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什刹海 | 约会设计与艺术


2016年8月3日,由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在什刹海西海10号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遇见什刹海”也将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盛大绽放。




“遇见什刹海”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担任总顾问,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担任总策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室主任李亦农担任设计总监。

“遇见什刹海”的主题是“约会设计与艺术”。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院落和街巷。新时代已经为什刹海注入了活力,而我们此次的课题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是对未来什刹海的一种展望,是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探索。有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受邀参加针对九个院落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既有院落空间,这是建筑师们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一次集体思考。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分别呈现了来自九个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








昔日的皇家后花园,

亦真亦梦的老北京。

遇见,

记忆中的老街坊?

熙熙攘攘的大杂院?

遇见,

穿梭在旧时光中的时下?

搅拌着五味杂陈,又活力四射的日常?

遇见,

那个人、那件事、那段时光……

在什刹海。



遇见什刹海” 9个院落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创作的“天院”艺术展,通过九个有关过去四合院生活的动人场景:水中月、镜中花、窗上影、檐边雨等,将九种内心情感体验通过天井予以诗意的呈现,表达对传统四合院生活与文化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韩国建筑大师、首尔城市建筑师承孝相联合12位韩国建筑师的“城市复兴展”展现了近年城市更新的案例和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的“回归•院生活”,集中展示什刹海片区、乐春坊等重点区域的设计改造成果。

     △“天院”朱小地艺术作品

发布会现场,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王效农和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柏树阳分别致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致辞并介绍“天院”艺术作品设计理念。出席发布会现场的建筑师代表还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刘克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客席教授、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刘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亦农等。发布会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主持。

‍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 柳青


△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 王效农

北京什刹海地区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著名景区以及原住居民区之一,因多元化发展面临诸多课题: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它的胡同肌理、城市风貌,如何延续;作为景区,众多游客对原住居民带来的过度商业化影响。那么,如何打造什刹海、复活什刹海?期待设计师、各界友人及媒体在全面了解什刹海后,用心参与后期的规划和建设管理,让什刹海区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有创新的发展;既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顺应百姓的需求。将保护与建设相互结合,促进什刹海地区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柏树阳

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在北京城市规划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作为人口密集的城市居住区,与其他历史旧城一样,什刹海也面临着更新和发展的问题。北京天恒置业集团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什刹海区域的人口疏解、居住改善、产业提升等多方面的探索工作,希望通过“遇见什刹海”,向社会和公众展示什刹海历史街区的魅力,探索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创新引领产业、创意激活文化、慢享舒适生活”的旧城更新理念真正落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朱小地

近几年关于旧城、四合院、传统建筑的建构做一些当代艺术的实践,针对什刹海地区做设计,有三个难点:第一,北京四合院具有明显的肌理环境,九个院落各不相同;第二,在著名的什刹海历史保护街区做设计,从尺度上讲将是巨大挑战;第三,什刹海地区是北京旧城夜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它不应只在白天受到观众的喜爱,茶余饭后的夜晚也应是观众参观的主要场所。“天院”主题的艺术展,希望将老北京700多年的历史通过九个有关过去四合院生活的场景引起人们关于“永恒的四合院印记”的共鸣。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崔彤

本次“九个院落”对实践建筑师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这些区域与平时做的项目完全不同,院落最大的一百多平米,小的才八十多平米,看起来似乎无法承担关于改变社会、改变城市、改变人民生活的重任,但是并非如此,设计应在于以少胜多,它可以由点变线以至于惠及整个片区。四合院应该不止是居住场所,而是一个万能的通用空间,古代就有“舍宅为寺”的说法,或许我们能装满天地人神,装满生活和幸福,把院落变为礼物回赠给人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 刘克成

改革开放以后的建筑师,对传统东西带着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总是急切地想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从轻视传统文化,到开始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研究城市、院落、家庭生活,作为一个过了五十岁的建筑师,抛掉了“要给予这个城市什么,要毁掉这个城市什么”的想法,抱着要发现和学习的心态参与到“遇见什刹海”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章明

“九个院落”的吸引力在于:其一,与城市的更新和建筑的再生相关;其二,院落的空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的、东方的院境十分迷人。能在北京做一些深入挖掘的工作,留在什刹海,将具有极大意义。历史要融入生活、融入当下,因为我们看待过去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城市和片区未来的发展。而南北差异恰是交流的价值所在,将北京和上海的经验有机融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火花,为以后的历史街区更新提供一些经验。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客席教授,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刘珩

在进行探讨地域性的建筑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地域性的气候和文化滋养了一方的水土、建筑和空间。近几年在广州做的恩宁街和西关大屋的改造在某种意义上与北方的四合院有共同的文化方向,因此对在什刹海进行四合院改造的“九个院落”十分期待。我们将抱着发现的心态,以选择性的保留和选择性的创新作为项目的出发点,从我们的过去学习,从而带入未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李亦农

作为一个从小在什刹海附近长大、毕业论文就是什刹海白米斜街规划的北京人,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让它更好,而是要保住它。在见证了什刹海多次兴衰和螺旋上升的二十多年后,终于有机会能实在地为什刹海做一些事情,希望在专家、建筑师和开发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让什刹海永葆青春,与我们共同生活。



昔日沉寂的什刹海文化瑰宝,正是当代建筑师、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和基准,悄然萌生的新思想正在引领新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城市更新在这里自然的发生,历史保护与设计创新交融共生。让什刹海成为一个承载历史与未来的画布,让人们游走在多维的空间中,用心穿越设计与艺术,展开在什刹海的奇妙之旅。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遇见什刹海”的“九个院子”等会展开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创意派对,主办方会在“遇见什刹海”公共微信号及官方网站持续发布相关信息。


参展建筑师: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崔  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王维仁

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


刘克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  姿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 

张  轲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刘  珩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客席教授,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李亦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柯  卫

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关注“遇见什刹海”官方微信:yj-sch

持续获得“遇见什刹海”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邮箱wangwen@uedmagazine.net新浪微博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