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亦农: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

九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曾与日本学者阵内秀信一同对北京城市肌理变迁做研究。朱自煊曾讲,“我工作这二十年的任务就是保住了什刹海”。当时,作为朱自煊学生的李亦农,看着自己成长于此、二十年毫无变化的什刹海,多少觉得这句话有些可笑。


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什刹海承载了更多的内涵。而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盛大开幕的“遇见什刹海”,为什刹海的旧城更新开启了新的篇章。


作为设计总监,积极参与到“遇见什刹海”中的李亦农,在与UED的访谈中,谈起了她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新的理解与认识



李亦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作为一个从小在什刹海附近长大、毕业论文就是有关什刹海白米斜街规划的北京人,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让它更好,而是要保住它。在见证了什刹海多次兴衰和螺旋上升的二十多年后,终于有机会能实在地为什刹海做一些事情,希望在专家、建筑师和开发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让什刹海永葆青春,伴随着实现着普罗大众的幸福生活

——李亦农


微观的、针灸式的旧城更新的尝试“遇见什刹海”


早在二十年前的学生时代,李亦农就经常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旧城更新的问题。那时,因中国各城市百废待兴,需要开展众多建设,并且因建筑规划界和历史文保界未能研究深入,得到旧城更新的正确方法,所以如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的旧城更新问题就被搁置了下来。


△什刹海部分老照片


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城市建设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所以人们开始重新对待旧城更新这个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的问题。从宏观上讲,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将涉及历史、人类学、环境学、规划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并渗透到人类的未来。而“遇见什刹海”就是中国旧城更新中一个微观的、针灸式的尝试。


作为“遇见什刹海”的设计总监,李亦农参与了院落选择与清理等众多前期工作,她对什刹海的旧城更新发展有着殷切的期待。其一,希望更多的人从旧城更新的角度,重新关注什刹海,并对它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与意见;其二,希望能通过这次“遇见什刹海”,梳理人们该如何对待如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九个院子”院落分布图


尽管只有九位建筑师与九个创意品牌参与“九个院子”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最小的院子甚至仅有60多平方米,在数量上与整个什刹海地区成百上千的四合院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每个院子的概念方案都具有代表性与辐射范围,能够以点带面,不只是一次展览,也不只是这几个院子的小区位,而是扩展到整个街区——从微观渗透,推动宏观进展


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什刹海


什刹海地区因生活氛围浓厚,拥有自发发展的强大活力。这些原动力促进什刹海在这些年中进行着一方面十分积极、另一方面又十分野蛮式的发展。如当我们提起什刹海,人们印象深刻是繁华的什刹海酒吧街。或许在什刹海落地的第一家酒吧是因为情趣,而后蓬勃发展的酒吧多数却因利益而趋之若鹜。


△灯火辉煌的什刹海酒吧街


经过这二十年对旧城更新认知的增长,人们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我们应该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老旧城区的更新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任何一个草率的决定给这些充满历史与生活记忆的地方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李亦农认为,对待如什刹海区域的野蛮式发展,我们也会希望通过引导,提升空间趣味与品位,进行慢慢矫正,而不是全部推翻重来——这便是二十年积累经验的优势所在。针对老城区中缺少现代活力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规划和设计的专业性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出发,进行调研,确认应引入哪些缺乏的业态,使这里的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包括这次“遇见什刹海”九个院子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就是一个尝试的起点——希望这个药引,能使我们收获良好的药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什刹海无疑因放慢了脚步而获得了未来更良好的发展机遇。


遇见,真实的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


对在什刹海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李亦农来说,“遇见什刹海”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且也契合了她主要的研究工作。


每当我们想起什刹海,会想起酒吧、湖与船这些旅游热点项目,但是它的城市建设方面似乎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所以这次的“遇见”其实也是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什刹海:抛掉夜晚浮华下的华丽外衣,让人们遇见生活中的、真实的什刹海


△在什刹海垂钓的老人


李亦农笑着说,我们并不能真的去带领一个周游什刹海的旅行团,但我们可以通过2016北京设计周期间的建筑设计、方案展示与各个院落内的活动等来带动人们主动寻找什刹海的真实面貌。


设计能够推动人类进步发展,当我们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逐渐地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在进行“九个院子”的院落筛选时,剔除了适用性比较单一的临街院子,而是选择了比较典型的、混合社区内的院子,以使后期的方案设计具有普适性,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九个院子”选择时的踏勘照片


“它(什刹海的旧城更新)可以伴随我的一生”,李亦农说,这也是她期望的能为社会做的贡献。尽管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地区一步步的发展变化,但因为它们存在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使人们愿意为让它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次“基因变种”的尝试前门东区草厂


虽然6A8工作室参与的五个前门四合院改造都比较成功,但谈到前门东区,李亦农也不无遗憾,如果能像对待什刹海一样,保留原有的“基因”,更加细致地研究后进行更新,而不是进行直接拆改的“基因变种”的尝试,或许我们能更好地保留这些历史生活的画卷。


在几年后的今天,再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前门项目时,介入了绿色建筑概念的系统,再对由于拆改面积太大、很难快速产生人气的空间进行一些修饰,希望植入的一些反思能使前门恢复曾经的活力。


现今已经建成的前门草厂四合院,改造开始于2005 年政府的“解危排险”重点工程。当时的人们已然认识到,存在每户居民众多、卫生间与厨房公用、设施陈旧和排水系统不完备等一系列问题的老北京四合院落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但四合院里的老北京氛围无疑使居民留恋。


如何让这里的居民在留住老北京四合院生活的记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与现代人民需求相符的生活质量呢?李亦农所在的6A8建筑设计工作室在2015年也参与到了这项为中国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复兴添砖加瓦的工作中。


△6A8工作室前门草厂项目区位示意图


此次前门草厂地区四合院改造项目是一个契机,让他们有机会为旧的院子设计新的空间,为传统的院落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已经破败没落的院子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


这几个院子在拆除私搭乱建之后已经初步体现了四合院空间的特质——以院落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但尺度和流线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改造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改变空间的大小和连贯的室内流线来为使用者创造多种可能性的、便捷的院落空间。同时,尊重胡同文化本身的特点,将植物,晾晒与自行车的放置空间通过新的形式布置在院落中:这些将为新的院子增添鲜活的生活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在院子中的不仅是砖墙的色彩,还有人们生活的一举一动。


草厂四条23号


△改造前


设计为保证各空间有效连接,拆除南侧面积较小厢房,以客厅联系三组空间,保证各空间采光通风的基础上,为用户争取了南向起居厅及院落。


△改造后院落组成


△改造后平面图


打开院门,人们的视线经过一段通廊,阳光从入户门处的天井洒落在走廊的尽端,精致的木格栅平铺在入口处,室内客厅明亮而开敞,设计保留了原建筑的木构件及台明石,提示了原有院落的尺度感和历史感的同时,为客厅增添了活跃的对话元素。春日,院内摆放的花草刚发芽,夏至,院墙的爬山虎翠绿如屏,伴随着秋风一起赏月喝茶,在温暖的厅内冬日赏雪……四条23号院的空间潜在着各种可能,将丰富住户的日常生活。


△改造后的入口空间


△改造后的内庭院


草厂四条41号


△改造前


院子最大的优点在于建筑规整,且所有房屋南向。在拆除了院落中原有的临时板房后,每间屋子均可共享院落空间。设计从保留这些空间特点出发,将可照进阳光的院落,室内外空间的对应性与老建筑的规整等特点延续。

△改造后院落组成


△改造后平面图


按一户4口之家为预设进行空间划分,着重改善功能空间的重新组合,将原本重复的室内空间进行异化;拆除局部隔墙与吊顶,展现不同空间的不同属性;按建筑本身的特点加建厨房空间;将狭长贯通的庭院打断,形成入口庭院和内庭院,在完善功能的前提下增加庭院空间的层次与趣味。


△改造后的内庭院


内庭院为卧室提供充足的光线和私密的环境的同时使新的室内空间得到向外的延续。绿化和木格栅作为点缀和功能补充,将生活气息赋予整个院落。



△改造后的室内空间,新增的入口庭院与加建的厨房


使用者由嘈杂的胡同进入入口庭院,入口庭院联系着起居室与开敞的餐厅。餐厅与卧室面对安静的内庭院。流线由动到静,空间由开放到私密。


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6A8工作室还将在这里展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装置作品,让参观者体会到小小院落给人带来的无限乐趣与情趣。


草厂五条21号


△改造前


院中的大树已将周围地面微微拱起,北侧的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再挺拔,建筑师希望使这些由点滴画面感形成的院落的独特气质延续。因此再建时保留了所有的房屋,并选择在院内加建少许空间作为功能的补充。

△改造后院落组成


△改造后平面图


△改造后院内空间


新建建筑采用玻璃材料,为衬托院落原有的历史感;安置一条玻璃廊道在建筑和庭院间,使所有的室内空间连通。


△改造后连通的新的起居室


原有的三间正房被打通形成新的起居厅,面对庭院和古树。使用者在此可以享受玻璃带给室内的阳光,也可以辨识廊道顶部落叶的色彩。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是对未来什刹海的一种展望,是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探索。有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受邀参加针对九个院子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既有院落空间,这是建筑师们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一次集体思考。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将分别呈现来自九个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


遇见什刹海

由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将于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盛大绽放,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天院”“洞/和光同尘”“回归•院生活”等主题展览。


编辑:Alexandra


以上内容根据李亦农发布会致辞与UED采访及6A8工作室资料整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与后台联系。



“遇见什刹海”    微信号:yj-sch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持续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邮箱

wangwen@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