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可怕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你中年被淘汰

2017-12-29 红色联盟RU

红色联盟,一起走,更精彩

文/阿秀,来源/麦子熟了(ID:maizi8090)


我特别喜欢余华的一句话:“为了不让真理的路上人满为患,命运让大多数人迷失方向。”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

 

有一个高赞答主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暑假去西安旅游,在回民街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阿姨在摆摊卖熟梨糕,招牌上写着工工整整的手写仿宋体。

 

一问才知道,阿姨年轻的时候是设计院的描图员。这在当时是一种地位很高的工作,因为这是一门相当精细的手艺。绘图员一只眼看图面,一只眼看着航拍照片,把地形转绘到图上。

 

可是随着CAD系统的出现,时代再也不需要这门手艺了。

 

仔细想想,这跟我们现在面临来自于人工智能的挑战也没什么不同:我们面临的是来自跟年轻的人和机器的全方位竞争,传统行业在衰退,可我们又跟不上新行业的步伐。

 

敏锐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机会,无比焦虑;迟钝的人还在吃瓜,却不知道被颠覆的恐惧已经在路上了。 



 跑得快的人应该焦虑,跑得慢的人应该恐惧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人工智能突然成了一个极度火爆的词汇,几乎每个风投和科技公司都在尝试在这个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当口,哪怕再怎么善于吃瓜的群众也隐隐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预感。可以说,焦虑成了每个人逃不开的宿命。

 

但我特别推崇孙宏斌的一句话,大意是: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是由基本面主导的。

 

所以我们要预测前景,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是焦虑和寻找捷径是不够的,还是要回到人类历史的基本面上来:每一次技术的重大跃迁,都是在改变工作方式和旧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消灭劳动本身。

 

就像:

 

耕牛的普及淘汰了拉犁的奴隶,但是也需要为牛扶犁的农夫;

拖拉机淘汰了耕牛和扶犁的人,但也需要开拖拉机的人。

自动拖拉机可能会淘汰开拖拉机的人,但也需要修理自动拖拉机的人。

 

我特别认同智联招聘CEO郭盛的一个观点:


人工智能只是导致劳动方法的改变,而不是劳动职位的消失。

 

未来社会的劳动方法很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郭盛认为:“大多数场景下,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部分可预测的体力工作,而大多数工作体现为人机互动、人机共存的情况。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大家可以焦虑,但是不用恐惧。物理性的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高,但是需要沟通、交流、感知、提炼等富有创造性、情感性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完全没有办法取代。”

 

换句话说,未来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转换了新的赛道,单纯依靠体力,而不靠脑力和人文关怀的人,未来机会会越来越少。

 

在一部分人天天被焦虑折磨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在被企业追着跑。智联招聘《2017人工智能就业市场供需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增长了近2倍之多,远超过全国平均。

 

机会不是不多,只是留给了那些走得快的人,走得慢的人可能要被淘汰了。所以我说走得快的人应该焦虑,因为有时候焦虑是健康的,它能够让你快速迭代,变成更好的自己;而那些走得慢的人才真正应该恐惧,因为未来很可能并不属于你。



 时代进步下的焦虑:这个时代到底好不好?

 

不吹不黑的说,好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对绝大多数80后和很大一部分90后,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赶上现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阶级壁垒,完成人生跃迁的机会。

 

不幸的是,80后和那些最早的90后生在了人工智能大风将起未起的时候,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更严重的是,好多人因为过度科技,导致大脑的思考能力在退化,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刻,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反倒退化了。

 

例如有研究发现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大致可以分为使用手机导航的和不用手机导航的,其中使用手机导航的司机大脑的各项功能都在逐步退化,这在即将到来的竞争中无疑是很可怕的。

 

以前我们说好多生在无纸化时代的80后、90后提笔忘字,因为平常根本不写字。但是现在我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好多人不仅仅是提笔忘字,现在已经到了连打字都有困难了,因为好多字根本就不认识,甚至到了连熟悉的字也会一下想不起来该怎么读。

 

所以越是在这个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代,年轻人越不能自我沉溺,放弃追求,而是要积极的引领变化变化,小步快跑,做好自身基因的迭代,才能不惧变化。

 

就像智联招聘CEO郭盛说的,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拥抱变化只是被动应对,想要成为卓越的个人或者企业,还需要引领变化,面对物竞天择的残酷生存环境,做好基因迭代才能成为更好的个体。



 迎接挑战:坐上一艘优质的大船

 

人工智能是帮助提高社会效率的新技术,在过渡期难免会有诸多不适应,但在这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能够优先适应的那些人,将成为优胜劣汰中的胜者。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应该从恐惧和焦虑中挣脱出来,从而去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下面这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AT&T公司是电话和电报的发明者,在上个世纪初可谓是“未来的发明者”。但是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这个科技巨人显然已经过时了,在从电信和硬件向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转型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AT&T 约有28万名员工,其中多数人受过的教育和基础职业培训都属于前一个时代,全体员工平均工龄为12年。德勤的一项调查甚至显示,39%的高管表示在企业内部根本找不到公司需要的人才。

 

但 AT&T 并未大量招聘新人,而是选择迅速对现有员工开展培训,同时全力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2013年以来,AT&T已在这方面投入2.5亿美元。到2016年1月到5月,接受过再培训的员工填补了公司半数技术管理岗位, 在技术部门中得到升职的人员有47% 来自再培训的员工。

 

同理,在充满未来概念的AI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讲,找到一个好雇主,好平台,在与企业共同成长中,或许是较为主流的正确选择。

 

好雇主的意义之一,就是能够为你提供赋能,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陈春花教授也认为,让员工具备更强的社会生存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企业应该关注的问题。好的雇主,带领员工一起完成基因迭代,通过知识分享,帮助员工“变成更好的自己”,快速适应急速变化的世界。

 

而一个好雇主的意义还不局限于此,“三观合”也很重要。本着同样的“初心”和价值观,通过开放和包容,才能让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都得到极限发挥。

 

科层制度和跨部门协作的痛点应该被击破,部门和组织应该更加灵活无界,跨部门协作不再有阻力,外部团队的智慧也可以无缝嫁接。

 

除了物质保障之外,好的雇主更应该让员工找到自我并实现自我。现在的求职者找工作时并不止关心我的工作是什么,更关心我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什么,或者我能改变什么。这同样取决于雇主赋予员工的能量和权限,员工的自我驱动力被激发,才能持续保持工作热情。

 

对求职者来讲,找工作就是找雇主,那么,如何寻找一个好雇主呢?

 

又到了一年一度年终盘点的时候,来自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给出了一份答案。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是一项寻找和评选中国最佳雇主的调查活动,活动历经十一年,一直致力于帮助求职者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工作”、“好雇主”,同时有针对性的深入挖掘不同时代求职者的需求洞察,为企业制定雇主品牌战略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实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

 

今年的30强及各单项奖获奖企业,无一不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实现。

 

其中,唯品会为此成立了唯品大学,学习内容基于员工在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并通过结合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通道进行课程设计,从而提升员工的学习动力。

 

微软则将成长型心态作为企业的重要文化进行推广,他们提倡员工对任何事物要抱着热情的心态。并挖掘了非常深层次的活动和推广会,并覆盖不同年龄、地域、和背景的员工。

 

宝马也则通过打破内外部团队中间的界限来实现组织的灵活性,团队不仅来自于各个部门,在宝马内部还来自于各个公司,还包括供应商的人。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将要让我们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你,锁定了哪一搜大船?

 

结尾附2017中国年度最佳雇主30强榜单:





         编辑制作: 红色联盟

         内容来源: 麦子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