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珩:学习历史,引入未来 | 遇见什刹海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是对未来什刹海的一种展望,是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探索。有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受邀参加针对九个院子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既有院落空间,这是建筑师们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一次集体思考。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将分别呈现来自九个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




作为一位参与过众多建筑改造项目的知名独立建筑师和威尼斯双年展、深港双年展的知名策展人,刘珩也是参展“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的九位建筑师之一,她将会为我们带来旧城更新的深入探讨对“遇见什刹海”的深度解读


刘    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 客席教授


在进行探讨地域性的建筑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地域性的气候和文化滋养了一方的水土、建筑和空间。近几年,我们在广州做的恩宁街和西关大屋的改造,在某种意义上与北方的四合院有共同的文化方向,因此我对在什刹海进行四合院改造十分期待。我们会抱着发现的心态,把“选择性的保留”和“选择性的创新”作为项目的出发点,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并将其引入未来。——刘    珩


多年来刘珩与她的建筑事务所NODE以广州南沙和深圳为根据地,在珠三角及更广泛地区开展着多元化的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活动。


2007年刘珩入选《文化中国》建筑类年度中国文化先锋人物;2012年刘珩和她的事务所南沙原创NODE作为全球六个建筑师之一,与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及美国等国家的五家事务所提名参加奥迪国际城市未来设计大奖(AUFA)的竞选。2014年刘珩被委任为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的联合策展人;2015年刘珩与 Aaron Betsky 、 Alfredo Brillembourg 和 Hubert Klumpner 共同担任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总策展人。


南沙原创近年作品



蛇口浮法玻璃厂主入口 - 2013

△蛇口浮法玻璃厂主入口


建筑在保证原始外观的前提下,采用了新型的结构,将老建筑做了一次竖向的“平移”,在扩展使用空间的同时与老建筑相连。这个新建筑从老建筑上“生长”,老建筑因新建筑重获“新生”的设计作品,于2015年获得深圳创意设计优秀奖。


南京“折房子” - 2015


△南京“折房子”


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造型主体是一张很长的“纸”从高处蔓延至坡地,结构体系与建筑外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仿佛由“纸卷”折成的空间。


蛇口大成面粉厂8号楼 - 2015


△蛇口大成面粉厂8号楼


本应直接拆除的大成面粉厂的旧厂房,自近几年的深港双城双年展迎来了重生的机会。曾经废弃的工业废墟,在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保留原始风貌并增量改造、创建独特的展览流线后,即将转型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创意基地。2016年,蛇口大成面粉厂建筑改造项目入选国际Archmarathon建筑奖。


从南沙原创往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刘珩,在尊重建筑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赋予了建筑新的内涵。“学习历史,引入未来”,这或许就是刘珩进行项目改造的出发点。当这样的刘珩“遇见”什刹海,“遇见”什刹海的老院子的时候,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主题解读

Q1

UED:您如何解读“遇见什刹海”的主题:约会设计与艺术?


刘珩:我认为“遇见什刹海”有两个命题:其一,艺术与设计,其二,将艺术与设计融入进的需要改造与更新的场所,是历史文化旧城什刹海。当两个元素融合,应会产生有趣的碰撞——或许是主题中“遇见”的含义。其实,艺术与设计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很多国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但是,由于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飞速进行的城市化的过程中,似乎并未把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课题纳入考虑;历史文化旧城的保护与更新也是这两年才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因此,这些在国际上已经持续有二、三十年历程的课题,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全新的。


考虑因素Q2
UED:您之前参与的香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都涉及过以艺术与设计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您认为我们在用艺术和设计介入像什刹海这样特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刘珩:用艺术和设计介入项目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要引入社区介入的概念。一直以来在中国,这些都是精英式的参与方法:只是少数人——建筑师或经过训练的艺术家,能够带动这样的社区。但是这几年,我们希望艺术和设计更加平民化。


前几年我们和库哈斯先生合作的项目,在广州社区里的时代美术馆,就是一个把艺术及设计带入普通居民区的重要尝试——艺术介入生活,使得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受到艺术熏陶,甚至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


△广东时代美术馆,住宅建筑中分布着它的功能空间


在现场踏勘,我们会发现,什刹海虽然是一个历史街区,但也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社区。当我们把艺术和设计带入这个社区,是否也能够使艺术和设计接地气——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并且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艺术创作过程中,这是进行设计时重要的出发点:希望我们的空间改造能够给居民带来这样的欲望,并激发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激情。


踏勘感受Q3
UED:您踏勘时对自己抽到的院落和其他院落有什么感受?
刘珩:我很喜欢我们的院落,我们的院落叫大半截7号。北京的地名都很接地气,名称来源十分直接——为什么叫大半截?因为走到一半不通行。在经历的百年的时光中,这些四合院的院落内进行了不断的拆改与加建,具有浓重的历史痕迹的同时并未炫耀历史感,只是平淡的表述了我们每个人经历并且生活在其中的历史。这里未来的发展会充满可能性尽管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四合院,院内却有坡屋顶、平屋顶的房屋和一些夹层空间,街道上有几棵树,院落外还有一些市场,具有丰富的多元化的环境。我们未来的改造可能要尽力加强这样的多元性。



△大半截胡同7号的院内空间


UED:您是觉得您的院落里加建建筑很多,所以改造的余地很大?
刘珩:是的。原来干净的院落被不同的居民添加了许多不同的内容,这本是一个已有的创作过程。当我们进入院落时,还能感受到居民们日常生活场景和氛围,以及居民与空间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无疑令人动容。如院子房屋内的夹层空间,不到一个成年人直立的高度,却可容一家人入睡,甚至外面还有一个小阳台。这样的空间是极富创造性并充满趣味的。作为专业的建筑师,我们很难想象这种空间的出现。但普通的市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这样的空间,这些“意外”,是我们在对加建满的院落进行改造时的趣味所在。


改造设想Q4
UED:您对自己院落改造的初步设想,或想进行强化的方向?
刘珩:我认为这个院子可以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多元空间:可以生活、工作、聚会或进行专业的创作等。这个多元互换的空间,可能更像一个小的城市——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探讨的,能够在一个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24小时活力的使很多动作同时性地发生的场所。但具体用何种空间方式进行展示,将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挑战。曾经有许多人做过一些优秀的四合院改造项目,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再挖掘出一些新的内容,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进行搜集资料做研究,希望我们能寻找出一个独特的角度。


合作设想Q5
UED:结合这次的建筑师和创意品牌合作的展览,您认为品牌应该如何通过建筑师介入这个院子,与当地的居民有良好的互动?
刘珩: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城市改造里秉承的软硬兼施的策略。硬件是空间,软件是是可以放进空间中的、许多不同的“节目”。当我们联合创意品牌团队,结合品牌原有内容,进行一些与建筑发生关系的尝试的时候,创新仍旧是要点:如何使别人耳目一新。这将是一次跨界的合作,尽管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彼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期待碰撞出新的“火花”。


媒体提问Q6
媒体提问:关于旧城更新我们曾走过很多弯路,甚至发生过错误,以您的实践经验来看,我们以后应该避免哪些问题?

刘珩:建筑师大多十分自恋:我们会希望每次设计都是完美的。实际上,涉及改造的项目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不只是存在于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许多软性因素:政府、居民以及游客等。这种综合考虑下的最后结果不一定完美,但或许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多年来,许多具体项目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把改造项目作为一个过程来探索,即,寻求一种共识。而建筑师,只是把这种共识转化成一个可视的空间。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进行项目设计,虽然中间曾有过许多不如意,如当地产商过多地把资本放到第一位时,其他的利益便要做出让步。一个好的改造项目应该实现共赢,即,所有的问题都开放在公共的层面进行讨论,以至可以达到一种共识。虽然现在看来依旧很难实现。


当我们遭遇到项目的具体问题,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是先入为主的: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再谈我们自己的利益。都退一步的同时,大家才能共同前进。现在我们似乎并没有具体的答案,只是case by case,希望每一个项目都能够尽量满足各方的诉求,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一种平衡和共识


媒体提问:您说您会在设计中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和选择性的创新,您能否进行一下详细的阐述:怎样保留、怎样创新?


刘珩: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痕迹以及生活方式,不管此种生活方式是在历史社区还是在一个新的社区。历史社区,会为我们现在的时代增加更多的质感,这种质感是历史的多个层次,但是它(历史社区)也十分有必要拥有未来生活的痕迹和延伸的可能性。所以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在怀有对历史尊重的心态的同时,拥有对未来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可以转化成或许想象中非常大胆、实际上又比较敏感的创作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应对什刹海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遇见什刹海

由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盛大绽放,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天院”艺术展“城市复兴展”“回归•院生活”等主题展览。


编辑:Alexandra


以上内容根据刘珩发布会致辞与UED采访及南沙原创资料整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遇见什刹海”    微信号:yj-sch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持续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邮箱

wangwen@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