姿态去面对世界。

我们之所以现在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处的风景,正是因为先辈的努力奋斗。作为后辈,我们理应拾起先辈的薪火而代代相传,不忘初心,勇敢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责任。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并且,新时代青年只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持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奋斗中不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青年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不仅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实践中的知识。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局中不断提升体能、技能和智能,要在感悟新时代、紧跟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新机遇中持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品红色经典  壮我爱国情怀》


22体教一班  温碧霞


翠柏苍松装点祖国千年秀,朝霞夕照染就江山万里红,红色经典是寒风凛冽,皑皑白雪中傲然挺立的红梅;是峥嵘岁月中永不褪色的赤子丹心;是1921至1949整整28年洒在神州大地的热血。品味红色经典,缅怀红色峥嵘岁月,让一个个记忆、一段段历史活起来、动起来。

重温红色经典,这无不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红色精神。“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分外妖娆的大好河山,使毛泽东愿意将一生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这将小我融入万里山河的雄浑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红色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不畏艰险、克服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用寸寸脚步丈量着红色精神的内涵,携刻进每个人骨子里的红色气息。

血雨腥风的年代,硝烟弥漫,战火喧嚣,一颗颗赤诚的爱国心在东方的黎明前冉冉升起,用生命、用鲜血、用智慧、用科学谱写下一首首振兴中华的壮丽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长征精神。红军一路征战,一路撒下革命的火种,传诵着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此次远征,恶劣的环境构成了一幅惨烈的图画,伟大红军演译出一部部、一幅幅英雄的史诗,这样的史诗,在中外战争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威武雄壮。

硝烟弥漫于整个大地,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为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度兴衰;回眸党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不平,洒满了鲜血!然共产党人并没有倒下,而是前赴后继,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万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它就是带给我们感动和震撼——《红色之旅》。

《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长白山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丽。对战士们来说,死,并不可怕。比死重要的事还有很多。他们为保卫自己深爱的土地,为保卫可亲可爱的乡亲们,为保卫伟大的祖国而流血,甚至牺牲。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真正地解放人民。他们执着的追求着人生目标,即使前方有枪林弹雨,有无数艰难险阻,也义不容辞,勇往直前,直至最后的胜利。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们,为着人民,为着理想,为着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深山老林中奋斗。他们的灵魂与郁郁葱葱的老林同存。他们对自我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或许他们认为:应对自我的人生,那高高在上的理想,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就像《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忍受刺骨的严寒,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悲壮地死去。可想而知,这需要多么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啊!他们虽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在精神上,他们是永远不会被击败的。耻笑他们浪费生命的人,必定是懦者。因为只有懦者,不会明白倾尽一生去追求的感觉,也因为他们没有坚定的信念,所以才会耻笑勇者。

《林海雪原》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一种人性的美,融合为人类伟岸高大的形象,化为一片蓝天,凝成一段历史。尽管有时乌云阻挡了阳光,但在一阵甘霖的挥洒后,清流依旧,叶更绿,天更蓝,阳光在露珠上闪烁。

《青春之歌》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爱国的青年学生为抗日救亡所进行的顽强不息斗争,描绘了当时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知识分子的人生方向和历史归宿,书中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热血青年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在那个时代与背景下的青年人的革命精神。书中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被封建思想束缚,历经磨难后终成一名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投身到坑日的洪流中去,为拯救陷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做顽强的斗争。与此同时,她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青年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有人说:“书籍,为我们的精神生命提供养分;阅读,则会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无比健硕。”阅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常青的生命,欣遇一个多情的故人,拥抱一簇灿烂的春光。阅读可丰盈自己的精神与品格,延展人生的宽度与深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值夏日朗朗,正是读书好时节。

理想因读书而丰满,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品读红色经典,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血脉,品味“文化的独具韵味”,传承“真理的火炬”,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淬炼过硬本领和作风品格,练就一身奋进新时代的“钢筋铁骨”。

同学们,新时代钟声敲响警钟,唯有读书、勤读书才能凝聚起更加强大的推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铺就圆梦之路。让我们以办实事、开新局的优异“赶考成绩”诠释红色“传承人”的忠诚与担当吧!



不知同学们是否和学工君一样

从获奖征文中深受启发呢?

比赛虽然结束了

但是诵读国情、优秀文化经典和红色书籍永远在路上

让我们一起深入阅读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扎根爱国心



近期热文推荐

1.学生服务 | 快来看看,这是不是你想要的哇~

2.嗨,送你一张多巴胺体验卡

3.解锁梵高笔下的景院

4.最美辅导员 | 谭茜:助学是基础,筑梦是途径,铸人是目标

5.最美辅导员 | 余希田:心中有光,步履坚定

景院学工

编辑 | 黄一峰

责编 | 付璐娇

一审 | 陈凌燕

二审 | 陈    丛

三审 | 陈后辉

转载需私信后台并注明来源 【景院学工】

欢迎投稿至邮箱:JYXG1977@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