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活着,就是一场逃离

2018-01-03 唐正洪 正洪观点

人生八大逃离

1、最原始的逃离-逃离灾难

2、最虚妄的逃离-逃离人群

3、最刺激的逃离-逃离庸常

4、最轻松的逃离-逃离当下

5、最痛苦的逃离-逃离家庭

6、最虔诚的逃离-逃离尘世

7、最矫情的逃离-逃离科技

8、最终极的逃离-逃离控制

文 / 唐正洪

人,是生而痛苦并快乐的社会动物;而趋利避害,又是人的本性。因而,逃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主题;或者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重复的逃离。人生有以下八大逃离:1、逃离灾难;2、逃离人群;3、逃离庸常;4、逃离当下;5、逃离家庭;6、逃离尘世;7、逃离科技;8、逃离控制。

第一,最原始的逃离——逃离灾难。即对天灾人祸的逃离。其中,最著名逃离故事有两个:一是诺亚方舟的故事即在大洪水中,人类乘坐诺亚方舟以自救,是为逃离天灾;二是出埃及的故事,即摩西带领众人走出埃及,是为逃离人祸。


第二,最虚妄的逃离——逃离人群。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他人即地狱。因此,任何人都在追求逃离他人。这才有了城堡、别墅等建筑形式。同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精神家园:一块禁地或圣地。水泊梁山、桃花源等文学意象,均反映了这种逃离情结。

第三,最刺激的逃离——逃离庸常。人是社会性动物,因而人要真正逃离人群,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行为,来代偿对人群的逃离,以达到短暂逃离,或者从彼人群逃离到彼人群的目的。在生活中,这种代偿性虚拟逃离,有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出门旅游,即短暂的代偿逃离;二是网络游戏,即逸向网络世界。

第四,最轻松的逃离——逃离当下。人生就像通关打怪,永远期盼下一关,没完没了。人们常说:“明天会更好。”还会说:“希望,是好个东西。”这就是用未来支撑当下。可见:希望,只是逃离的的另一种讲法;而未来,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家园。明天、未来及希望等,都是对逃离情结的的认知升级和美丽包装。

第五,最痛苦的逃离——逃离家庭。有两种:一是逃离婚姻。如果说他人即地狱,则可说婚姻即枷锁。钱钟书的《围城》讲出婚姻内外是双向逃离,而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则道出逃离婚姻的真相。二是逃离父母。其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式上的逃离,即追求成长并离开父母,这个容易做到,也终归可以做到;第二阶段是精神上的逃离,即追求在精神上从原生家庭迭代逸出,这个很难做到,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做到。

第六,最虔诚的逃离——逃离尘世。即用宗教信仰来逃离尘世与世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回到心灵世界,主要是东方宗教,如佛教、道教;二是去往神灵世界,主要是西方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逃离尘世,遁入空门,是最自觉的,也是最绝决的逃离。而电影《刚仁波齐》则告诉我们:朝圣,实为裹上宗教外衣的旅游逃离,人们在逃离中感受自己、感动自己。

第七,最矫情的逃离——逃离科技。在没有科学技术之前,人类社会已经存续了几千万年,那时人类活得怡然自得;而科学技术的运用最早不超过近四、五百年前,从此人类不断追赶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呈加速度,结果是人类变得几乎像上帝一样全能,但是也活得越来越累。如今,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是解放还是奴役,几乎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人们心安理得地享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又立场鲜明地诅咒科学技术的带来的危害。于是,逃离科技、回归自然,又成了一种文化新时尚。

第八,最终极的逃离——逃离控制。这里的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控制;二是必然规律的控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讲:“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此话,道出来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控制真相。而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则反映人对社会控制的逃离。然而,这还不是最终极的逃离,最终极的逃离,是人类对必然规律的逃离。人类是万物之灵,然而人仍然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规律乃是控制人类的上帝。逃离自然规律的控制,是人类永恒的渴求。

总之,人的一生,逃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管人们在想法及观感上,是否喜欢逃离,也不管是否喜欢逃离这种讲法,逃离都是人生无法逃离的事实及状态;并且,逃离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循环,它无法自行终止,它会支撑与陪伴人的一生,直到终结。所以,虽然讲山那边还是山,红尘之外还是红尘,但是逃离仍是个好东西,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如果喜欢本文,请分享与传播

如果喜欢正洪观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正洪观点  与你同行

每次相遇  无限温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